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油画艺术中的肌理语言

摘 要:文章从油画艺术中肌理语言的造型分类、中西方油画肌理的演变以及油画艺术创作中肌理语言应适“度”的三方面展开论述,论证了肌理是油画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油画;肌理;分类;演变;适度

中***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肌理与质感的含义较近,肌理由于构成物体的材料不同,其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也各不相同,因而产生出粗糙、光滑、软硬等各种质地感受,肌理因此也被称为质感。油画中的肌理指的是艺术家采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和技法在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表面效果,包括画家通过笔触、线条、材料、颜色、工具、技法等形成的各种痕迹。肌理的实质是从物质存在中得来的抽象之物,并无实用意义,但它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观者,便可引起画家与观者的某种共鸣,从而具有了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一、油画肌理语言的类别

(一)视觉肌理。肌理的视觉感受是源于人们对客观物体的长期体验,通过画家的运用一定的技法表达,使我们有时候不用触摸就能够在视觉上感受到物体质地的不同,因此称之为视觉质感,广义上的肌理涵盖了一切付诸视觉与触觉的客观存在。视觉肌理是一种依靠眼睛来感觉的二维空间的肌理形态,比如屏幕显示出的条纹、花纹的凹凸等。视觉肌理同时也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法实现在二度空间中的三维效果,实现浅层次及深空间具有立体感的视觉肌理效果。

(二)触觉肌理。触觉肌理一般通过拼压、模切、雕刻等加工方式而得到,是三维立体的具有一定空间感的肌理形态,可以用手触摸感觉到具有一定凹凸的或光滑或粗糙的触觉肌理,肌理在构成作品中会给人以“视觉力场”的强烈冲击感。

(三)自然肌理。肌理从人力的角度来讲又分为自然肌理和创造肌理。自然肌理就是自然界现实存在的未经过艺术家处理的纹理,如岩石、树木等没有经过人为的加工而形成的天然肌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类熟识自然并依靠自然,许多自然形成的纹理形态及色彩从某种意义上都能给予人类深刻的暗示。人们对自然形态上的抽象纹理总是有着发自内心的亲切感。自然肌理可以给人以真实的美感,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如将某些天然之美运用得当就会不同程度地引起观者的共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造肌理。创造肌理是指材料经过人为处理加工后,改变了本身的性质结构与纹理形态而生成的新肌理。人们面对不同材质通过思考来发现各种不同的处理手段与方法,运用一定的加工技术来创构出许多无法预测的偶然变异的肌理形态。形成了与原来或视觉或触觉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创造肌理可以通过压揉、雕刻、煅烧等各种工艺和技术手段来实现材料的再组合而形成。

(五)笔触肌理。在油画中很多随意偶然形成的笔触是画出来的。是不能完全再次重复的艺术体现。在中西方美术的绘画与书法作品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画家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不同物象特质的独特感受,运用不同的表现技巧,使用不同的工具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特征。笔触肌理区别于创造肌理的可重复表达特点而具有偶然性,通常每一笔的肌理效果都是不同的,这种肌理变化呈现出了神奇的视觉感受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笔触肌理是绘画与书法作品中出现的偶发生成的肌理现象,如书法中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笔触”等。它有着其它表现手法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

(六)材料肌理。材料肌理是通过对自然肌理和创造肌理材料自身的艺术运用来塑造形象而遗留下的肌理痕迹,这种痕迹可以形成视觉或触觉的肌理美感。油画作品表现客观物象时都有其材质、组织形式与表现肌理,油画运用材料来表达肌理状物的表现领域也很广泛,比如制作斑驳的肌理用于表现剥落的墙体、苍老的树皮等,用混杂交错的色彩和边界分明的刮痕来表现坚硬的岩石等,材料特殊的肌理效果在油画表现中突出显示出了无穷的发挥空间和重要的艺术地位。

(七)综合肌理。综合肌理顾名思义是多种因素相结合的特殊肌理效果,既带有自然形态肌理又带有人工创造形态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这种肌理是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综合肌理大都是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材料紧密融合产生的物质材料语言。这种非单一材料的生命体在有效的结合下,具有偶发生成的变异性特征,并且焕发出新生命所独有的纯粹性与爆发性。丰富表现语汇,加大视觉冲击力。综合肌理是为了强化绘画语言,有其独特的材质美感和技术制作美感。

二、中西方油画肌理的发展与演变

(一)西方油画肌理的演变。 新的材料、工具与技法直接导致了新的肌理产生,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纵观西方艺术史,艺术材料自身的发展推动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技术不断发展,艺术材料的发展速度决定了艺术史的演进速度。西方架上绘画从水性坦培拉绘画开始,具有代表性的乔托、波提切利等画家主要以模仿写实的自然肌理为主,画面呈现出透明、细腻的肌理效果。尼德兰的凡·爱克兄弟创造了油性坦培拉绘画技法,他们和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达·芬奇、提香等画家的作品一样,仍然是以平滑而复杂的视觉肌理为主。至巴洛克时期在鲁本斯、伦勃朗等大师的画面中开始出现明显的笔触肌理和有一定起伏的触觉肌理效果。西方绘画发展到印象主义画派时期,画家们更加注重通过笔触来实现情感的表达,在凡·高等画家的油画作品中往往呈现出凹凸不平的肌理效果,同一时期的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和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德拉克洛瓦在用笔上更加流畅狂放,显示出别样的油画肌理效果。此外还有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画面中所形成的厚重的画面肌理。这时期的油画肌理较以往在表达上更加自由和多样化,明显、厚重的画面肌理使绘画成功突围了照相技术带来的威胁,显然肌理的发展与变化是这种转变中的重要因素。

西方现代油画随着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各种流派的纷纷出现,形成了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态势,人们对传统的艺术观念进行了更为大胆的探索,油画技法也日趋复杂多变,综合材料及技法在油画中的运用使得油画的形式语言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画家们大量使用多种媒介及非绘画材料,利用材质的对比产生丰富的画面肌理效果,甚至有人通过现成物品在绘画中的应用来直接表达某些观念,德国画家基弗对综合肌理的成功运用便是其突显于当代艺术史的决定性因素。

(二)中国肌理的发展。根据史书资料记载,我国早在五代时期古人就创造了非笔绘的肌理制作方法,主要有吹云法、弹雪法、泼墨法、墨池法、败墙张素法等诸多技法。但是肌理制作这所以在我国古代绘画创作中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绘画中重“写”轻“制”的观念所致。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以李灵省、王墨、张志和“盖前古未之有”的泼墨逸格画为“非画之本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否认““弹雪”、吹云”、“泼墨”等画法,认为运用非笔绘肌理制作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但是由于当时传统的绘画观念以及笔墨的审美精神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的肌理制作难获一席之地。

伴随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油画逐渐本土化,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现代油画艺术家们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渐认识到肌理本身的精神意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构成肌理的综合材料艺术语言的地位得到了逐步提升并演化为画面的重要构成元素和表现对象。中国很多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借用了传统的技术语言,他们在学习和运用欧洲传统油画技法的同时,能够以西方现代绘画为参照,把传统中国画的意境与探索综合材料肌理做为其重要的艺术语言并进行了新的综合,如:黄宾虹、潘天寿、林凤眠、吴作人、吴冠中等画家。中国当代油画家们采用了很多当代新的绘画材料和媒介在构筑个人艺术语言、油画新形式方面做出了尝试与探索,画家注重油画肌理的表达并寻找属于自已的独特风格,画面肌理效果也各有特色。张元、曹吉岗、周春芽、钟蔚帆等多位画家拓宽了油画艺术材料运用与肌理形式语言的视野,进而丰富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形态。

三、肌理语言在油画艺术创作中应适“度”

肌理效果的引用和创造为油画艺术的表现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油画作品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肌理的放纵不羁,同样也不赞成狭隘的不使用肌理或反对肌理的看法。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油画艺术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既要对进步有益的东西有选择地继承与吸收,也要把握好肌理语言的“度”。

(一)肌理就是要具有一定厚度的观念是对肌理理解的偏见。同样,“为厚而厚”、“以厚为美”的肌理追求也是一种艺术语言认识上的文化误区,它会阻碍我们理解、探索肌理语言以及这种语言在创作中更广泛、深刻的精神传达方式。

(二)油画肌理必须与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和造型、色彩等有机结合,才能体现肌理的艺术价值。肌理的运用还要和作品的文化观念、精神情感形成准确对位,创作者应建立作品精神传达与肌理语言的必然联系,否则将会造成对肌理运用的无序或失控,沦落成为纯技术层面的训练而对创作构成潜在的威胁。

(三)在油画创作中应注意把握油画肌理形式美的规律,合理把握肌理运用的比重,最大限度地体现审美价值。应避免一味追求肌理的花样翻新及工具、材料的变化,如果无目的、无选择地滥用,只能适得其反,造成“为肌理而肌理”“为材料而材料”,从而片面的落入追求空洞无物的形式美。

参考文献:

[1]周长江.解读材料[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33.

[2]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上、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4]张呈洁.浅析油画创作中的肌理问题[C].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8).

[5]韩民吉.肌理——绘画的皮肤与质感[C].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5).

论油画艺术中的肌理语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油画艺术中的肌理语言

学习

浅谈华县皮影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华县皮影,内容包括华县最好听的皮影,华县皮影戏碗碗腔。摘要:皮影戏又称弄影戏,起源于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华县皮影与全国其他各派系皮影相比较,无论雕刻、表演或唱腔都独具一格,堪称中国皮影的

学习

《疯狂赛车》将疯狂进行到底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疯狂赛车》将疯狂进行到底,内容包括疯狂赛车二,疯狂的赛车比赛完整版。除了《极品飞车》、《山脊赛车》外还有什么竞速游戏能让你为之疯狂?笔者推荐《疯狂赛车》!可能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笔者在这里YY,向我们兜售1年前的~

学习

专访大运会火炬手艾尚真:走下电视荧幕的运动女神

阅读(36)

双手轻握成拳,上半身稍向前倾,左膝盖微屈,轻轻向上跃,头发自然地跟着一跳一甩。日出而跑,光弱而息,脚底磨出了薄薄的一层茧,心中不免担忧自己会不会变成扁平足,却不能抿嘴皱眉,脸上依然要保持一种因运动而生的愉悦表情。为了拍好这组大运会晨练写

学习

官员为什么信风水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官员为什么信风水,内容包括中国人什么时候信风水,风水起源的真相是谁写的。又一位“风水书记”新鲜出炉。

学习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阅读(20)

不过,这样表述仍不够准确,我的任务其实还包括想出一个可以涵括选文内容的书名。文翠是一个很执著的学者,她不但说服了原先希望出版一本专著的吕正惠先生,而且也努力让我相信,编辑这样一本能够大致覆盖笔者研究领域的选集,对于台湾学界、尤其是

学习

《父亲》歌词欣赏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歌词欣赏,内容包括父亲的原唱版歌词,父亲歌词筷子兄弟。在如今这个帅哥靓女泛滥的娱乐圈和争奇斗艳的流行乐界,想要占有一席之地、留下一两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自己创作、自己导演、自己演唱

学习

“无为”而“无不为”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无为”而“无不为”,内容包括无为而无不为全文解释,无为而无不为全文阅读。关键词: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无为”

学习

网络推广策略范文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推广策略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网络营销推广方案范文3篇文库,网络推广方案范文。网络推广策略篇1提要品牌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中小企业应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进行品牌的网络推广,不断发展完善。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品牌网

学习

新时代的“官场现形记”

阅读(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各类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知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的发展趋势,最具代表性的一点莫过于人们对于官场文化的解读。在传统文化中涉及官场的小说不在少数,但针对官场现象进行全面批判的则不多。进入到21世纪,话语背景的转换带

学习

甘肃中原官话代词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甘肃中原官话代词,内容包括甘肃方言中原官话,甘肃方言的起源。[摘要]甘肃中原官话方言内部分为秦陇片、陇中片、河州片。甘肃中原官话人称代词中三身代词的复数形式构成各有特色;指示代词的类型较为复杂;疑问代词“阿+X”的形

学习

漫话官场“潜规则”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漫话官场“潜规则”,内容包括漫话清代官场,漫画官场。官场“潜规则”主要表现如下:

学习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内容包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古代文魁给湖南留下了两篇名文,一篇是《岳阳搂记》,另一篇是《桃花源记》。桃花源植根于武陵的桃源,岳阳楼定位于巴陵的洞庭,游客前来访古、探幽,在不知

学习

马街书会——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马街书会——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内容包括马街书会特色文化是什么,马街书会的民俗。[摘要]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都会有一场全国各地民间艺人积极参与的热闹的说唱盛会,人们称之为马街书会。马

学习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范文精选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句子,语言表达能力训练100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篇1摘要:新课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语文能力的发展。每一位学生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表达与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

学习

艺术皮影戏起源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皮影戏起源,内容包括大悟县皮影戏起源,皮影戏的起源幼儿园。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

学习

吕斯百的绘画艺术探讨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吕斯百的绘画艺术探讨,内容包括吕斯百绘画作品集,吕思百绘画作品。在我国20世纪的美术发展中,除了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闻名于世的大师外,有一位也是同样处于那个年代却不为人知的大师,那就是吕斯百。吕斯百是我国20世纪现

学习

法律语言的阐释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语言的阐释,内容包括法律语言的清晰性与解释的必要性,阐释法律产生发展的主要规律。摘要:概念转喻作为人类特有的思维特征,普遍表征于法律语言中,保证了法律活动中语言表达、理解的有效运行。本文拟从概念转喻视角出发,分析

学习

纳西族东巴舞的艺术探究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纳西族东巴舞的艺术探究,内容包括中国纳西族东巴舞谱研究,纳西族歌舞东巴舞。摘要:如今生活在丽江的纳西族作为云南其中一个少数民族,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传承文化,其中东巴文化便是纳西族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