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毯子功是在毯子上练习翻、扑、腾、跌、各种筋斗技巧的一门课程,戏曲界称为毯子功。顶功,也叫拿大顶或倒立是毯子功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时间上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戏曲表演毯子功教材》认为顶功练习可增加两臂和肩带的柔韧性与支撑力,以培养毯子功技巧的基本姿态与稳定性,使呼吸和血液循环内脏器官能渐渐适应人体倒立和翻转的反常状态,也是增加腰腹肌力量的手段之一。《人体体解剖学》认为倒立属于非惯性动作较难维持平衡,常练习会提高人体维持平衡的能力和肌肉控制力。
直顶:倒立时肩、肘、腕、髋、膝、踝六关节同处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线,并抬头的固定状态,属于静力支持练习主要是双臂的耐力、支撑力、和腰腹肌的控制能力。
多数中专教学对顶功练习要求为,1预备时面向墙,或两人一组形成扶顶,墙和学生间距离以个人适宜为准,放松的正步站立,2上之前的预备动作左脚上前半步,用脚掌着地,重心在右腿上,两臂平抬略高于肩,目视前方,3上顶时,身体前倾,两手撑地,手间距离与肩同宽,同时纵腰提臀用力上踢右后腿左腿用力蹬地上摆左腿。当两腿在墙面处汇合,或扶顶人制止处合拼,绷脚面、以脚掌挨墙、抬头、两臂撑直、提臀收腹、闭嘴、身体成一直线状。下顶时收腹提腰,两手推地,左右腿依次落地提气立腰。4、恢复上之前的状态。辅助训练有上顶“空法儿”摆右蹬左腿练习,手按地提臀纵腰还有老师抄顶。
在教学实践中和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中笔者发现顶功训练学生容易陷入笼统和模糊的掌握状态,学生在接受时只能是一个大概框架,许多关键细节和科学的运动力学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在后来毯子功技巧的训练中出现许多的问题,究其原因大都源于毯子功基础动作“上顶”。
拿顶首先是一个复杂的动力性练习,从动作的形成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联系并稳定的过程,动作需要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几乎运动到全身的每一块肌肉和神经,身体上的六大关节都参与运动。实际训练中主要是明确的让学生明白,上顶时倾到什么位置,怎么分双腿,什么时间摆,为什么上顶时双腿并列加紧等等一些问题。
上顶时重心应由原来的右脚通过含胸前倾移到左脚上形成起跑的蹲的状态,但没有起跑式蹲的深,此时膝盖与胸部都要以脚腕为支点向前移出与脚尖上下垂直的垂直线,这时身体稳定性很差,很易形成向前扑倒,这种状态为力学中的 “临界状态”,目的是为了能借用“临界状态”的不稳定性快速打破静止状态,以最短的时间有力的完成初级动作。在预备时将重心尽可能抬高亦前移,减小前斜方向的稳定以便快速突破平衡”蹲时股四头肌的初长度被加大,那么蹬地摆腿的力量也会增大。解剖学认为“初长度的增加加大了肌肉收缩距,从而提高肌肉收缩速度,预先拉长肌肉刺激肌梭引起牵张反射,可本能地增加肌肉收缩力量”此外,预先拉大肌肉能增加反抗形变的内聚力,即弹性力,也起到增加肌肉的收缩力。这些力学原则在以后毯子功和踺小翻中都会使到,训练中必须反复强调蹲状态和角度,确保每一个人都是最适合自身的构造的准备姿态。手按地时间介于摆蹬之间,先摆右腿向后脑勺处,整个摆腿并到极限时左腿仍是蹲状态,摆右腿时双臂向前方一肩宽伸展。直到右腿分到极限时才蹬摆左腿,双臂在左腿向斜前方蹬送的前一刻,此时双臂向下已经过膝了,突然改变原来的方向在自己左脚前一尺左右按手,蹬摆左腿时并伴有收腹提腰梗脖拔背的力量,这几股力量合成一个方向和力量加快了运动速度,两脚发力方向一致,在倒立垂直线处合并,绷脚面。
双脚落地时必须脚掌先挨地后并过渡到全脚,以延长脚与地面的相互作用时间;进而减小冲击力对身体可能造成的损伤,这个要求的形成对于腱子和单小翻的落地有极大益处。下顶时先下右腿要含胸提腰收髋,脚掌先落地,右腿下到极致时才下左腿,避免“夹裆”的问题,落在原地,推手起身,对于上顶中的歪斜、前后按手、塌腰、拉耙、勾脚、落地位置不准确等问题要及时纠正。
塌腰顶上下的要领与直顶基本相似,但上顶距离墙远一点,臀部与头呈背屈式共处一条垂直地面的线,腰部呈现半圆状。下顶时腰部呈背屈状易形成压腹,所以下顶时要注意加大提腰收腹的力度,落在原地推地起身,不能“拉耙”。塌腰顶主要练习腰的柔韧度和灵活度。上顶训练中的“临界状态”和“超等长收缩”对以后腾空动作以及助力动作“小翻踺子、出场踺子”的影响很大,塌腰顶也是顶功的练习重点,练习中要反复强调和重视。上顶的过程其实也是重心移动的过程,重心控制的过程。
顶功训练对进一步的小翻踺子、出场踺子、垛子、虎跳起决定性作用,他的力量的和协调性的运用是与顶功训练密不可分,而上述的四种助力动作对今后毯子功技巧的发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他们是相互制约的。他们制约着后期虎跳前扑、踺子出场、踺子小翻、垛子蛮子等技巧的发展和完成情况。
拿顶会伴随着整个毯子功的发展,可做预热活动项目,也可作为在空动作训练后做恢复性练习,许多“小翻、出场、前扑”等运动时血液受离心力向腿脚聚集,上顶可增加静脉回心血流,减少肿胀、沉酸、痛的感觉。
顶的形式也会随着年龄、身体能力、学习积累等也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技巧发展的需要。如空顶、爬顶、单手顶、左右旱水、掐胡芦等,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增长臂力的手段。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要给于适当的保护措施,例如分解训练、教师的抄把帮助等等有效举措,避免发生身体上的训练损伤,给学生快速的建立正确的动作状态。毯子功课堂一定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必须做到训练有序、动作要领清晰、队伍衔接先后分明、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口令清晰准确无误。这是对学生训练基本保障,任何一种形体训练必须以学生安全为第一前提。
在要求学生掌握顶功技能时,会有一个实际问题,学生理解没问题,要领掌握没问题,但在训练中会出现,上顶时手臂撑不住,蹬地摆腿力量不够上不去顶,动作不连贯等等。实践证明,想毯子功训练顺利安全的实现突破就离不开另一个训练基础“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素质练习表现的能力正是毯子功训练能够顺利进展的因素,恰好给技巧训练提供了基础保障。素质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是相依互存和发展的,训练中要全面协调发展。
学制决定入校年龄为10-15岁之间,生理学提出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特点为:1 “骨骼软骨成份多,水分和有机物质多,无机盐少,骨密质较差,骨富于弹性而坚固不足,不易完全骨折,而易发生弯曲和变形,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和韧带伸展性大,活动范围大,牢固性差,在外力下易脱位.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少,收缩能力差,耐力差,易疲劳”。(主编;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第一版。)
这些内因形成练习中的“有心无力”这一外在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解决力量,软开度问题,而从生理学讲是身体素质没达到。针对上肢力量不足,可用俯卧撑练习帮助发展上肢力量,通过落抬练习双臂的力量,落抬过程中身体始终呈直线,落以轻挨地面为准,俯卧撑本身是力量型练习动作,但该过程对键子和下顶中的推手有很大的帮助,训练时根据学生的臂力改变俯卧撑手与脚位置的高低来调整难易程度,臂力弱的可撑手高于脚位置,以减轻上肢负担。臂力强者,则反之,实际训练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技巧训练不同难度的俯卧撑练习要相互协调配合。
此练习可训练为保持伸直状态而工作的腹肌、股四头肌、髂腰肌等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爬顶也是增长臂力和调整倒立重心的有效的方法,仰卧起坐也是发展腹背肌力量好方法,增加腹肌的收缩能力,提高顶功的上下速度。
拿顶、身体素质训练等在第一学期中为学习掌握阶段,第二学期为熟练掌握和巩固提高阶段,素质训练将伴随整个毯子功训练发展过程,所有训练项目的负荷,采用人体解剖学的负荷比例,“用小于1/4极限重量的负荷练习发展的是慢缩肌;用1/4-1/2极限重量负荷练习主要发展快缩肌对慢肌也有影响 ;1/2极限重量以上的负荷练习,发展的是快缩肌,还有其他的训练适用量会在以后练习中提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训练中要重视“第一步”的走出,它影响以后踺小翻的“成长”。辨证法说最简单的就是最复杂的,最易忽视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训练就像大厦的地基一样,基础质量决定高度。在这里把自己的认知与大家共勉,为工作在戏曲事业第一线的老师一起努力,为戏曲的事业发展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毯子功之“顶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