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不久前,一篇描述北大新生“空心病”的文章在网上火了起来。作者徐凯文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他写道,“曾有统计表明,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在活,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已经放弃了自己”。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空心病”,是价值观缺乏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此文一出,舆论哗然。有人认为“空心病”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现在部分学生的“价值虚无”,也有人认为谁都有过迷茫期,这不过是作者小题大做罢了。但无论如何,“空心病”已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样,成为了中国学生身上的一种新标签。
该如何看待“空心病”现象?在教育制度上,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可以避免出现这个问题?目前正在浙江试点推进的“三位一体”高考改革是否有助于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本刊特约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文东茅教授进行了专访。
“我对青年一代还是充满信心的”
《同舟共进》:最近一篇谈北大新生“空心病”的文章特别火,您怎么看待文中提到的现象?
文东茅:这种现象肯定是有的,而且确实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部分北大新生肯定存在这个问题,但这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作者所说的数字是否准确?这些可能都需要再做更严谨的调查验证。
很多北大新生可能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追求北大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高考结束,这个过程贯穿于他们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到最后,这个梦想实现了,他们可能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幸福,但到了北大之后,却没有新的目标了。因为从小到大,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到北大之后该怎么办。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身边全是“牛人”,没有一个同学比自己弱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很多人以前总以为自己很厉害,上了北大后才发现,自己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原来什么都不懂,无论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是知识面和视野,都跟别人没法比。这时候,有些人可能就心态不正了,仍然想争第一名,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于争第一名,而且从来也都是第一名。但在北大争第一名谈何容易,即便是取得一个中等成绩都不容易。于是,有的人就开始消极、沉沦,找不到方向。这个问题不仅北大有,在其它高校也肯定存在。
《同舟共进》:这是不是中国高校特有的现象?
文东茅:这是大一新生在过渡期出现的问题,国外肯定也有。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只是一个短期的暂时现象。毫无疑问,这是个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但它远远没有严重到足以否定北大新生,甚至否定整个青少年这一代的程度。
《同舟共进》:可能过了大一之后,新生就会找到方向了。但既然说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那应该怎么解决?
文东茅:在大学里,特别需要有人来关心他们,引导他们走出迷失期。我们的大学真的需要有一批老师来把这些年轻人“导之以正”,帮助他们走向正道。所谓正道,以德为先。德正,就是心正。比如说,如果要引导大学生创业,首先要问,创业是为了什么?我们可能都会想到挣钱,但挣到钱之后又去干什么呢?如果不知道,那就坏了。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们立德――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这样他们的方向就正了。中国现在缺乏这样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
《同舟共进》:这跟我们市场经济的道德哲学是不是有冲突的?市场经济的基础可能是一种利己的功利主义。
文东茅:不对。在真正的市场经济里,只有为社会服务,才能获得自己该有的。
《同舟共进》:换个说法,就是利人才能利己。
文东茅:对。如果你一开始就只想着挣钱,那就麻烦了。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想着为社会服务,到最后社会肯定也不会亏待你,你该有的回报一定会有的。所以,针对“空心病”的问题,我想还是要从真正的教育出发,需要老师去关心大一新生,帮助他们把“心”找回来。现在大多数老师都忙着搞科研,忙着写文章去发表,很多教授一周上一次课都不太愿意,更别说每天都去辅导学生了。学校的本质在于育人,老师们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更高的地位,育人是第一职能,科研是第二职能。
大一新生有“空心病”,说明他们正在探索人生道路,所以才会感到迷茫。这恰恰是帮助他们“立德”的好机会。总之,我对青年一代还是充满信心的。如果说我们的大学真的存在什么问题的话,不能把问题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要归咎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老师们需要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应试教育让学生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同舟共进》:很多学生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和该干什么。主要原因还在于,上大学以前除了书本知识和考试,什么都不想,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都很浅,所以进入大学这个“准社会”后就不知所措了。我想“空心病”这个问题的病根,还是在于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是不是还得从大学的招生制度和高考的改革做起?
文东茅: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是让学生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只考虑考大学这个短期目标,而不找人生的方向。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不能完全改变这个问题,因为人的立志立德是个长期的过程。
《同舟共进》:但招生制度改变意味着人才选拔方式的改变,这会促使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培养方式做出相应改变。
文东茅:是这样的,它可以起到撬动作用,所以要以高考改革为突破口。
《同舟共进》:早在2010年,您和饶毅等11名北大学者联名给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写信,呼吁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和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当时周其凤还给你们回复了,但后来好像没什么动静。就如你们在那封信中所说,这种在笔试基础上进行面试招生的制度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但它为什么很难在中国的大学中推行?
文东茅:我们的建议虽然没能马上实现,但这6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往这个方向走。现在浙江高考改革试点中的“三位一体”的招生就是这么做的,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50多所高校在浙江的这类招生就不只看分数,而是要看综合评价。面试在招生总成绩中占很大比重。这样一来,高考分数就被淡化了。
浙江是从2011年开始搞改革试点的,到2015年就有毕业生了。试点学校录取的学生,高考分数平均要比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低10分左右,但这些学生在大学4年的整体表现普遍要比通过普通高考招进来的学生好。他们毕竟是由高校自己选出来的,面试的时候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来。
《同舟共进》:社会普遍比较担心,高校在招生面试时会存在人情腐败。
文东茅:其实这6年来,高校做得非常好,50多所学校实现了“零投诉”。所以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真正的问题在于,总体而言高校现在还不太会招生,不太知道怎样去选拔适合自己学校的人才。这需要每个学校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社会也要给高校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同舟共进》:“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应该是大学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文东茅:我认为是。我们的大学说是在追求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在招生上却没怎么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为什么不学呢?为什么要那么相信高考的分数?参加过高考的人可能都知道,差个几十分到大学之后并没有什么影响,一味崇拜高考分数,是自欺欺人。
所以,要给高校自,一定要相信高校是愿意招到自己想要的合适的“好学生”的,也要相信高校可以通过本校专家的面试,可以选拔到自己想要的人才。这样才能淡化高考分数的作用,招到多样化的人才,也才会使得中小学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每个学校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像结婚找对象一样,要让高校去找适合自己的对象。现在高校没有招生自,只能接受指派,就好比过去的强制婚姻,男女双方都过得不幸福。
另外,整个社会还是要信任大学,要相信大学的招生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不然的话只能走老路举步不前了。其实摔两下也没关系,爬起来再往前走就是了,以后肯定会越走越好。
去掉枷锁,重新学习走路
《同舟共进》:2016年还有一篇文章指出“浙江高考改革已成闹剧”,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负担都被加重了。作为***重大委托课题“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项目组负责人,您怎么看待现在出现的问题?
文东茅:我觉得,对待新高考,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归根到底,心一定要摆正了。这个社会到处都是漏洞,如果心不正,就总会找到漏洞钻的。心不正的人,连法律漏洞也会钻。所谓心正,其实是每个考生善待自己,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该怎么学就怎么学。不要因为别人走歪门邪道,就跟着别人做,想着钻空子。我们一定不要自欺,自欺一定会欺人,最后对谁都没什么好处。比如说我就喜欢物理,但因为担心选考物理的都是理科成绩好的,我就不选了,这就是自欺,从长远看,损失最大的其实还是自己。所以,在选择方面,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投机取巧。
《同舟共进》:上面提到的文章中反映,浙江高考改革以来,老师比较累,学生也更累,这个问题怎么看?
文东茅:累是没问题的,年轻人累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累得有价值。外语和选考科目可以考两次,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你第一次只要正常发挥了,就没必要考第二次了。但现在有些学生非得考两次,把自己搞得很累,其实完全没必要,因为有些东西翻来覆去复习并没有什么用。如果学生的心是正的,完全可以花更多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这样就能在“三位一体”的招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反复跟浙江高中的老师和学生说,要“抓大放小”,但他们仍然“抓小放大”。
《同舟共进》:“抓小放大”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东茅:举例说,如果“三位一体”招生中高考成绩、高校测试、学考成绩的比例是50∶40∶10,那么,此时录取总分就是1500分,语、数、外450分,三门选考科目300分,学业水平考试150分,“三位一体”中的面试总分为600分。现在大家关注的重心都在高考的750分,甚至只是学考的150分和选考的300分,连语、数、外都放下了,更没有人思考如何去获得高校测试的600分。但实际上,面试成绩恰恰是最能体现考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如果去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一定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可惜现在还是没人重视。
《同舟共进》:说到高中生“抓小放大”,不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可能也跟高中的教育方式还没来得及改变有关。
文东茅:所以,我们需要给高考改革的时间。无论高校、教育考试院还是高中,都需要时间学习和适应新的模式。就像我们走路一样,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学会。但只要走在正道上,假以时日,肯定越走越好。我们过去是戴着枷锁走路的,现在把枷锁去掉,也要重新学习走路。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只看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要从总体和发展的角度看到高考改革的好处。要对改革有信心,对自己有诚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东茅:给高考改革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