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帆(1919-1963年),字锡瑞,王大凡(“珠山八友”成员)之子。自幼随父学习陶瓷绘画艺术,擅长粉彩人物。民国时期新粉彩传承人“八小名家”之一。1944年创办画斋“晓帆画坊”,期间开发的《花开富贵》新婚日用瓷、《以介眉寿》祝寿日用瓷,开日用陶瓷艺术化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组织创办了景德镇第一个“陶瓷工艺合作社”(任社长),1954年积极响应***府“公私合营”号召,主动将其并入“陶瓷工艺美术联社”。1955年、1957年先后参与组建了“景德镇艺术瓷厂”、“瓷用化工厂”,参与研创的“陶瓷粉彩贴花”技术,填补了陶瓷生产上的一项空白。1961年获“陶瓷美术家”称号。
王晓帆早期的瓷画作品以粉彩仕女著称,题材多取自历史、文学、戏剧、典故,技法承父,既善于用线,又善于用色,塑造的人物极为传神。如1944至1949年间,根据清曹雪芹《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情节创作的粉彩《葬花》瓷板画,绘黛玉肩上扛花锄,锄上挂着花囊,凄楚提步于园林一隅的情景,并摘题《葬花吟》中的诗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点明主题。此作,紧紧抓住黛玉“生得倾城容貌,兼有旷世诗才,却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和葬花时“感花伤己”的要点,把一个神情哀伤、纤弱清丽的黛玉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的神情姿态让读画者感悟到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根据东晋·葛洪·《神仙传》里“麻姑献寿”的神话故事,在瓷瓶上创作的粉彩《麻姑祝寿***》,不作任何背景,只绘前去向西王母祝寿的肩背满篮鲜花的麻姑和驮着仙桃的梅花鹿。画中的麻姑容颜端庄娴淑,姿态轻盈柔美,步履飘然;梅花鹿目光炯炯有神,身姿灵动,步伐矫健。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能从其神情和姿态中感受到轻松愉悦的状态。这两件作品都特别注重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黛玉的多愁善感、麻姑的恭敬虔诚都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姿态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物的刻画十分精细,无论是头饰,还是服饰,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且质感如真。那与人物心理相通的动感十足的形体姿态,让我们领略到了王晓帆高超的人物塑造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王晓帆致力于创作讴歌新中国、新生活题材的现实主义瓷画,他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生活,以幸福的心境感悟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了不少实时素材,塑造了许多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工作的劳动人民形象,再现了不少面貌崭新的生活场景。如《山村走来了邮递员》、《幸福院》、《物资交流大会》、《参观陶瓷馆》等。王晓帆创作的大场面的瓷画,让人们看到了他人物群像画的驾御能力,其构***布势、意境表达、人物塑造、色彩渲染诸方面都不亚于其父,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粉彩《物资交流大会》瓷板画,以公社组织的物资交流活动为主题,生动再现了农民赶集的生活场景。瓷画以“深远构***法”布局:近景是或扶自行车、或挑担、或提篮、或背包的男女老幼,有的在临时搭建的货亭里购物、有的在交易大厅里易货、有的一边挑货一边聊天、有的在屋外观景玩耍,人们穿着时新的服装,个个兴致勃勃,人人喜气洋洋,如过节一样;中景是从山庄、田边穿过的河流,河上运输货物的小木船来来往往,一派繁忙;远景是行驶于跨河桥上的火车;深远处有重峦叠嶂的连绵山峰。浩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被王晓帆布置得井然有序。粉彩《参观陶瓷馆》瓷板画,实景绘制了各族人民和外国友人参观景德镇陶瓷馆的活动场景。瓷画以“平远构***法”布局,背景是“新产品之部”展览厅:大厅左边是大型《天女散花》雕塑,中间的塔型展览台上放置了各式日用瓷,右边是万件花鸟纹瓶;内厅正中悬挂着一幅《井冈山》瓷板画,展柜里和展台上全是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艺工作者研创的陶瓷新品种。参观者或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员解说,或三五成群地聚在展品前交流,或独自停驻在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前仔细观察……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这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王晓帆高超的艺术功力,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他满腔的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热情。王晓帆创作的这些具有史料价值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瓷画,为后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劳动人民的新生活、新气象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只可惜,这位极具天赋和创造力的陶瓷美术家只活了四十四岁,要不然他定会为我们奉献更多更精彩的极具个性和时代精神的精品杰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极具天赋和创造力的陶瓷美术家王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