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渐兴起的移动微学习符合现阶段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需求和现代人终身学习的学习需求,但是其本身也存在一个问题:学习的移动性与学习者注意力分散性之间的矛盾。心流理论致力于研究如何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心流达到全身心投入的沉浸状态,因此,能够为移动微学习资源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和启示来有效解决或者缓解移动微学习中的最大矛盾,改善其学习效果。
关键词:心流;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
中***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39-03
近年来,业已成熟的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将我们更加深入地带入了“信息爆炸”时代,新信息、知识和技能不断涌现,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有效解决急速更新的信息量与有限的学习时间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现阶段人们学习的关键需求。
一、移动微学习
所谓移动微学习,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进行碎片化知识内容的学习,主要是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手段来更新和补充学习者现有知识,符合现阶段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需求和现代人终身学习的学习需求,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无缝化接口。
然而,移动微学习也存在一些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如:终端设备各种性能的限制、学习资源良莠不齐、学习形式单一乏味,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者在移动环境中注意力的高度分散性。如何有效解决环境的“移动性”与注意力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是移动微学习最关键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资源是移动微学习系统构成中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资源设计是破解这一关键问题的最佳切入点。
二、心流理论
心流理论,又称沉浸理论,描述了人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的一种忘我的沉浸状态。心流的概念,最早由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在研究人的创造力时发现,人们在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时可能会经历一种独特的身心体验,它常常使人废寝忘食,不计回报得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乐在其中,而人们在具有这种体验的活动中常常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他将这种独特的体验称之为――Flow[1]。
在心流理论中,能否达到沉浸状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即任务挑战的难度与参与者的技能水平。心流模型指出:人们在完成某项活动时,若挑战难度过高,超出参与者的技能水平,则会使参与者失去对情境的控制和对事件的支配能力而产生挫败和焦虑的消极情绪;反之,若挑战难度过低,低于参与者的技能水平,则会使参与者失去挑战的激情和参与的热情而产生沉闷无聊之感。因此,挑战难度必须与参与者技能水平相互平衡才能使参与者达到沉浸的状态。
Novak和Hoffman总结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与心流相关的9个要素,将其归纳为前提、特性和经验的结果等三个群组,其中,前提涉及三个要素:明晰的目标、 明确而及时的反馈、应对挑战的适当技巧[2]。两位学者在对网络环境中心流理论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进一步提出,网络环境中心流体验与心流理论有所差别,他们将其总结为10个方面[3],分别是鼓舞、挑战、控制、注意力专注、互动、涉人、玩乐性、技能、远距临场感、时间扭曲。
除此以外,国内不少学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有很多真知灼见。纵观这些观点,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心流的影响因素可以总结为情境、目标、互动和设计四个方面,具体如***1所示。
***1 心流的影响因素
以上四方面的因素可用于指导移动微学习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使学习者在移动微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心流体验,达到沉浸状态,从而有效解决移动微学习中学习的移动性和注意力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
三、基于心流理论的移动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认为移动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创设情境,激发内部动机
注意是获得心流体验的一个关键因素。按照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4],有意注意通常与活动的意义和最后获得的结果联系紧密,是指一个人对活动本身并无兴趣而当其意识到活动的结果能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裨益时就会对此互动产生间接。移动微学习本身作为一种情境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为满足学习者自我“充电”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对学习者有意注意的吸引是有帮助的。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以及知识经验;外部原因主要是有关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以及新异性等。因此,在移动微学习的资源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新颖有趣、富有新异性元素的主题情境来充分激发学习者的直接兴趣,从而提升其对学习材料的无意注意。另外,新颖有趣、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题情境也有助于学习者临场感的产生,使其获得身临其境、浑然忘我的情感体验。总之,合理恰当的情境创设,如富有感染力的主题背景、生动跌宕的故事情节等,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其临场感、增强其注意力,从而充分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
2.阐明目标,设置合理挑战
明确的目标和与技能相匹配的挑战是获得心流体验的另外两个关键因素。清晰而明确的目标能够使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路径而不至于迷航,同时,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种鞭策,从而提高其自制力。因此,在移动微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要阐明学习目标,特别是对重难点的说明,一定要具体明确,让学习者能够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哪些知识点以及学习结束后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标的设置应该根据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根据心流理论,目标的设置如果过高,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学习者就会产生沮丧挫败之感,反之,如果目标的设置过低,低于学习者的能力范围,学习者就会产生无聊沉闷之感。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大大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失去其意义和价值,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基于此理论,可以效仿支架式教学的模式,根据“最邻近发展区”为学习者设置合理适宜、难度逐层递增的挑战,从而将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增强互动,提供及时反馈
互动与反馈也是获得心流体验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勒夫特(1963年)分析了学生进入教学时的欲望,指出学生不仅有求知的欲望,同样也有情感的欲望和社会归属的欲望,情感的欲望即寻求情爱、依赖、避免孤独与得到确认等,社会归属的欲望即期望归属于团体、得到同伴的承认,要求自我表达等[5]。因此,在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互动机会,避免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孤独、无聊之感。在移动微学习活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的互动,即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在某些学习活动中,也会涉及学习者与教师或者是资源管理者的互动。对于增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在资源中采用尽可能多的互动元素,如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触屏技术让学习者通过点触来触发某些动作或效果,合理采用选择、填空、连线等练习和测试题目等,增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则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回复评论、参与话题讨论等进行;除此以外,为使学习者及早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避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孤独、迷茫之感,应该为其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一般可通过测评来进行,另外,同伴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成为提供反馈的一种方式。事实上,互动与反馈可以说是相生的,互动必然能够提供一些反馈信息,反馈必然要通过互动来进行。
4.精简界面,保证任务结构
在心流理论中,要求任务挑战的难度要与学习者的能力水平相匹配,实则就是指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不能超载。迈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介绍到,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内部认知负荷,主要是指材料的内在难度――有多少组成成分和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其二,外部认知负荷,主要是指教学信息的设计方式――材料组织的方式和呈现的方式[6]。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合理设计材料的组织和呈现,降低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鉴于此,除了要保证任务本身的难度不能过高之外,还应做到整个平台使用的简易性,如界面设计应尽可能地做到风格简洁、导航清晰、功能明确、操作方便等,让学习者一目了然,一点即用。除此以外,在资源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任务的结构性,即任务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和相应可操作的评价标准[7]。因此,资源的设计要在力求界面和操作简洁易用的基础上保证目标、规则、评价等关键要素齐全以及确保主题情境能够作为贯穿学习资源的一条主线。
总之,心流理论对于我们在移动微学习中如何进行合理的资源设计来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传亿.基于移动设备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2010.
[2] 邓鹏.心流:体验生命的潜能和乐趣[J].远程教育杂志,2006,(03): 74-78.
[3] 朱东红.网络环境下沉浸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07,(13): 195-196.
[4][5] 吴冬芹,周彩英.浅析沉浸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 报,2004,(06):89-92.
[6] 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6:64.[7] 李建生,乔小艳,李艺.教育游戏中心流体验与学习成效的关系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1):85-8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心流理论对于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