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民间宗教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无论说中国思想是反省也好,是内向也好,其实强调的都是在自我的内心中达到一种安的状态,心安即是道。
我们一直说,儒家的传统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对于道德的倡扬,在一代又一代的儒者那里是最为根本的坚守。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传统的社会事实上就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
那么,为什么要讲道德?讲道德又说明了什么?这一点的确立,是从孔子那里开始的。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传统的社会秩序(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周代以来的礼乐传统)被破坏,整个社会处在一种价值无序的状态之中。由此,对于社会价值秩序的重建,就成为了孔子(包括当时的所有先秦诸子)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因为关注的是价值和秩序的重建,中国的传统思想从这个时代开始,就更多侧重于伦理和***治的维度,这是社会基本事实使然。
孔子的一生栖栖遑遑,以恢复周代的秩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由此,周公就成了孔子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典范,以至于没有梦到周公的时候,孔子都会产生恐惧和忧虑。
“吾从周”是孔子一生的价值选择,那么孔子从周,从的是什么?或者说,周代的什么东西对于孔子产生了至为关键的影响呢?一般而言,无非是两个,就是礼和德。当然,作为儒家的精神价值,德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在孔子那里,毫无疑问,礼也是必须以德作为内在的基础。孔子继承了周代的礼乐制度,而把德发展为仁。
说到德,这是周公用来解释周代***权的合法性来源,也就是说,当周作为一个小小的诸侯国殷商的统治的时候,必须要解释为什么天命会从殷商转移到周?周公给出的解释是,那是因为周代以道德的行为作为基础,由此获得了上天的认可。从这个时候开始,道德成为了人和天之间相通的桥梁。天由此具有了道德的意义,而人的道德行为因此也是必须的。
孔子把德发展为仁,这个变化的重要性在于更加强化了人仍诘赖虑楦械母本性意义。所谓“仁者爱人”,很清楚就是以人内心的情感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
其实,如果从德和礼的社会效果来说,也就是说从社会管理的效果而言,礼毫无疑问优越于德。如果社会的秩序只是简单的对于规范的遵循,那么外在的、强制的措施越清晰,收到的效果自然是越佳。
很明显,如果单纯强调掌控的效果,礼法等制度性的因素肯定是最为有效的。但从孔子开始的儒家主要传统都是要强调以道德为基础,并且把道德视为人之为人的本性(从孟子开始这个非常清楚),这又是为什么?其实,制度或者规范对于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强调,就是很明显地表达出对于这个事实的认可。离开社会制度、规范,社会将无从存在,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种种关系,必然是要依靠制度来解决。儒家的思想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所谓人为万物之灵。
由此,人之为人的意义,就是在道德层面上的实现。道德的重要性,是与人之为人的意义相关联的。当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的时候,实际上是要将人内在的道德情感确立为外在制度的基础,或者说,将外在的规范性实现内在化的转化。这样的转化,事实上是消解了人内心的道德情感与外在制度规范之间的冲突,使得人的生活具有了真正快乐的可能。
在完成这样的转化之后,对于自我生存状态的评价,儒家强调的是心安为上。什么是心安?其实就是人内心的一种平衡、平和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一种抽象的、假设的情形,而是在生活中实现出来的,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平衡状态。如何寻找平衡、平和的心态,是中国智慧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无论说中国思想是反省也好,是内向也好,其实强调的都是在自我的内心中达到一种安的状态,心安即是道。(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