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K・迪克在1968年出版了一部小说,其名为《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这部小说本身并不长,但在科幻小说界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982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大佬将它改编成电影《银翼杀手》,因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过度超前,上映后,毫无疑问地……仆街了。然而这部被后来人尊为神作的电影作品,却成为许多科幻片导演汲取灵感之源,其中就包括了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的导演押井守。
2017年,“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真人版《攻壳机工队》就要上映了,而我们不妨回头来看看原来那部神作的超前之处。
经典是炫目的皮相和深刻的灵魂
《攻壳机动队》的故事基础来源于士郎正宗1989年开始连载的同名漫画,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和《银翼杀手》探讨的主题却是一脉相承,人类(Human)和仿生人(Android)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灵魂究竟是什么?《攻壳机动队》中,寻找AI骇客傀儡师的公安九课队长草S素子,跟《银翼杀手》中的侦探一样在追寻的过程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如果记忆可以被篡改,肉体可以随意替换,甚至灵魂也能在信息网络的海洋中浮现,那么“我”要如何才能证明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呢?
复杂的哲学思辨充斥于《攻壳机动队》全片,却用精彩绝伦的打斗和血腥暴力的场景表现,在片中Ghost指的是物种的自我意识,而Shell则是指人工制作的义体。很小就被义体改造的素子,从未真正感受过真实的肉体。她自一开始,就如电影的英文名称所示,是一个真正的壳中幽灵。她的全身都是***方提供的超强义体,只有大脑和脊髓是原生的,也是她认为自己是属于“人”的唯一证明。片中的反派则是宣称在信息海洋中觉醒,已经获得了真正灵魂的AI“傀儡师”,它通过神经网络系统利用人体改造后留下的数据接口,随意地删除修改人类的记忆,控制机器人的行为,破坏现实世界的次序,妄***建立起网络新世界。
然而一个是有了Shell的Ghost,另一则是有了Ghost的Shell,差别到底在何处呢?
关于“人”的界定
在《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的小说中,仿生人和自然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没有同情心,所以不会像人类一样对其他物种产生同情或是喜爱的心理,这也是书名的来源(其实笔者私下以为翻译成《仿生人会梦想一只电子羊吗?》更为切题)。当AI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会跟人类一样,产生虚荣、贪婪、自私、绝望等等负面情绪吗?还是也会感受到快乐、幸福、同情和爱呢?它是否会主动摒弃那些人性中并不完美的部分呢?
而对人类来说,当义体可以轻松方便地更换,人类和仿生人的界限只在于那说不清道不明的“Ghost”,Ghost不是记忆,不是感情,不是逻辑分析能力,不是知识储备,只是让你能够意识到,你就是你。但是当Ghost也可以随意地在网络上传***,当你更换Shell重新睁开双眼,又要如何才能知道,你的大脑依然存在,不是电子脑里保存的一串数据,你的记忆和感情并非虚拟,而你依然是“你”呢?
《攻壳机动队》中,素子对于自我的存在一直抱有怀疑,她对义体的使用也完全超越了正常人类对自身肉体的态度,她对暴露身体没有羞耻感,为了破坏战车的舱盖甚至不惜扯断了自己的双臂。傀儡师希望跟她融合成为完整的“人”,而她也在对自我的思考中并不排斥这种想法。
“我”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吗?
从古希腊时代起,哲学家就已经纠结于对本我的认知,真的存在着不变的“自我”吗?我如何才能知道我始终是“我”?肉体每天都在新陈代谢,细胞不停地更替,从严格意义来说,今日的“我”早已不是昨日的“我”,这一秒的“我”也已不是上一秒的“我”。也许只有人类,才会纠结于本我的延续性。抛弃自我,投入到网络精神体的大一统中是否真的会是人类进化的最终方向呢?
电影中那拥挤不堪,泥泞肮脏的近未来世界,受限于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人们每天机械化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生活压抑,情感麻木,只通过网络彼此交流,“个人”在现实中存在的价值已越来越模糊不清,人类和AI的区别也越来越难以界定。觉得这样的世界熟悉吗?看一看自己的身边那一张张被手机屏幕照亮的脸,近未来也许就在眼前了呢。
虚拟现实技术和人脑数字化项目的逐步进展,促使横扫围棋界的AlphaGo和会给你讲笑话唱歌的Siri出现。对永生的渴望和追求注定了人类必定会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当意识真的可以部分数字化的时候,“赛博格”“电子人”的世界离我们还很远吗?
95版《攻壳机动队》的结尾,傀儡师和素子最终融为了一体,***到了新的义体之中。新生命面对着广阔的新世界发出了疑问:
“网络如此宽广,我将先去何处?”
我们将去何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仿生人能否梦见电子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