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破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的新时期***的工作重心。二十多年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在执行这个方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一些地方***府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了“经济建设就是一切”、“唯GDP论”等,造成忽视社会公平与正义、导致新的社会矛盾产生甚或升级。
在《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没有像以往中央重要文件那样明确提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否意味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过时了呢?对此,本刊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希望对公众更好地理解新时期***的工作重心有所裨益。
【摘要】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始终得到广大***员和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经济建设 GDP 社会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有人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造成的,因此主张把工作重心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对的,但不能因此而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应当历史地、全面地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的路线方针的重大调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始出发点是对阶级斗争为纲的否定,也是我们面临历史转折关头的正确战略选择。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少方面还是照搬了苏联模式,当然也有自己的探索和创新。总的来看,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但此后,我们的路线方针就逐渐出现了偏差,极“左”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下继续***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就是抓***治***,而经济建设被放在次要地位。我们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但又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以为只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推进***治***就可以实现既定的目标。这一路线方针最终导致了无产阶级,***和国家处于极大的混乱动荡之中。粉碎之后,全***上下,广大人民群众都在思考***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经过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的领导集体终于达成共识,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下继续***的错误路线,***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确立了***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从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在对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路线的批判和否定中形成的,是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正确战略选择。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余年,平均年GDP的增长高达9%以上。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到2010年年底,我国年GDP增长已经超过英、法、德、日名列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到世界第一,钢铁、造船、机器制造、高铁、家电等制造业也名列世界前茅。与此同时,国家的各项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航空、通讯、航运、信息网络、城乡建设迅猛发展,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所以取得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始终得到广大***员和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涉及经济、***治、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刻***。但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推进,却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结果,国家强大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改革得以克服千难万险胜利推进。与此相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重点放在***治体制改革上,又坚持了错误的方针。一方面,照搬西方的模式,取消***的领导地位搞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的执***地位,削弱了***和国家的领导体系,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另一方面,老百姓也没有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对改革缺乏热情和支持,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失败。二者鲜明的对照,更清楚地表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意义。
***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①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就人均GDP而言,仍然排在世界第100名之外。国家财富的积累,国民的富裕程度,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而要改变这一状况,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强大,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中国正在“崛起”,但周边安全和国际大环境面临巨大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治,尤其是西方大国西化、分化、遏制、围堵中国的战略始终没有停止过。随着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和从伊拉克撤出战斗部队,其对中国的***事压力大大增强,连续在中国周边进行大规模***事演习。对此,我们必须有所防范。中印之间边界分歧、中日、中国与南海一些国家的临海争议不断激化。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同“”、“”和“”势力的斗争也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不言而喻,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也是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
应防止和纠正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理解
有些人之所以主张不要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部门和地方领导片面地理解和贯彻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由此产生了令人堪忧的后果和消极影响。
一些部门和地方领导把GDP当作衡量经济发展最高的乃至唯一的标准,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推动GDP增长的手段则往往是最大限度地进行规模扩张、加快发展速度。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扩大投入,过度透支土地、矿产、水等资源,过度消耗煤、电、钢材、水泥等能源和原材料,严重污染环境乃至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了扩大投入,不惜违反***策法律进行招商引资,大搞土地财***,暴力进行拆迁,推动房地产价格暴涨,从而激起民怨民愤,导致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够均衡和协调的问题。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拉大,使社会公平正义面临严峻挑战。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大量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出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又使各级***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经济快速增长,而民生却未得到相应地改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我国出口的减少,造成部分企业停产,工人失业。房价和人民必需品价格的上扬,又大大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成本和负担。
然而,上述问题,是不是由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造成的呢?是不是不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呢?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部分部门和地方领导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出现了偏差,采取了错误的发展方式。同时,官本位思想和错误权力观的侵蚀使不少干部心中没有人民,忘记以人为本,严重脱离群众,忽视乃至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和相应的制度建设滞后。GDP的使用曾使我们经济统计工作由模糊转向精确,由钢、煤、粮、棉等单项指标转向综合性的评价指数。从而使中央和各级***府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估。这是一个进步。现在GDP仍然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能简单地排斥和取消。我们所要改变的是对GDP的片面追求和盲目发展,而不是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路线方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从国家的整体布局来看,先推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进行改革,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后再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其中,难免有一个阶段,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出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对社会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其具体制度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解决,应当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措施。首先,各级各类干部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绩观、权力观和发展观。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更均衡协调的发展。其次,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央先后提出了加速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规划。中央加大了支持中西部发展的力度,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投资设厂,乃至直接提供对口援助。加快了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改善公共服务,稳步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说明解决现存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不涉及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议》强调:“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②也就是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抓住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进一步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的这些重大措施都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同时,它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但从中丝毫看不出要改变和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不能误读、误解中央的精神。
加强社会建设十分重要,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就需要转向社会建设。离开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就难以推进,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府的财税不断增加,才能扩大社会建设的投入,为社会建设创造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又要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社会建设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努力促进经济建设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既不宜滞后于经济建设,也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府财***的承受能力。社会建设虽然可以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资金和支持,但主要依靠***府投入。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其相关户籍制度的建立,是与国家贫穷落后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国家财力和资源供给能力有限,只能保障城市居民最低限度的供给,而不得不把农民排除在计划供给的体系之外。这样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二重身份。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城乡户籍的界限才相对弱化。现在城乡差别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公共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这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无疑需要更高的财***投入,而财***投入的增加则依靠经济的发展。
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社会建设同样需要加大财***投入。这就要求社会建设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这个“力”就是***府的财***能力,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任何超出这种能力的改革和建设措施都可能失败。(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本文得到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基地项目“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资助,项目编号:09AbKD079)
注释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②见《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8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如何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