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岩岩(1988―),河南内黄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摘 要:在生态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革随之加剧,这对我国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时展,创造一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态教育应运而生。生态教育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了使生态教育这一理念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笔者主张从生态校园、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实践四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态教育 生态校园 生态德育 生态课堂 生态实践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前进,社会变革也随之加剧。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教育体系也不断地进行改革,试***寻求一种适应时展,同时也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新型教育环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态教育应运而生,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坏境教育这一层面上,而是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理念――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在目前生本教育的大环境下,生态教育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生态教育这一理念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笔者主张从生态校园、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实践四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生态教育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这里所说的生态教育不仅仅包含环境教育这一内涵,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按生态学的教育观点,克服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的不足所产生的新型教育理念。生态教育的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教育和受教育的人,尊重他们的内心发展要求。其目标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氛围。
2、生态教育的特征
生态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性。“生态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对生命过程的一种体验。对教育者来说,“生态教育”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无污染的精神状态;对学生来说,生态教育是一种动力之源,是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历程。[2]其次是人文性。生态教育的人文性,即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意识。所以教师应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化学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和人性教育的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再次是和谐性。生态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师生之间民主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心灵的沟通与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继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生态教育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种自然、和谐、人性的成长环境。
二、开展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教为中心。当然,教学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良好的“教”对于良好的“学”的重要作用,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却以偏概全,忽略了学习者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略了学校学习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系,由此导致了学习环境的生态失衡。学校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学习的主导形式是个体型的,是个体的认知活动;而与之相反,绝大多数的校外活动,无论是专业工作,还是休闲娱乐都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中的,强调合作,是社会性的,共享的的认知活动。[3]
2、学校内的学习是纯粹的心智工作,而在学校之外,人们所从事的大多数心智活动都需要工具的支持,注重利用工具解决日常场景中的问题。
3、学校环境下的学习主要是以符号为基础的,概括化的,脱离具体情境的,强调抽象推理,而校外学习则往往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背景情境中,强调情境化的推理。
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生态教育发展。这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是一种符合新生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着眼于孩子心灵与人格健全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来说是一剂清醒剂。我们呼唤“生态教育”,作为教育者更应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地发展。[4]
三、构建生态教育的策略
1、生态校园,让校园处处洋溢生命的气息
生态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发展到现在,人们对生态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于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而是已经从自然科学发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校教育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要使其文化传播得以延续和稳定的发展,同样也要考虑到生态的问题。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子生态系统,而校园作为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其生态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物理生态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建筑、学校布局、绿地、景观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决定师生的活动和行为。例如:在科研教学区,绿化改造的目的是为广大师生创造安静、幽雅、舒适、美观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因此绿化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增加植物种类而丰富该区植物多样性景观,同时通过增加具有文化内涵的雕塑和建筑小品而提高该区的文化品味。而体育活动区周边的绿化则应以创造荫凉的环境为目的,树种以常绿树为主,适当配置速生落叶树木,如马褂木、水杉、椿树等。[5]
二是广义的文化生态:教育传统、教育特色、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的学术活动等。例如:可以建设与学校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事件和人物的纪念性小区,采用文化长廊或浮雕文化墙的形式,使之成为校园内的一个重要且具有文化内涵的风景点。此外,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可邀请校外名人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开阔视野,创新思维。
2、生态德育,让良好品行浸润孩子心田
生态德育,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道德教育。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合理高效地利用每一寸空间,例如:在主干道旁设置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在楼梯口、建筑物的墙壁上布置警示语,此外还可以在校园里适当放置名人雕塑等。学校可以结合社会与教育的需求,安排文化月,并及时更换主题,丰富文化宣传内容。这样把绿色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均融入课堂教学中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其自觉地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和谐。
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学校注重将健康向上的理念渗透到德育活动中。首先,学校应创建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次,学校秉承“每月一主题,周周有安排”的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课余活动。每年一度的运动会、文艺会演、大合唱等,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科技文化艺术节,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组织广播台、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新时期师生关系大讨论、生生关系大讨论,融洽了师生关系;传统活动、师生节日活动(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中,师生互动,在娱乐中形成了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还组织篮球队、乒乓球队、电脑网页制作、英语口语等兴趣活动小组。
3、生态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参与。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让学习成为常态,成为生命生存的需要,成为提升生命质量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减轻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学校生态课堂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宽容的师生关系,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从教师的传授转变为学生的体验。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思想碰撞而充实,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课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权力控制的讲堂,也不是教师施展教学表演才能的“独角戏”,而是一席心灵间的对话,一段通往创造的旅程,一束智慧燃放的火花,一片来自心底的呵护。
学校的生态课堂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本真和谐。“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及师生的真诚;“和谐”是指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引领学生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本真生命的超越。[6]二是深入体验。生态的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反复的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体擦,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三是生命灵动。课堂教学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且还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得到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所以生态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师生灵感相互交织、思维彼此碰撞的课堂。
4、生态实践,让学生的智慧从实践中进发
学生在校园中收获的丰厚的知识、健康的心理、探索的精神、***的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他们获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带着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获得更加完整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不应只是书斋和学府,更应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学校应注重加强“生态教育”实践,不断丰富“生态教育”的内涵。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一些时间的劳动技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生活常识教育,使学校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重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劳动中受到多方面良好品德的熏陶,达到增智、益美、长技、精心的教育效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研究生指导教师:耿红卫
[基金项目] 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网络社交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研究”(批准号:2012-JZ-002
参考文献
[1] 乐波.思想***治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J].孝感学院学报,2012,(1):88.
[2] 陈水平.对幼儿园实施生态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23.
[3]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
[4] 黄静敏.我们需要生态教育[J].教研论坛,2005,(1):76.
[5] 陈岳堂.论生态校园新理念[J].求索,2004,(7):170.
[6] 胡胜林.打造和谐自然的生态教育[J].湖北教育,2011,(5):4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态教育理念在当前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