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和可耕地资源的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凸显出来。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找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98-0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及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形成了其顺利转移的障碍因素。应加快各种制度的改革,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三管齐下,为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铺平道路。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1.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降低了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1992年10月***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市场经济在农村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了被束缚的农业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内部分工的发展,使农村人力资本获得重新配置。另一方面,农民在获得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支配权的同时,也获得了对自身劳动的支配权。而同时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开始松动,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也开始弱化,使农民的进城和进厂成为可能。
1.2 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利益驱动力
城乡居民存在差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有数据统计,1985年城乡差距为1.6∶1,到1998年扩大为2.5∶1,而到2003年则为3.2∶1,2004年我国的城乡差距达到了世界之最。并且从事非农劳动的工作强度往往低于农业劳动强度。而更为重要的是城乡生活水平的反差,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有了迫切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需要
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支持经济起飞的积累率能否达到。“城市化”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要有人口的增加,这必然对劳动力形成强大需求。因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道路、桥梁及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建设中的大量劳动力基本都来自农村。
1.4 农村教育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手段的推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农村中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推广,希望学校纷纷建立,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在农村中兴起,使农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外出务工的观念越来越清晰。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2.1 工业化进程区域间失衡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我国工业化进程梯次推进,东部发展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2.2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长期实行严重妨碍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应全面推进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2.3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原因
劳动日益科学化和智能化,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及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重要。我国农村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其文化素质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阻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2.4 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步伐缓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约束
近年来,虽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但是积累能力较弱,且明显出现资金增密,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小城镇发展虽然步伐较快,但是由于分布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缺乏产业支持,使其聚集能力不强,缺乏吸引力,也阻碍了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2.5 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障碍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地区分割。一些城市为了优先解决本地人员的就业,要求农民工办理名目繁多的各种证件作为进城务工条件,挫伤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影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且劳动力市场供需脱节、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突出,劳动力市场不成熟,管理不规范,存在个别黑中介骗取农民工钱财的现象。***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不到位,管理效率低下,大部分农民基本上是自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3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3.1 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交通、能源、通信、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统筹区域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步伐。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健全市场体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东部产业合理西移。
3.2 深化以户籍和土地制度为主的各项制度改革以给农民平等待遇
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废除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使农民工享有和市民一样的“国民待遇”;其次,要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推进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土地有偿转让,防止土地荒芜,提高劳动效率和土地生产率;最后,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全面推行面向所有就业人口的教育、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障,才能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3.3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 质
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所面对的不同的需求曲线,从而提高收入。***府和社会各部门应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逐步形成以***府为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
3.4 拓展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现在乡镇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环境下,它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和城市企业展开竞争。在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时期,乡镇企业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另一方面,在乡镇企业中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并在财***、金融方面向第三产业及中小企业倾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充分的岗位。
3.5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体系
坚持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和劳务派遣,构建***府和社会多方位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和规范***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应建立一整套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市场组织及规章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 1 ] 刘斌, 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当前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