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劈柴
重庆人爱说“乱劈柴”,尤其是酒桌上划拳时。顾名思义,乱劈柴就是劈柴时乱劈一气,形容做事不按常理出招,不讲规矩,乱有乱着。
行酒令时,几个人喝得晕头转向的,拳头一伸,化掌为斧,“来来来,乱划拳,乱劈柴!”那动作活像在用“开山”(斧头)劈柴,只是麻起的,脑壳不够用,劈得不够稳、准、狠,没路数,也没章法。离开酒桌子,工作和生活中的乱劈柴就有点具体了。出租车拒载或绕弯路,中药铺抓药认钱不认病,随处摆摊弄得满街污水,不该收的费还在收,统统都是乱劈柴。看到兄弟伙的女朋友长得乖,见色起意,那也是乱劈柴,不是每次都情非得已。
最令外地人不理解的是,有些重庆人“乱劈柴”时也乱得理直气壮,还以此来宽慰自己甚至是标榜。所以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说过:木材劈不开,错不在墨线。
捡耙活
占便宜之心从古至今皆有,所谓的“捡耙活”主要就是指占到了便宜。
柿子捡软的捏,正好下手。也正因为有这种贪便宜的心理,所以这个词汇现在常见于形形的促销广告中。房地产公司高喊:捡耙和了!房子买一层送一层!百货卖场明示:捡耙和了!买200送200。甚至路边的10元店都在以“跳楼价”牵引着那些想捡耙和者的目光和神经。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些捡耙和者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卖家的圈套中,那个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这些耙和还不耙和呢。
“捡耙活”,还有挑那些轻松容易事情做的意思。比如高考时,作文出的题目正好是模拟考试时做过的题目,不用去抠脑壳,直接快速立意快速落笔完成,轻松加愉快,这也叫捡了一个耙活。
灯晃
如果要形容一个人不定性、在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灯晃”二字就很形象。
古人是用油灯来照明,夜来风起,不管是风动还是心动,总之灯光是晃动了。光影跳处,人心思动,无论此时是在为考取功名苦读抑或是煮茶论英雄。而灯晃来晃去,于是就总有些见不得光的地方存在。所以难怪,灯晃也指干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灯影晃出窗外,所以灯晃者绝对不会宅在家里,在外也绝非是一个人在战斗,常常是成群结队。隔壁邻居家的儿子,毕业后就只爱跟社会上的朋友往来,不去工作,也不求上进,女朋友像走马灯式地换来换去。但灯晃的少年终究会有晃不动的时候,要么是油尽灯灭,要么就是添油闭窗、拨亮灯芯,灯光不再摇曳。
灯晃也并非一味贬低他人,视其不堪。熟人之间见面时,也经常会开开玩笑,“到哪里去灯晃了来嘛”。搞不清楚是羡慕,还是嫉妒。
打望
打望,字面意思是“打量着观望,实际为看帅哥美女,让眼睛得以滋润的审美活动”。这个解释,详见于观音桥广场连接北城天街的通道口,那是有关方面专门为“打望”正大光明树立的一个注解牌。
重庆最著名的打望地,以前只有***碑商圈,现在扩展到了各区的商圈。那回,广西的樊帅哥到重庆来报考四川美院的研究生,在八一路好吃街一边站着吃“好又来”酸辣粉,一边打望美女,口水滴答的:“你们重庆人真幸福,美女太多了,考不考得起,我都不想回去了。”
重庆人还流行集体打望,一群动机各异的男人经常相约,成群结队去过过眼瘾,发乎情而止乎打望。而重庆的美女们大多数不怕被打望,更开始反过来打望男人。现在,升级换代的一种打望形式开始出现,那就是街拍。几个背着单反相机的男女,一见有打扮入时的俊男美女过街,就赶忙上去打招呼开拍,“我们是某某街拍网的”。真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食色性也,“打望”是很多外地人在重庆非学不可的本地方言和审美活动。放心,你永远都不会审美疲劳。
落教
为人仗义、厚道,言出必行,热心帮人,不为难别人,那就是“落教”。反之,就是“不落教”。所以说“落教”,跟人品有关。
有种说法是,“落教”原为“落轿”。这个词据说来自于新姑娘(新娘)出嫁时。人有三急,坐轿出嫁的新姑娘有时也会遇到。知书识礼的新姑娘就会提出“落轿”要求。但本着对新人娱乐至上的轿夫们,反倒会趁机捉弄一下轿中人。这种不与人方便、损人又不利己的行为叫做“不落轿”;反之,就叫“落轿”。
事实上,“落教”这个词在找人帮忙的时候,也确实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对方如果爽快答应了,就很“落教”,如果推三阻四、婆婆妈妈的,就是“不落教”。
因为标准的不同,有时候“落教”与否见仁见智。比如邹二毛火烧火燎地找到同乡何幺妹:“堂客管得严,借300块钱江湖救急,下周发了工资就还。”何幺妹自认为很落教,马上找别人借了300块钱转借给他。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这笔债拖起了。何幺妹觉得对方有点不落教,一催再催。邹二毛也抱怨连天:“这点钱都在催,太不落教了。”
常见的词句组合是,“你娃硬是不落教哦”。加重语气,让人深思二回求到我时,哼!
千翻
形容一个人淘气、不听话,爱捣乱、爱折腾,还爱搞点小破坏,带有些许贬义。
有一首古诗说,沉舟侧畔千帆过。此千帆非千翻,但多少重庆人小时候没有千翻过呢。有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是:翻滚一千次,可想而知有多闹腾。只能当作是有此一说。
千翻,主要是形容小孩子的专利。当小娃儿的时候,家属楼里的尹四狗最无厘头的一次千翻就是:过年前邀约了一帮小兄弟伙去偷晾在窗外的自家腊肉香肠,半夜三更,成功得手,江风渔火,烤熟下肚。回到屋头,尹四狗听到自己的老汉正在咆哮,“哪些背时娃儿把我屋头的香肠腊肉割了一大半走了”。 大人谈论起“千翻娃儿”时,“背时”这样的恶评和诅咒总是如影随形。
“千翻”二字,用于成人世界里,有时会成为暧昧之事的隐晦调侃。“兄弟,看上去无精打采的,昨晚上又千翻了嗦?”所以,对重庆言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编辑/嫘笛 摘自/章创生、范时勇、何洋所著《重庆掌故》(重庆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