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介铭四川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于1998年起连续两届受聘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
“我们常说,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一所大学就像一个人一样,也应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内在品质和气度。”这是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在其《大学精神的培养》中的首句。
周介铭积极向人们诠释着大学的精神。他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获得的体验与先进的指导理论联系起来,向大家昭示着“做事如做人”这样一个质朴的道理。
丰富・积淀・沉重
2005年9月18日,中秋节。离四川师范大学申博现场答辩还有3天,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携带着几代川师人的夙愿北上了。
在北京西西宾馆的1106房间里,气氛非常热烈。周介铭和大家一起反复讨论、修改演讲稿,逐字逐句地斟酌,推测专家可能提出什么问题等。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现场答辩,他们还借来幻灯机进行模拟演习。
周介铭是惟一的“演员”,副校长祁晓玲和几位工作人员则临时充当起了“导演”、“评审”的双重角色。对周介铭,从语速到语调,从动作到表情,从时间控制到发音标准,他们都提出严格的要求,几近苛刻。周介铭深知,这不单单是一次答辩,这是川师人一直的期待。虽然患有严重咽炎,但他仍一遍又一遍地配合“导演”的安排进行演练,一遍一遍地根据“评审”的要求进行完善,直至能将演讲发挥到最好。
当最后一遍演习结束时,房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工作人员热泪盈眶,由衷地为周介铭的精彩表现而感动、喝彩。
在正式的现场答辩中,周介铭用他的诚意、智慧以及他所散发出的“人校相融”的气质,顺利通过了答辩。
在全国第十批博士授予权审核工作中,四川师范大学一举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周介铭校长看来,申博的成功是一件大事,是一场战斗,没有硝烟,但更激烈;是夙愿的追随,也是更好的追求。“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除了夙愿与追求,一所大学还应该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质,而这些需要在岁月的磨砺中形成。历史到底赋予了四川师范大学什么?
“川师大继承了东北大学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同时,也在学校自己6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甘作红烛、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以及‘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精神。”回顾学校六十年的办学历史,周介铭说,他和同事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执著追求;是勇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是励志笃行、兴校报国的理想志向;是团结凝聚、和谐奋进的人文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光芒。
“过去的六十年里,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了15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作风朴实受到社会的好评,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普教战线、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骨干,为国家特别是四川的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老师的荣耀与欣慰,这也是‘师范’在整个社会中所传递的价值与意义。”周介铭说。
回忆已经过去的2006年,他用“丰富”两字来形容。
年初,申博成功。年中,学校举办了六十周年校庆。年末,***专家组对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现场评估。在这次评估中,四川师范大学获得了“优秀”的评定。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他和同事们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诸多方面的努力,并逐步形成了四川师范大学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谈到学校良好的发展态势,周介铭认为,“积淀”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他历数建校以来,四川师范大学涌现出的一大批知名专家,他自豪川师大拥有一支发展潜力大、学缘结构良好、学位结构合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师队伍,他说,“川师大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教师队伍中所蕴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正是川师大的希望所在。我很感谢这所学校所教诲我的一切,我很感激自己能有幸和这所学校一起成长。”
而对于四川师范大学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周介铭用沉重来形容,他深知自己担负着的责任。
师者释“人”
作为一校之长,周介铭对做人的理解是,既不能失掉传统,又不能忘发展,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此,他常常感慨自己到川师大执教的22年。他说:“这22年我一辈子都将铭记。这所大学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学问上的,更多体现在做人上。”
周介铭表示,川师大的校训――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重德、博学体现了川师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而务实、尚美则体现了川师人“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周介铭说,学校的校训是一种精神,一种行动的指南,他要以身作则,竭尽全力以这种精神影响周围。“我只是在做好自己!因为只有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和同事们一起做好学校。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来这里学习的学生学有所获,走向社会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希望在川师大生活、学习的学生能继承川师大的精神,希望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这样的精神。
周介铭认为,“做好人”的前提是善待人。在一位校长的职责里,在一位师者的义务里,最首要的是善待学生。关于善待学生,周介铭说,“没有太多的大道理,我们只需要问一下自己,如果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大学读书,我们希望他们在学校里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我们首先要体会的其实就是一位家长的心情。”
因为能体恤到家长的心情,所以在新生***训的时候,他会到***训实地去看望那些刚入学接受***事训练的孩子。
“***训是这些孩子进入大学的第一课,是很艰苦的。要让刚刚离开父母的他们以一个***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一切困难,使他们得到锻炼,他们多少会有些不适应。去看看他们,是能让他们感受到即使上了大学,即使身在异乡,但并不孤单。在新生的眼里,他早已是一位和蔼的长辈,是可以给他们依靠与信任的力量之源。
教师・学者・校长
周介铭很多时候都是在谈学校、谈学校的老师、谈他的学生们,而别人眼中的周介铭又是怎样的呢?
前沿、知识丰富、平易近人则是对他的高度概括。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艾南山这样评价周介铭:他是四川省最早从事城镇土地定级和估价的地理学专家,在省内做了大量的土地定级和评价工作,在全国和四川省的土地定级估价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为地理学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开拓了新的研究和服务领域。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的老师罗怀良这样描述周介铭:听周教授上课,对于我们相关专业的学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很有启迪的。周教授的课,深入浅出、个人观点鲜明、往往涉及学术前沿。在对于本科生的学习引导中,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密切联系实际,把握前沿的研究动态,善于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考的空间,善于帮助学生学习现代化的研究方法、技术和工具。
在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组织的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调查问卷中,学生对周介铭的评价如下:思路清晰,风趣幽默,知识丰富,使我们受益匪浅。
周介铭把研究看成是一线教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多年来,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科研与校长工作从不占用教学时间。
他的课被公认为是“快乐学习”、“愉快体验”。在周介铭的眼里,课堂就是他的“大舞台”,每一节课都是在“表演”。课上,他声情并茂,深入浅出,把看似枯燥的课堂演绎得十分生动。
周介铭对学生是宽容的,但从不放任自流。从他修改过的学生论文中发现,他看过的每篇文章,从论文的观点、文章的出处到标点符号,都认真地一一加以改正。周介铭不只一次强调,文章引用他人之处,必须要非常严谨地标记出来,因为这有关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做不好人就谈不上做好学问”。
尽管周介铭的头上有很多头衔,但他说,最愿意别人在介绍他时,先说他是一位“教师”。
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竞争亦日趋激烈。置身于这样的生存环境之中,一所大学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地面对环境做出快速的反应。
周介铭说,纵观现代大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作为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大学,若没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催人奋进的精神,那将缺乏自我更新发展的生机活力。大学要提高、要发展,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文化,而这一切,正是培育大学精神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照耀下才能薪火相传、不断进取。而这一切都要依赖以人为本,发展人是核心,也是目的。
今天,他和同事们正积极努力地为学校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他们做了很多尝试:发展方向大众化,办学方式多样化,办学模式市场化,办学途径国际化,办学手段信息化。周介铭强调,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有可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周介铭说,应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思维和方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是发展的中心,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应贯穿于学校发展过程的始终。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应围绕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展现和提升人的才华与价值来展开。为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在台上自由地舞蹈。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大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肩负着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重大使命。作为一所师范大学的校长,周介铭说,他肩上担负的不仅是发展一所普通高校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来自“师范”二字所涵盖的义务。
在交谈中,周介铭用了太多的言语向我们诉说这个他和同事们一起耕耘的地方,以至于掩盖了他自己的光芒。
或许,我们能通过这所学校的蓬勃发展来感受和了解这位校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周介铭:书写“精神”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