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的战斗
博弈论中有个著名的“斗鸡博弈”,当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AB两只公鸡相遇时,它们都有两个选择:进攻或撤退。若两只公鸡都选择了进攻,那么注定两败俱伤;若都选择了撤退,则不分胜负。若A公鸡进攻、B公鸡撤退,那么A公鸡胜利,B公鸡丢面子;若B公鸡进攻、A公鸡撤退,那么B公鸡胜利,A公鸡丢面子。虽然丢了面子,也比两败俱伤的残局要好一些,所以最好的对策是:对方进攻、我就撤退,对方撤退、我就进攻。
按博弈论的说法,“斗鸡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自己的行为取决于对方的行为,而且双方都是这样的选择。那么,最后的“纳什均衡”究竟会出现在哪一点?也就是到底是谁进攻谁撤退呢?这就要看谁使用了“威慑战略”,并更为有效了。
用“威慑战略”武装头脑
什么是“威慑战略”?
就是选择“威慑”的一方要表现出义无反顾、势不可挡的样子,以大无畏的气势震住对方。“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威慑战略”也是平等的,双方都可以采用,若对方表现得比你还勇猛,你就要“识时务者为俊杰”了,与“愣头青”去拼命是不值得的。
讲个战争年代的故事。一场血腥战役之后,敌我双方的两个士兵狭路相逢了。他们都已身心疲惫,但双方都勉力对峙,***口对着***口,目光对着目光。终于,士兵的信心崩溃了,扑通一下跪地求饶。当战士吃力地夺过对方***支,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子弹时,他也一下子瘫倒在地,因为他早就弹尽粮绝。可见,勇还是不勇,有时并不需要真正的较量,而只需将“勇”的信息传递到对方即可。在很多情况下,博弈就是比拼谁比谁更有威慑力。
真假“威慑”
许多人都知道“所罗门王断案”的故事。古代有两个妇女,同时在一间屋子里生下小孩,但其中一个孩子死了,两人都争说这个活着的孩子是自己的,死孩子才是对方的。当年没有DNA等技术手段来做亲子鉴定,人们便请了所罗门王来断案。智慧的所罗门王假意说,既然你们都说自己是孩子的母亲,那就把孩子一劈为二一人一半。一个妇女欣然同意说,这样最好。而另一个妇女则说,宁可给对方,也不愿将孩子劈死。水落石出,所罗门王据此明断:赞同的妇女是假的母亲,不赞同的妇女才是真的母亲。
如果那个假的母亲懂得一点博弈论的话,知道所罗门王的这个“威慑”是个不可置信的假威慑,他不会真的那么做,再对刀劈婴孩表现出不忍的话,所罗门王的计谋便不能成功。
怎样识破“假威慑”?讲个生活中的例子。
一位姑娘与小伙子相爱,但姑娘的父亲坚决反对,以断绝父女关系相威胁。如果姑娘相信的话,她可能会中断与恋人的关系,因为恋人是可以选择的,而血源是不能替代的。庆幸的是,这是个聪明的姑娘(大概也学过博弈论),她知道父亲不会那么做。因为那样的结局对父亲更加不好,不但失去女婿,还会失去女儿。她义无反顾地将“生米煮成了熟饭”,勇敢地结婚了。
用博弈论的话来说,父亲的“威慑”也是个不可置信的假威慑。最后的结果,父亲还是接受了这个当初并不喜欢的女婿。
掀起“威慑”的盖头
“威慑战略”可能只是一种“虚张声势”,它不一定会真正地实施。如何识破对方的“虚张声势”呢?这就要看对方的威慑是否可以置信。当父亲威慑顽皮的孩子,“你再吵,我就把你从窗外扔下去”,这种大而不当的威慑就不用置信。
威慑在什么时候才是可置信的?答案是,“只有当事人在不施行这种威慑时,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要让自己的威慑更加有效,需要做出断绝后路的行为,表达出你孤注一掷的决心,对方才会有所忌惮。
(摘自《商界评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斗鸡博弈”中的威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