摘要:欧·亨利小说结尾固然受人称道,但其写景艺术也令人赞赏。《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通过写景歌颂生命信念,赞美人间真情,推动故事情节,显示了世界一流文学大师非凡的艺术功力。
关键词:欧·亨利 小说 写景艺术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86-02
作为享誉世界的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欧亨利在小说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这种鲜明的创作风格,被人们誉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但是,这种典型的艺术风格,并没有掩盖了欧亨利小说写景艺术上的夺目光芒。本文就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对欧亨利小说的写景艺术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在这篇小说中,写景的地方并不多,但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几处描写,却十分精简传神,表达出作者对顽强生命信念和人间真情的讴歌,更是对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的高度赞美。
文中写景的部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段落:
第18段:“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砖砌房屋的墙壁。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第40段:“可是,看那!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第44段:“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第46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上面这四段文字,虽然都是写最后的常春藤叶,但是却明显分为两类:第18段写的是自然之叶;第40、第44、第46是人为之叶,即贝尔曼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画出来的藤叶。
第18段的景物,我们是借助苏艾的眼睛看到的(“苏艾关切的向窗外望去”),但它传达的却是琼珊的生命态度和逐渐冷却的生命热情。这段既写了常春藤叶的生长环境,也写了常春藤叶的生长状态。写生长环境,作者用空荡荡、阴沉沉、松动残缺;写常春藤叶,作者用极老极老、差不多、光秃秃。环境的破败、阴沉和孤寂,藤叶的衰残、飘摇和脆弱,共同营造和烘托出一个悲凉、哀婉的氛围,沉重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它把一个鲜活、年轻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厌世、绝望情绪传神地表现出来。把自己的生命寄托于飘零的落叶,于读者感到琼珊的荒唐和滑稽,也感受到生命信念对于人的重要性;于贝尔曼,它激发了贝尔曼的同情心,而这正是贝尔曼不顾自己年老体虚,冒雨画叶、舍己救人的行动基础。
这段的自然之叶,作者从琼珊悲凉心境角度出发,既符合特定季节藤叶的自然形态,又作了适度的渲染和烘托,因此,它不仅是自然景物的简单描写,更是人物绝望凄凉心境的传神再现。
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藤叶的飘零是必然的,尤其是风狂雨骤、雪花飞舞的寒夜,这种飘零在一般人看来更会成为铁定的事实。但是,生活的真实,却完全改变了琼珊的认知,心灰意冷的琼珊重新燃起生命的信念。
如果说第18段的写景让人感到沉闷和压抑,那么,第40段的写景却令人欣喜和振奋。首先,一个“可是”,它是琼珊认为凄风苦雨夜之后,最后一片叶子必将飘零,而自己生命也必将走到尽头这种决然心态的出乎意料的转折,给人带来极大的惊诧、惊讶和惊喜。“看哪”却传达出振奋和激动的情绪。两个急促、短小的句子把人物感奋的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后面的几个长句,交代清楚了一个违背常理的事实,使“可是”这一转折有了舒缓的着落。“漫漫长夜”、“风吹雨打”和“仍旧”在对比中,坚定了叶子没有飘零这一事实。惊喜之情也隐含其中。“它是藤上最后一片叶子了”,这“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但“接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傲然”等,突出了藤叶在风吹雨打之后却仍不凋零的顽强生命力,昭示了一种顽强而坚定的生命信念。和第18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相比,这段景物描写,由颓然而振奋,这既是琼珊重燃生命信念的过程交待,更饱含着作者对贝尔曼冒雨画叶,舍己救人高尚品格的深情礼赞,因为,这里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浸润着贝尔曼的血肉和灵魂,闪耀着人性最为夺目的光芒。琼珊由死到生,贝尔曼由生到死,这片藤叶已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藤叶,而是贝尔曼平凡而又伟大生命的结晶和延续,是苦难世界上的一丝温情。能够唤起一个濒临绝望的姑娘的生命信念,毫不夸张的说,它已成为友谊之叶、温情之叶、信念之叶、更是生命之叶。
文章的第44段,作者首先写到依旧依附在茎上的藤叶,一个“孤零零”,给人飘摇欲坠之感,深秋季节藤叶凋谢、随风飞舞毕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它把琼珊、苏艾,也把读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让人充满无尽的猜想,更是在琼珊绝望的心境中保留了一点点希望,一点点的信念之火、生命之灯。因为,它既然熬过了风吹雨打的一天,那么,谁又敢保证它熬不过另一天呢?但作者好像并不满足于此,又写到与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又写到雨点不住的敲打,极尽渲染之能事,让人们已经紧张的心情更加紧张,风雨吹打着最后的一片藤叶,不也吹打着琼珊和读者的心吗?
第46段的“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行文至此,读者方才松了一口气,历经风雨而不凋谢,它毫无疑义的坚定了琼珊的生命信念,一颗饱受摧残、满怀绝望的年轻生命,就此有了勇敢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最后一片藤叶唤醒了她对生的渴望,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信念不倒,生命永存。
从文章篇幅上看,作者把重点放在写人为之叶上面,这种布局上的有意识的倾斜,突出了文章主旨,是匠心独运所在。
几段景物描写,不仅间接的写出了琼珊的心里发展轨迹,突出了信念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更是对贝尔曼生命已逝却精神不倒的深情讴歌。另外,作为维系着琼珊生命信念的藤叶,也不再是简单的景物,它体现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发展,甚而成为情节发展的一部分。它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希望与绝望交织,悲观与乐观并存,给人以丰富多彩、跌宕多姿的审美享受。
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却显示了世界一流大师的非凡功力。景物描写在文中的多重功用,细细品来,令人唇齿生香,掩卷深思,尤觉韵味无穷。
不过,正因为有了经得起人们推敲的方方面面,才会成就这篇享誉世界的名篇佳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最后的常春藤叶》写景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