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等多层面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要使人才结构尽快步入常态,唯一的途径就是迅速调整并优化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范畴、优化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
关键词:人才培养 人才结构 模式
改变目前我国不理性、不科学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事关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下一代的正常成长立业,事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这既是全社会应该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能否实现强国梦的基石。迅速改变我国严重违背规律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使人才结构尽快步入常态,唯一的途径就是迅速调整并优化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范畴、优化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
一、我国现有人才结构和模式存在的问题
1.结构性就业矛盾引发社会问题
由于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庭都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通过读普高,上大学,实现“坐办公室、升官发财”的梦想。而高校在自身扩张和产业化利益的驱动下,又迎合了这一不正常心理的需求――从1999年开始大幅扩招。高速扩招带来的高校教学资源与培养规模、培养要求的不匹配,直接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者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等诸多社会问题。这既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常人才培养结构规律,又违背了适合新生代正常成长成才的规律,从而产生了人才数量和结构的严重倒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同时出现、新生代结构性就业矛盾异常突出的根本原因。
其结果有以下三点:一是让很多家庭面临“财才”两空的尴尬结局,即倾其所有财富积累,培养出来的恰是一个社会不需要的又不能就业、立业的人;二是让实体企业面临“才财”两空的尴尬结局,即实体企业很难招聘到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使其不能正常转型发展,不能创造出更高质量和数量的社会财富;三是让社会面临“稳定和发展”两难的尴尬结局,即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将进一步突出。
2.不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人才可分四类,即研究型人才、工程(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人才共同承担着推动人类文明的使命,相辅相成,不分高低,缺一不可。研究型人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力量,而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将研究型人才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成果的最关键、最核心力量,是将工程(管理)型人才的规划或设计转变为现实或产品的最关键、最核心力量,是保证高质量的成果或产品的最关键、最核心力量。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四类人才在不同的时期,其构成比例有着不同的要求。纵观各发达国家,其人才培养结构基本上是研究型人才和工程(管理)型人才占人口总量的15%~20%,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占人口总量的60%~70%。当今中国正走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廉价劳动力和与之相匹配的低成本、低价格、低质量、低附加值的成果或产品时代已离中国渐渐远去,以牺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代价的粗犷型经济发展之路,受资源、人力、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已走到了尽头。强实业、促转型的实质就是不断提高成果或产品引领趋势的科技含量、制造材料的品质、美观大气的外形和高的制造质量。因此,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强实业、促转型的前提,而当今中国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恰恰与之相反。
二、改变我国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的思考
1.改变全社会对人才观的认识
能否改变我国现有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的关键是取决于人们是尊重规律还是尊重规则。事物的运行,所循者有二,即规律和规则。规则是人为有意地制定出来的,它往往代表的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规律先于规则而自然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往往代表永恒、全局和长远。规则未必代表规律,身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当规则和规律不一致时,一般人往往明知其行为不符规律,亦多顺从规则,其结果就是出现短视的、对历史不负责的乱象。只有那些成大器者才能反之。因为违反规则往往惩罚立现于眼前,尊重规则也往往回报立现于眼前。而违反规律将有更严重的惩罚在等着违反者,反之尊重规律者,回报是细水长流、日积月累、逐步递进的,其结果“输出”的是富有远见的、对历史负责的功绩。如人才结构必须符合时展的要求,这就是规律,违背这一规律就一定会受规律所惩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系统地去思考所有问题,人类危机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人们片面而局部的思维方式及由其所产生的行动。当片面思考时,往往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制造了数个问题;解决了个别问题,却制造了系统问题;解决了短期问题,还有长期问题。当系统思考时,人们会扩大自己的思考边界,用动态、整体的眼光,把事物放在过程、结构中加以认识,看清事物与其所处的更大系统的互动关系。如高校扩招,解决了高校扩张和家长虚荣心等问题,但却产生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以及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
还有一个观念要改变的是,现代职业教育已不再只是单纯地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操作型技工,而是培养适应社会复杂变化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具有多种素养和能力。如: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社会素养和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方法素养和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心存好奇、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素养和能力,遇事不惧、遇险不惊的抗压素养和能力……这些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高等教育的系统培养,更要有职业教育的严格训练。进入社会后,他们既有高等学历支撑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高技能职业资格支撑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高成果或产品质量、确保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即高技能人才。而事实上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企业最为抢手的人才,其收入超越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也是必然趋势。
因此,全社会应形成共识,就是职业教育是改变人才结构不合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尊重个人正常发展成才的主要途径,是多元化释放年轻人的潜力,使其兴趣成才、学有所能、学有所业、业有所展地工作和生活的关键途径,是强实业、促转型的“内驱动力”,是有用人力资源的“蓄水池”,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2.要把职业教育上升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央、***都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说明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意志。要把这些国家意志真正落到实处,关键的是要在***策、法律层面给予职业教育有力地支持,可制定《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经费从整个教育附加费中剥离出来,设立比例高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附加费。职业教育不是纸上谈兵的教育,而是理论加实战的教育,无论是其教学场地,还是教学、实训、实战设备的投入以及实训实战的耗材、水电费、设备维护费等都远大于普通教育。加大财***扶持,可使目前职业学校的建筑物结构符合职业教育要求,而不是目前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结构;实训设备按专业实现一人一工位,实训设备与企业设备对接,且其先进性要高于企业生产设备。当然职业教育专业不同,设备不同,投入也不同,要对职业教育附加费按专业科学分配,这样才能建立正常的职业教育大体系,才能协调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同时要建立职教师资培养的完整体系,即由“***府―企业―大学―中学”共同构建的培养体系,才能有效破除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瓶颈――职业教育师资问题。
3.地方***府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民生大事来抓
职业教育是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为直接的教育,是事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关就业和社会稳定的民生大事。地方***府要使当地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创建一流的、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本土化学校,来培养稳定的、能起到技术辐射和引领作用的本土化技能型人才为本土企业服务。这是目前本土企业的共同心声,也是目前各地***府争创培养本土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技术学校――技师学院的缘由。
4.职业学校要用培养医生的模式来培养技能人才
作为职业学校,要从办学定位、培养理念、教育模式、师资结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办学功能等方面与真正的职业教育实现对等匹配,要像医科大学培养医生的模式来培养高技能人才,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三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即医生、教师一体与教师、技师一体;学校、医院一体与学校、工厂一体;学生、见习医生一体与学生、见习技师一体,这样才能确保理论教学和实战演练的完美结合。同时既要为传统产业服务,也要为新兴产业服务,扩大专业辐射面、提升办学层次,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一起共同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工程,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这样的职业教育就一定能被全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培养的学生也就一定是实体企业急需的骨干人才。作为企业,更应将职业教育当成企业发展的基石,加大对职业学校的全方位支持和合作力度,实现企校深度融合。
三、结语
如果国家和社会各层面能共同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就能快速改变我国严重违背规律的人才培养结构现状,使人才结构尽快进入正常状态。这是国之幸事、民之幸事。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高级技工学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对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