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辆在中国大地上跑起来的汽车是德国车,它的主人是慈禧。
1902年,袁世凯辗转从香港买了一辆德国产的白色敞篷汽车,这也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第一辆汽车。汽车买来以后,袁世凯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新鲜玩意儿献给慈禧。
这时,美国人福特开始了他的汽车冒险旅程。他将大量生产的原则、空前的规模效应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为汽车的生产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美国汽车工业巨大的变化之下,中国也有人试***尝试。中国最早制造的汽车是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的“民生”牌,由张学良将***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当时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他零件进行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
张学良的汽车梦想很快因为抗战的烽火而熄灭,但是被张学良送到上海展览的民生牌汽车却在另一个中国人心里埋下了种子,这个人叫支秉渊,1897年2月18日生,浙江省嵊县人。1915年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电机科。经过数年寒窗苦读,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支秉渊被聘为上海美商慎昌洋行实习工程师、工程师,负责发电机组、内燃机、压气机等机器设备的销售业务。在此过程中,他参加安装了不少机器,建了若干个发电厂,熟悉了所经办机器的基本知识、安装和使用的方法。
1925年他在上海筹办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现上海新中动力机厂)。“新中”寓有“新中国”之意,反映了支秉渊等爱国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志向。他以企业为根基,以对外经营为窗口,来实现“实业救国”的远大抱负,开始仿制、试制一系列机器产品,承接设计一系列工程项目,从而登上了中国近代工业科技舞台,成为一位令人瞩目的机械工程专家。
在看到张学良的汽车之后,支秉渊认为张学良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汽车虽然很了不起,但“民生”牌毕竟是采用进口零部件造的,而他想造一部包括发动机在内的纯中国产汽车。在黄浦江畔,雄心勃勃的支秉渊夜以继日,殚精竭虑,积六年心血,凝结成一种新汽车的雏形,这时已是1937年夏天。这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当时新中公司所在的闸北地区,是日***轰炸的重点,支秉渊经常率领新中公司员工冒着炮火抢运物资,并历经艰辛,将上千吨器材迁往武汉。武汉告急以后,新中继续迁往长沙以及祁阳。
在长沙黄土岭重建的新中公司制造分厂于1938年开工,后迁至祁阳。经***府官员出面,工厂获得***队一辆已报废不能运行的德国卡车,其发动机为狄塞尔高速柴油机,支秉渊决定仿制这种发动机,还建立汽车零部件批量生产线。
战时后方冶金工业仍非常落后,钢材供应远不及上海方便,条件非常艰苦。支秉渊四处奔波,多方打听供应渠道,终于想到向铁道部门购买被日本飞机炸坏的机车废件作为原材料。当时他估计机车主动轴是用好钢材制的,就用它来制造曲轴,用轮箍制连杆,用钢轨制一般钢件。没有较大的锻压设备和适用的磨床,制曲轴时先将车轴锻扁,然后在机床上切削成型,最后再精车和研磨。在自炼铸铁的过程中,找不到进口的铁镍合金颗粒,就以镍币为添加料,与铸铁、废钢同在化铁炉内熔炼,炼成低镍合金铸铁。在如此差的条件下,新中公司竟顺利铸成气缸体、缸盖,用废飞机零件铸成了活塞。另外如油泵、喷嘴及飞轮锻坯等部件,则由支秉渊去香港购买,再费劲周折运到工厂。
就这样,1942年,第一辆纯中国人制造的汽车诞生在抗战炮火下的湖南山区。上海工业史学家刘浩林评价道:“支秉渊造的这辆车,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辆车。”
支秉渊在造出汽车之后,亲自驾车去重庆参加了当时的工业展览会。但是由于抗战形势变化,在没造出几辆车后日***就占领了祁阳,他的汽车梦也就不了了之了。
(摘自中信出版社《汽车“疯子”李书福》 作者:郑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