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人吃饭,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精神需要。不知道下一顿在什么地方,人就特别想到吃,而且,饿得快。一天不吃,棋路就乱。
――阿城《棋王》节选
在北京街头的某个棋摊前,两个年轻人一边下棋一边斗嘴。旁边,一位老者不时心不在焉地看一眼棋局。老者已经在这里等很长时间了,他的一个朋友约好在这里和他见面,可已经超过约定时间一个多小时了,朋友还没有来。
两个年轻人是附近下棋最好的,一个外号“霹雳炮”,一个称“飞天马”,平时二人旗鼓相当,谁也不服谁,今天约好下十盘,一决高下。当“霹雳炮”走出一步胜负手时,老者忍不住评论了一句。“霹雳炮”很不高兴,便翻着白眼对老者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传说中的‘霹雳炮’,在这条街,我走的每步棋都是最权威的正着,不服咱们杀一盘?”老者拧紧了眉头,在记忆中思寻着“霹雳炮”这个名字,到底还是没有想出来。便老实地说:“我没有听说过!”年轻人一听这活很气恼,于是趾高气扬地对老者说:“咱们挂一盘吧,要不让你一个马,一千两千的都行!”老者看了一眼“霹雳炮”,又站起身来看了看表,摇摇头叹口气走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中年人走了过来,两个年轻人毕恭毕敬地和他打招呼。这个人是本区第一高手,多次夺得区冠***。中年人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一个老者,把他的相貌描述了一遍后歉疚地说:“今天有点急事失约了,这可怎么好!”“霹苈炮”一听便得意洋洋地说:“刚才是有这么一个老头儿,我们下棋时他多嘴,我便向他挑战说一盘挂一千两千的,硬把他给吓跑了!”“什么?”中年人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把他给吓跑了?你知道他是谁吗?你们看过电影《棋王》吧,影片中棋王王一生的原型就是刚才那个人――何连生大师。平时我们下棋,发挥最好的情况F10盘和一盘就不错了,你还敢和他挂钱!”两个年轻人一听目瞪口呆。张大的嘴半天合不上……
在网上认识了“霹雳炮”这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听了这段至今还让他羞愧不已的经历。我读过阿城的小说《棋王》,作者以一支生花妙笔,娓娓道来,把个“棋王”的故事讲得意趣横生,不由你不爱读。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力***阐释的并非人与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也看过谢园主演的电影《棋王》,电影对小说做了些许改动,棋王王一生,家境贫寒,但精于棋道。在期间下乡至西南方的农场,偶然跟高手“脚卵”下棋,二人因而成为好友。不久,当地开运动会,王一生因在外以棋会友,没赶上报名,遂决定与此次棋艺比赛冠亚***下盲棋,消息轰动全镇。王一生同时跟八位对手在棋场下棋,另有象棋世家“钉子李”在家跟王一生对阵,一场车轮大战下来,场内八名棋手相继服输,只有“钉子李”乞和。一两年后,王迁升象棋队,从此罢棋,不知所终。
现在这个棋王在做什么呢?带着强烈的好奇,笔者在北京的一个棋友妹妹的帮助下,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的电话号码,通过几次电话后,笔者和这位弈林传奇老人一起回忆了逝去的沧桑岁月。
何连牛1949年生人,自小在宣武区南横街长大,上托儿所时,班上两个小朋友会下棋,生性好奇的他也跟着学会了,并很快战胜了那两个小孩儿。1962年,进入先农坛体校学棋,师从“大鬼头”那健庭的徒弟侯玉山。那时候,何连生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喜欢玩耍。他学过唱戏,练过摔跤,整天舞***弄棒没闲着的时候,但他更着迷的还是那三十二个棋子的无穷变化。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老师一样成名立万。于是除了在街上下,在体校下,还上茶馆下,“南横街茶馆”、“天桥棋社”、“冰窖场茶馆”、“青山居茶馆”、“如意居茶馆”都有过他观棋下棋的身影。
1964年,何连生获北京市少年象棋赛冠***。
初中毕业后,何连生1969年去云南插队。当听说被分到的地方是西双版纳时,把他乐坏了,他多次从书上读到,两双版纳位于云南省东端,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那里有神奇的热带雨林。那里有美丽的孔雀,有让人神往的泼水节,还有身穿筒裙、像孔雀一样美丽的傣族少女……临走前,他带上了自己最精美的红木棋具,还有以前经常读的棋谱。准备在那里大显身手。当时他的想法很美好:如果那里有高手,他的棋艺会水涨船高,如果没有高手,他就把自己的棋艺传给当地人,最好是少数民族的兄弟,弘扬民族文化。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作为。
可当来到那个叫曼景康小山村时,何连生傻眼了:曼景康距景洪县城有四十多里的山路,是云南最边远、最贫穷的农场,只能在山的缓坡上种点儿老玉米、黄豆、花生,也养点儿猪、马、牛。那时候每人每月的工分折合成现金,除了买煤油、火柴这些生活必需品外就所剩无几了。
西双版纳是亚热带气候,一年只分两季,旱季和雨季。旱季是漫天的尘土,可以让人随时分辨出风向,种菜种庄稼,挑第一桶水浇下去,第二桶挑回来时,发现刚浇的地方已经干了。几乎到了种什么不活什么的程度;雨季一天下十几二十几场雨,没干的时候,种什么都给你冲跑了。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知青们终日上山捉蛇、掏鸟窝儿、逮蚂蚱、挖土蜂蜜。一次,上面来了个检查工作的领导,看见菜里有几个烧熟的蚂蚱,便问炊事员是怎么回事,炊事员不得小低声告诉他不要声张,这足特意为领导准备的小灶,别人知道会说领导搞特殊化的。当时知青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是绿的就是菜,只要是动的就是肉。
他们没油,很多时候没菜,甚至没有盐,只能干吃白米饭,而且白米饭有定量,不能敞开吃,吃亏了,在没米的日子里就得挨饿,所以做饭之前都先称米。每当有蔬菜的季节,给青年点做饭的炊事员为了省柴,经常用剩下的菜汤洗衣服,用菜汤洗的衣服干净,板正熨贴,穿在身上还有股清香的蔬菜味儿。他说,由于没油水儿,人们饭量都大,上海有一个知青叫蒋春香,女的,高矮胖瘦都一般,她一顿吃了用二斤三两米煮出的米饭!
民以食为天。何连生在那食不果腹的日子里,除了上山放牛放马,收工做饭,别的都舍弃了。用他的话说,“饭都吃不饱,还下什么棋!”他那副精美的棋具,被一个要好的哥们儿趁他不在,拿占和一个小店老板换了三斤白酒、半斤酱油、二两豆油,中秋节那天,他们把几天来捉的田鼠、青蛙、蛇和一些蚂蚱等“野味”用这豆油炖了一大锅,大家吃得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醉得找不着北了……
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棋运和势既
有,那可就无所不为了。
――阿城《棋王》节选
从197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七下还在大搞“阶级斗争”、处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在首都北京,经过很多有识之士的努力,象棋终于不在作为“四旧”而被束之高阁。于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红墙之内,在森森宫殿外,在参天古松下,来自北京各处的已经经历了一场特大劫难的下棋人再次聚集,重拾扔了六七年的象棋。
1973年时,何连生已在云南西双版纳插队数年,西双版纳经济落后,消息闭塞,那年是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这时他接到北京棋友的来信,告诉他北京已经恢复棋类活动,不久还要搞全国赛。何连生备受鼓舞,好像黑暗中见到了光明,他一下来了精神,把逃脱苦海的希望全寄托在棋上。他四下寻棋谱,却发现自己那些棋谱,不知道被青年点的哪个哥们什么时候拿去糊了墙。他重新把墙上的残页小心翼翼地弄下来,实在弄不下来的,只好站在板凳上去看,仔细揣摩其中的变化。为了找人过着,他每天收工后。便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四十多里路去城里寻访高手,准备在未来的赛事中一显身手。可让他难过的是当地闭塞,棋技落后,找了很长时间,才发现那些传说中的“四大金刚”、“天王”等高手都不是他的对手,但他下棋的事迹却开始在知青中广为流传了,被阿城发掘之后,这才有了《棋王》。有朋友开玩笑说,一个何连牛成就了两个大腕儿,一个影星谢园,一个作家钟阿城。
在后来的比赛中,何连生数次获得云南省象棋冠***。再后来,他调到云南体委,在省象棋队做教练、队员,1974年进入云南集训队,1975年后接任教练,1980年以后当正式教练。他当教练比较严厉,训练很严格,培养出了许多云南名手。
“陈信安当时就是我的学生,包括1983年来的郑新年,都是从让双马开始,陈信安来的时候只有11岁!”陈信安和郑新年后来都晋升为象棋大师,并与人合著有《象棋布局一览》。1986年个人赛上,何连生以第十名的成绩晋升国家象棋大师,并在以后的全国大赛中,多次打入个人和团体前12名。
“1978年,我在全国个人赛时,对胡荣华,大赢棋给丢了。1980年,在福州举行的个人赛,我对吕钦,同样也是大赢棋,让吕钦大逆转。主要原因是比赛前家里有急事,我完全没有心情与状态,上来就连输三盘,中间才赢了几盘。输给胡荣华后,最后一盘对赵国荣,和了。应该说,我的象棋早就具备大师水平的,但临场发挥总是那么差,说起来,心理素质也是棋艺的一部分,我的棋艺还是不过关的!”
何连生赢过的棋局无数,能让他牢牢记住的,都是那些输棋。当《劳动午报》的记者张展问及他下棋的经历、晋升大师后的体会。以及他在象棋上的打算时,健谈的老何诙谐地说:“我原来下棋只是玩儿,后来为了逃离那个环境,下棋成了跳板,成了职业,得靠它养家糊口,成了这棵树上的虫子。只能钻这块木头,还得使劲钻……下棋有点儿像逮鱼,你爱钓鱼,是钓鱼爱好者,打算一大早儿去钓鱼,起来一看天儿不好。得,不去了,回屋接着睡。即便去了,走了一百多里地,守在水边儿钓了一天什么也没钓上来,得,拍拍屁股回去了,也不觉得十分失望,因为你注重的是这个过程,乐在其中了。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渔民,你靠钓鱼为生,你钓不上来就得饿着,而且你的老婆孩子都得饿着,这对你对***都是十分痛苦的事……一个戏迷、票友,吃饱了喝足了,带着胡琴、锣鼓,讲究点儿的带上行头去唱戏,又拉又敲又唱,自唱,过足瘾了,累了,饿了,挺高兴地回家去了。可作为专业演员就不行了,名演员数得着的就那么几个,不出名也得吃饭也得生活呀,怎么办?只能跑龙套,用那少得可怜的几个钱养活一大家子人,他是不是很痛苦?棋也一样,一百个下棋的,出名的也就是头六个,那六个有饭吃,那九十四个还得想别的辙,下棋之外,还得教教学生讲讲课,补贴补贴……棋、戏只能成就少数人的帝王霸业,绝大多数人只能做陪衬。我做帝王霸业不够格,梅兰芳、马连良,特大超特大,我想都不想。”他就是这么恬淡的人。
棋就是这么几个子儿,棋盘就是这么大,无非是道同势不同。可这子儿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虽看出点道儿。可不能究底。子儿不全摆上,这棋就没法儿下。
――阿城《棋王》节选
1993年,何连生在外漂泊二十五年之后,携妻女返回北京,落户门头沟。在代表北京矿务局、中国煤矿象棋队参加的各种比赛中,成绩斐然,名次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995年,他的一个姓张的朋友承包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一个象棋节目,也是性情中人,当时想找人讲棋,由中国棋院牵头,就叫他去了。那时他四十多岁,开始是他一个人讲,讲了两次后,就和谢思明开始搭档,傅光明后来也进来了。
由于以前没有先例,何连生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节目是1995年1月1日播出的,节目是三天前录好,再送往中央台审批,然后才在象棋节目中播出。“我最开始去的时候,根本不紧张,因为我不求名不求利,而且性格也是比较随便的,上电视的时候穿着也比较简单,所以讲棋也比较随便,随心所欲地发挥,有些观众很喜欢这种风格,但是也有观众来信反映觉得我太随便了,不修边幅。不管怎样,节目的收视率还是达到了20%以上。我在这三年里尽心尽力地传播象棋知识,普及象棋。讲棋那三年,我一边工作一边录节目,由于录节目的时间不固定,我只能随叫随到,讲棋的时候全靠I临场发挥,说漏嘴的情况也偶尔发生。上电视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幸好我对时间掌握得好,一分一秒也不差,表演上佳、精彩的脱口秀。”
那时,他和他的搭档谢思明、常婉华成了棋迷偶像,听何连生讲棋成了许多棋迷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这三年里,许多懂棋的观众非常喜欢何连生,夸他临场反应很快。
在棋界,何连生有“醉侠”之称。“醉侠”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他能喝。他一次能喝一瓶半二锅头,且喝得自觉,不用人劝;再一个是下棋,他说:“我是个怪棋手,别人不走的棋我走。别人不用的着儿我用,别人看我的棋稀里歪斜,像打醉拳……”醉拳讲究形醉意不醉,看着东倒西歪,其实暗含杀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何连生每年都有自己的新成果并付诸实战,如“反鸳鸯炮”等等,他常用一些看上去歪歪斜斜、站立不稳而暗含杀机的着法夺得胜利。如1991年对深圳小将刘星。以牛头滚攻击对手的鸳鸯炮,30着就得子奠定胜势;又如1989年与浙江于幼华(于到火车头体协之前)对阵,于有棋坛“拼命三郎”之誉,以拼见长,而何连生比他拼得还凶,走十几步就赚了对方一个子,最后击败了他。
退休后,1998年何连生大病一场,脑出血,当时有人说,好了也是半瘫,结果何连生却恢复好了,连医生都说是奇迹,这也许是何连生性格淡泊的原因吧。好了后,医生告诫他不能参加比赛,但是由于推不开各方面的关系,和对象棋的强烈爱好,他还是继续下棋,参加比赛。
他参加的最近一次比赛,是今年1月23日在北京昌平举行的首届“占青檀杯”象棋团体赛。与傅光明大师、王天一大师、张国权共同代表景山一队参赛。这支队伍除了小王外,都是老棋手,比赛结果何连生事先并没有多想,只是重在参与,享受象棋。比赛前,就有人劝他,六十岁的人了,还比什么呀?小心晚节不保!但爱了一辈子象棋的老何还是参加了比赛。
“我去了后,出于责任心,能赢的棋也都赢了,另外,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棋感还很好,基础也很扎实,一般人也不是想赢就赢我的。七轮下来,我只输一盘,输的棋本来是盘和棋,但由于比赛是快棋赛,和棋超时,非常遗憾。整个比赛我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比赛结束,我们代表的景山一队取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说明三老一少的组合还是很强的。”
在采访快结束时,何连生说:“这次比赛,我感觉年轻人在精力、体力、冲劲上很强,但是在思想艺术追求上,与老棋手相比,并没有多大发展与超越。我想对年轻棋手说,要有自己的创造,要创新。胡荣华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正是由于他创新了不少。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始了,这反映了我们的国力正在一天天的强大,棋手的待遇和我们下乡时相比,不知道好多少倍。你们生活的太幸福了,希望你们好好珍惜,下好棋盘上和棋盘外的每一盘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何连生《棋王》里的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