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敦和睦篇1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古代著名诗人陈子昂说得可真没有错,人与人之间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做到和睦相处。唯有这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才不会遥不可及。
“和睦”是整个家幸福美满的前提,更是每一个家庭所向往的境界。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中,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充满浓浓的爱。除夕晚上,我们全家人在奶奶家过年,充分感受合家团圆,祥和的节日气氛,同时,也可苦了我的奶奶。因为人多,吃饭过后要洗的碗、筷、碟子、盘子很多,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再加上这几天奶奶患有感冒,我真担心奶奶的身体。想到这些,我赶紧离开电视机去帮奶奶洗碗,让奶奶去和姑姑、姑父、爸妈们一起吃点茶果点心,看看《春晚》。谁知,厨房里正上演着一场争夺记,妈妈和姑姑挽着袖子,在抢奶奶手上的抹布哩,奶奶被剥夺了洗碗的权力,却不肯走出厨房轻松一下,留在里面整理厨房用品,我连忙拖着奶奶到客厅。奶奶笑眯眯的眼眸里不正洋溢着幸福的光芒吗?
“和睦”是左邻右舍友好相处,守望相助的根本。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你遇到困难了,我家伸出援助之手拉你一把;我们要出门几天,他家就帮忙照看一下,防止小偷进入……邻居之间是朋友,相互照应,少一点敷衍,多一点关怀,少一点磨擦,多一点理解,我们的社会多美好啊!
其实,“和睦”,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润滑剂。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使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国家之间像伊拉克战争、***的***等不睦事件层出不穷,给人们带来了不快和悲痛,但人们也在不断尝试着对美好未来的探索,把和睦留在我们身边。“***”时期手牵手的互帮互助,印度洋百年罕见海啸面前,人们更是肝胆相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努力将损失减到最小。面对现有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以及开阔的胸襟和视野,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平共处。
啊,和睦——我们大家需要你!
”古代著名诗人陈子昂说得可真没有错,人与人之间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做到和睦相处。唯有这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才不会遥不可及。
兄弟敦和睦篇2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而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弟子规》虽然是一部着作,但是它的作者却仅仅是位秀才。《弟子规》的作者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李夫子是一个不大出名的人,一般人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出生,在公园一七二二年去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李夫子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李夫子活了八十三岁。这两个数据前后相差了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他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李夫子是为大人物,史书上一定会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李夫子的出生年月日和生辰八字。
李夫子一生中拿到的最高学位仅仅是秀才,从此以后他便再也没有高中过,什么状元拉、榜眼拉、探花这些学位,压根都跟他没一点关系。在当时,一个秀才只能教书。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而秀才呢,却只能够教书育人,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院长,顶多只能开个私塾。(读后感.zuowenku.net)然而这位没什么大成就的李先生之所以会写出《弟子规》这本现在家喻户晓的书,是因为李夫子毕生努力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也不高,但是,有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却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李夫子是一位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这一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算得上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李夫子创建了一所学校,叫做敦复斋,起了一个斋号讲学。李夫子讲学讲得很成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了。所以,人们称李夫子为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个称呼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这个称号,李夫子也是担当的起的。
除了《弟子规》外,李夫子还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教书实践的经验,写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做《训蒙文》。李夫子在钻研《大学》、《中庸》这样的着作之余,还坚持写诗,出于对水仙花的喜爱,李夫子曾经写了上百首赞颂水仙花的诗,后来集结为《水仙百咏》。
我本以为,能够写出《弟子规》这本着作的人一定是个拥有状元、榜眼这样的学位的人,所以说李夫子只是位秀才这一点出乎了我的意料。现在的我们认为,李夫子是位成功人士,他虽然没有有高等的学位或宏伟的家世,但是他很努力。所以,成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六年级:可爱方块
兄弟敦和睦篇3
一说起兄弟之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魏文帝曹丕的逼迫下七步成诗的曹植,我们在不断感叹曹植聪慧之时,不由也为曹丕那冷血性格所震惊――七步不出诗则死,诗作不佳则死!而起因居然只是因为曹植没有参加曹操的葬礼!我们有理由相信,曹植作为曹操最疼爱的儿子,若不是有什么重大原因,曹植是绝不会不参加父亲葬礼的!而曹丕丝毫没有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他在那时想的居然是如何想方设法除掉自己的亲生弟弟!因为有人告发曹植“嗜酒,酒后好出语伤人”和私自扣留曹丕使者两件事,曹丕就决意把他同父同母的亲生弟弟除去,如此之绝情,怎能不令人心寒?不过,中华文明如此繁衍,似乎生在帝王家中,便大都逃脱不了这种宿命。
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杀害了哥哥公子纠,登上王位称自己为齐桓公。秦朝时公子扶苏与公子胡亥相争,最终胡亥诛杀扶苏,自己成为秦二世。唐代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还用剑逼着自己的父亲李渊让位,自己称皇改年号为贞观……如此种种,数不胜数。曹植疾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却未见任何成效。对此,本人只能长叹一句“可怜生在帝王家”了。帝王家中,似无兄弟之情,这也许也是一种心灵的残缺吧。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在帝王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苏家二兄弟――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和苏辙是如何做的吧!
说起来也十分简单,有兴趣者可以看看二人诗文选,可以看到“子由”、“吾兄”两词出现得最为频繁。不仅如此,由于苏轼更为不羁,苏辙便想尽一切主意帮助哥哥渡过难关,两人不仅是兄弟,更是互为良师益友,兄弟间其乐融融,岂不快哉!
这便是贤士之兄弟情了。
有人此时便要发问了,当今社会,大都为独生子女,何谈兄弟?而且能提这种问题的一定有后招――表兄弟是不能作数的。
那么我问一句:有没有听说过子夏?没有?那陶渊明呢?我个人是比较欣赏这两位先生之言的。前者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乎?”后者更是大气磅礴地写下“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一豪情万丈的诗句。五经中《礼记》中也提倡“大道之行……人不独亲其亲”,那么,何愁无兄弟?李白写给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作别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高适鼓励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此深交,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不若帝王族,善待兄与弟。平日里,兄弟给过我们多少帮助?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又有多少在我们处在冰天雪地时送来温热的炭火?四海之内皆兄弟,每一次大的灾难过后,民族会更加团结、更加和睦!
在我心目中还是比较敬佩那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的,他的《座右铭》有两句:“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兄弟之情,不亦处世之道?
邱文华
从帝王的兄弟之情到贤士的兄弟之情,从狭义的兄弟之情到广义的兄弟之情,作者侃侃而谈而又收放自如。不过所举事例,除了子夏,依旧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几个人物,如果在增强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材的独特性,就更好了。
在谋篇布局上,文章层层递进,由血缘关系的兄弟之情写到“落地为兄弟”的兄弟之情,把本文的立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