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卡尔・波普三个世界认识和对生态文明的解读,客观地分析三个世界辩证关系。在人类与自然“平等交换”的过程中,使其朝着有利于生态自然健康发展。建立新的自然观和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观。
【关键词】世界1;世界2;世界3;生态文明
长期以来,哲学家们为世界的本原问题争论不休,但绝大多数哲学家在这场争论中都承认世界是由物质与精神构成的,从物质存在的本体论来看,理解世界1(物理体态的世界)、世界2(精神状态的世界)和世界3(思想的客观内容世界)内容需要从哲学发展中寻找。1967年,波普尔在《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个世界”理论[1]。他认为世界至少包括三个在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次世界:“世界1”是物理世界或物理体态的世界;“世界2”是精神状态的世界[2]。“世界3”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 “世界3”还包括通常意义的“精神产品”凝结在通常意义的“物质产品”中的部分,即人工世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 全球多数国家正在跨越工业化过程,三个世界所表述的内涵本身同时也在发展。国内学者李伯聪将人及人类社会并入世界2。世界3由传统的知识世界也从王克迪[3]所说的“编码文本”或到孙慕天[4]所指的“符码世界”等客观知识世界发展到人工物构成的人工世界。而理解世界1、世界2和世界3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三者的相互交叉作用中去认识和解读。
首先,在世界1和世界2的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最为重要,人类社会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独有自然观。
其次,理解世界2和世界3的关系,以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演化的视角,从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即世界2通过抽象、加工转化为世界3。
再次,理解世界1和世界3的关系。以自然演化的视角,证实了物理体态的世界与人的思想的客观内容世界是通过世界2建立的。
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在世界1与世界2的相互作用。并且人类在世界1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具有世界1“常态”和有别于世界1“非常态”[6]世界2(人类文明形态),丰富了世界1;在世界2与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人类在自身发展进化的基础上,通过世界2将对世界1的认识、观察、抽象并用人类自己的方式固定下来,符号化为世界3――科学;在世界1与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世界1与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介是世界2,世界1与世界2在各自演化中发生了冲突,其根源在于世界2与世界3相互作用不当而引起。
三个世界的延伸――新世界3: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及其生态思想的立场上,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从自然和人类及其社会演化出发,分析、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在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中,找出同时符合二者利益规律科学认识的本质,即如何把威胁人类安全的“非常态”变成可见的状态、可动的状态和可控的状态。建立符合自然演化规律的人与自然统一人类自然观。
随着人类的诞生和进化,人类从没间断过对自身发展和确立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的追求。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断谋求自身发展及其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并建立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两个文明”建立过程中,人类自然打破了生态自然的平衡,在人类不断谋求自身单向度发展的自然生态中,人类自身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其原因是人类建立的工业文明及其形成的自然观是机械论的,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不是人类的家园,它与人类没有任何精神意义上的联系[5],人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只有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其实质是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联系,导致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隔离。
人类的能动性与自然的受动性发生关系以来,人类通过自身对生态自然(天然自然,卡尔・波普称之为世界1)规律的认识、经验和归纳建立了人类自然(人工自然,卡尔・波普称之为世界2),进而又建立了包括生态自然在内的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卡尔・波普称之为世界3)。这样,自然界构成,即由生态的自然(天然自然)、人类自然(人工自然)组成,即世界1、世界2和世界3。生态的自然是自然中的世界1和世界2的一种交叉互补平衡。但随着人类自身为了追求自身发展和确立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人类不断谋求自身发展及其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及其社会经过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两个文明”建立过程中,人类自然打破了生态自然的平衡,其过程是世界2大幅度增幅建立在对世界1资源的索取、破坏。其结果是世界2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世界1增长和修复速度。自然中的世界1和世界2不在是一种交叉互补平衡的生态平衡,而是世界2在无限扩大和世界1无限缩小的单向度发展。归根结低是世界2与世界1的矛盾,需要世界3对世界2与世界1的矛盾调节,并建立新的自然观和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基于此,马克思进一步看到了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与环境、与生态的矛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人类文明越发展生态破坏越严重的“二律背反”的怪圈,就必须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克思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向自然的复归”,建立生态文明新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需要科学解读,有助于对社会“生态文明”的外延的拓展理解和全面解读“生态文明”深刻的社会寓意;“生态文明”更需要哲学解读,必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王克迪.信息化视野中的“三个世界理论”[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
[4]孙慕天.论世界4[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
[5]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6]郑文范.科学技术本质的演化论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5(3):11-1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卡尔.波普三个世界解读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