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
围绕一个学习主题,以聊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活动,取代传统的、枯燥呆板的授课形式,学生为课堂的主持人,教师适时点拨,在轻松自由的交流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字词积累运用;作者及背景。
2.“春酒”含义;作者情感。
3.类文赏析。
4.感悟提升。
活动环节及主持人
基础:来淑辉(学生)
阅读:刘湘琪(学生)
拓展:史伟业(学生)
提升:于树铭(老师)
活动过程
基础(预设时间:8分钟)
一、字词积累运用
(1)积累检查。上课开始,各学习小组长组内听写本课重点字词,然后向基础部分主持人来淑辉汇报本组字词积累掌握情况,目的是强调字词积累的重要性。
(2)理解运用:释词比赛。主持人黑板上(部分使用幻灯片)展示本篇课文的几个重点词语,让大家巧设情境,自由运用。
二、展示课余时间搜集的有关作者以及文章背景的知识
基础环节主持人来淑辉补充了作者身世背景的资料,大家佩服他的见多识广。
阅读(预设时间:18分钟)
1.师:(板书:春酒)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聊一聊春酒。
主持人刘湘琪:什么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
大家踊跃发言,主持人板书记录:故乡、母亲、童年、民风。
2.主持人:围绕春酒,文中出现了哪些人,哪些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大家针对文意及作者情感展开研讨。
3.关于文章中描写人物的手法。
4.词语的含义、文章的语言特色。大家积极探讨,气氛热烈。拓展(预设时间:15分钟)拓展环节主持人(史伟业):推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两篇类文。
(1)第一篇:《长城谣》。史伟业推荐王树凤朗诵,王树凤读错了几个音。老师提议给大家读这篇文章的时间,不然王树凤同学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情感来读。主持人同意,大家快速读文,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主持人将几个重点字词写在黑板上,几个同学读后快速注音,词义也写上。大家评价赏析文章。
(2)第二篇:琼瑶的《山的呼唤》。大家精读后赏析。
主持人: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思乡。
生:应该是这三篇表达了同一主题!
主持人:是的,只不过琼瑶的这一篇文章中,思乡思家之情有了升华,爱国之情也有体现。
提升(预设时间:4分钟)
提升环节主持人(于树铭):当你想家的时候先想到什么?请大家写一个思乡的片段。
生:我没有体验,不知道怎么写。
师:同学们没有远离过家乡和祖国,很难体会到文中对故乡亲人的这种怀念和感伤。每次读《春酒》,我都会想起文中的这句话:“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母亲不在,远离家园,此时的家醅已不单纯是家醅,我都深深的伤感,我想那些远离故土的游子们听了,一定会潸然泪下。
游子离开故乡的这种情怀,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渗透。但是表达这种情怀的时候,他们往往借助一些意象,《长城谣》里面的长城以及歌谣,《山的呼唤》里面的山,还有朱自清的《背影》(大家纷纷补充)。记得同学们初一刚刚入学来这里寄宿的时候,很多人想家,当你想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妈妈,还是别的亲人?或者是好吃的还是好玩的?觉得很难表达的话,大家可以把平时积累的有关思乡的文章诗词歌赋展示出来,只要它能表达此时你的心情。(大家有所领悟,还是无从下笔)
我们还是一块来欣赏一首歌吧!希望你能够从中体味这种情怀。(播放满文***的《望乡》,幻灯展示歌词以及故乡特有的记忆***片)相信大家会有所领悟。当你想家的时候,先想到什么?请大家课后完成小作文。
教育反思:放飞学生的心灵
“易者,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经》)意思是说,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就变成平凡而且简单的了。虽然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它是永恒存在的。
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要弄懂学生的认知需求,摸清教育规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拥有一颗“赤诚的心”,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近几年,我依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带领学生大量阅读,将抽象、复杂的知识游戏化、简单化,把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快乐的语文活动中收获知识,滋润生命,放飞心灵。
上课一聊天。语文从什么时候起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是老师从传统的框架里走出来的那一刻,学生从沉闷压抑的时空里走出来的那一刻!几年来,我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语文生活,把传统枯燥呆板的授课形式,变成了聊天形式:围绕一个学习主题,确立一个话题展开研讨,在轻松自由的交流中学习语文。比如《三峡》,我和学生有一段小小的谈话,问大家去过哪里,有没有请过导游,有过哪些经历,印象深刻的是什么等,进入课文阅读之后,自然地让学生尝试做一次导游,设置一段导游词就不困难了。
《丛书》的引领,更增添了课堂的情趣,《寻找春天的踪迹》带领学生们真正走进了自然,孩子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导游,大家跟他们云山雾海地游历一番。不管是虚拟的游历课还是切身的实践课,孩子们的导游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讲课——聊天。让学生们对每一次语文学习活动都充满期待,都兴趣盎然!没有正襟危坐的讲课,貌似随意的聊天悄悄地实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
僵化——灵活。学生的成长,要靠阅读。在阅读方面,《丛书》是桥梁。我的学生从教材的例子进入《丛书》单元的主题学习,从《丛书》单元的主题学习进入更广阔的文化专题研究,培养了他们寻找有益于主题学习的阅读材料,并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上好实践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太湖石”,下雪天陪他们跑进精灵漫舞的世界!突发奇想,进入情境,课堂转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和收获,学生的心灵随着快乐飞翔,思想灵活而不会僵化。
课堂上很多时候,我的学生绘声绘色,一讲一节课,而我则做他们最专注的学生!课文中的话题探讨,引导同学们发表言论,各抒己见。接着让学生从《丛书》或者其他材料中自由择取典型文段作为新的事例、新的话题开展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是无法参与这样的课堂的。
引导并且陪伴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好《丛书》。围绕某一主题,老师推荐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优秀篇目阅读,定期展示学生的积累和感悟,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真正洞悉教育问题的人都认为: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师和学生都不能静下心来阅读;他们很难有时间去阅读,更不用说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进而形成习惯;现在,老师和学生的阅读多带有一种功利性。作为老师首先要改变阅读观念,树立教学中的长效观念。你不妨做这样一个尝试:建立一个或几个语文实验班级,把课文当作例子,以《丛书》为主开展阅读大课堂,就是读读写写这么简单,不用太多重复的课外作业。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明显,一个学期之后,你会发现学生可喜的变化,一年或两年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学生水平提高了,接下来你还会发现,你越来越比不上你的学生有才华了,意识到你也要学习了,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才怪!
抽象——具体。看,学生们也能用具体形象的生活实例讲解抽象知识了,比如《天上的街市》中联想与想象手法的理解运用。王云逸同学说:有一天晚上偶然看天,看到了一轮弯弯的月亮,马上想到了镰刀小船等,这是因为它们太像了。这种思维过程就是联想。在此之前,同学们记住的只是联想的基本概念: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过程,甲与乙之间既是相似关系又是因果关系,但甲与乙必须都是具体存在的事物。王云逸同学又说:“另一个晚上,我又看天(大家笑),看到的是一轮圆圆的月亮,我想到了……”还没说完呢,学生抢答:“圆盘!”王云逸笑着说:“我飞到了月亮之上,见到了嫦娥抱着玉兔,还有吴刚、桂树、桂花酒……”(大家笑得更厉害了)他告诉同学们这就是相关联想,我补充说还有想象。王云逸很不错,能解读抽象概念了!
将一些抽象知识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解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课堂之上积极参与知识解读,乐此不疲。
评价一点拨。课堂上激励性的评价非常重要,教师的点拨往往蕴含在“聪明”的评价之中。北京新学校研究院专家在我们快乐课堂上的一次作文评价让我深受启发,其中点评冯海清同学的作文时是这么说的:“你的作文充满了真情,不足的是内容欠充实,如果运用上一两个典型生活事例的话,那就言之有物、比较完美了。”适时恰当的评价不仅给学生带来更大的鼓舞,而且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我带领学生去北京大学参加全国创新作文现场总决赛,我校的魏传德、朱晓旭均获得二等奖。另外两名同学,在全国“创新作文夏令营”300多名营员中,一名获得最佳营干部奖,一名获得优秀营员奖!这让许多来自大城市的师生瞠目和羡慕!孩子们的自主、自立、自信以及获奖之后的欣喜,是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快乐课堂最好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