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视剪辑中有很多原则,但这些原则大都是为了保证画面衔接的流畅。实际上,为了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有时候也需要视觉的跳跃,这时恰恰可以打破这些剪辑原则来进行剪辑。通过对影视剪辑最基本的原理――似动现象的分析,以说明剪辑中视觉效果流畅与跳跃的依据――相似与差异,以及速度快慢等因素对剪辑流畅性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剪辑 似动现象 流畅与跳跃
镜头的剪辑,根据影片内容的要求、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心理合乎逻辑、有节奏地切分或组合,从而起到引导、规范观众注意力,支配观众思想与情绪的作用。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除了要符合一定的思维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外。我们还要考虑视觉效果流畅的规律。我们在剪辑课本里看到许多剪辑的原则,但很多电影的剪辑中经常又有打破这些原则进行剪辑的。那么这些原则是否应该遵循?什么时候应该遵循。什么时候又可以打破呢?
在影视画面剪辑中有很多原则,但这些原则大都是为了保证画面衔接的流畅、符合逻辑为前提的。事物的关系都是辩证的,有“流畅”就有“不流畅”,有“轴线”就有“反轴线”。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不能仅仅一味地讲“流畅”。讲“轴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为了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我们有时候也需要视觉的跳跃,这时恰恰可以打破这些剪辑原则来进行剪辑。下面我想通过影视的基本原理――似动现象的分析,来从本质上看清这些原则后面的依据,这样我们就知道怎样做到对剪辑原则的立与破。
我们知道影视画面看起来是动态的、连续的影像,但其实是一格一格静态的影像连续播放产生的似动现象。为什么我们感觉一个镜头的前后帧之间是连续的、流畅的,而不会像两个镜头的剪辑点之间能看到镜头衔接的痕迹呢?这是因为一个镜头中的前后帧之间特别相似,在我们的视觉上形成连续的、流畅的视觉效果。既然是这样,两个镜头之间的剪辑点前后帧如果也非常的相似,镜头之间有联系,那么镜头之间的衔接也一定会是流畅的。其实我们拍摄的快速运动镜头中,前后帧之间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我们还是会认为它们是一个镜头内的两个帧,而不是两个镜头。这说明差异会引起我们产生速度快的感觉。因此。我认为在剪辑过程中,速度与相似是我们为了达到视觉流畅性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元素。剪辑点前、后画面之间的相似度越大。变化速度越快,感觉越流畅:相反,画面差异越大。变化速度越慢。感觉越跳跃。既画面前后帧的相似度与流畅感成正比,与画面的变化速度成正比。即:
画面流畅感=K*画面前后帧的相似性*画面的变化速度
当然。影响剪辑视觉效果流畅的因素还有很多,有视觉上的,还有听觉上的因素:有心理上的,还有情绪上的因素。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剪辑中的流畅与跳跃是怎样形成的。
一、画面的相似形成流畅
画面剪辑经常要做到前后镜头的形状、色彩、运动相似匹配,来达到画面剪辑的流畅。在剪辑过程时,我们要善于找匹配关系,来实现镜头剪辑的流畅。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中注意到镜头之间的匹配关系,就能很好的处理画面的剪辑点。
1、形状位置相似匹配
前后两个镜头中如果有相同形状的物体或线条,而且位置、大小都一致,这样的两个镜头进行剪辑,画面就会感觉很流畅。但如果只是形状相似,位置和大小不一致,反而会感觉组接不流畅,有跳跃感。比如,做圆接圆,方接方、三角接三角等等。在圆接圆时,必须是同心圆。也就是说位置要一致,这时你的眼睛来不及看到那个接点,因为作为中心的那个圆没有动。于是观众就以为是一个镜头,这就达到了连贯的效果。但如果两个圆有位置的差异,同样看上去会不流畅。
停机再拍的拍摄方法是固定摄像机的机位、机身和镜头的景别,开机拍摄一段画面后停机,对被摄景物进行位置的调整或数量的增减,然后再开机拍摄。停机再拍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看起来比较流畅。但如果遇到同机位、同景别的画面。机位有小调整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由于相似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就会在视觉上产生跳越感,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这种镜头是不能组接的。
2、影调色彩相似匹配
影调是指以黑白画面而言。黑白画面上的景物,不论原来是什么颜色,都是由许多深浅不同的黑白层次组成软硬不同的影调来表现的。对于彩色画面来说,除了一个影调问题还有一个色彩问题。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画面组接都应该保持影调色彩的一致性。
“在剪接镜头时,剪辑者必须防止两个明暗基本色调迥然不同的镜头连接起来。”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会使人感到生硬和不连贯,影响画面内容的通畅表达。在剪辑中,我们常利用前后镜头影调色彩相似,来实现流畅剪辑。
3、运动匹配
剪辑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连贯性、相似性,作为镜头的转换手段。武打片基本上是以动作剪辑点为主要选择。剪辑武打戏时,要力求准确地找到每个镜头动作的最佳爆发点来完成,这样选择能最大限度体现武打的力度,不能等画面运动到落幅才接,这样会影响流畅感。
镜头剪辑可以利用上下镜头之间的造型和内容上的某种呼应、动作连续或者情节连贯的关系,使段落过渡顺理成章,有时,利用承接的假象还可以制造错觉,使场面转换既流畅又有戏剧效果。《丹麦交响曲》中,利用火车和轮船在运动方向的一致性进行画面连接:流水线上酒瓶的快速弧线型运转和环形跑道上自行车比赛队员一致的运动状态,使得两组镜头的交替穿插出现,和谐自然。
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以及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的剪辑。需要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规律,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
二、镜头问的反差形成跳跃,表现特殊效果
上面提到的流畅剪辑原则,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打破。下面举几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
1、挖格(帧)
我们剪辑镜头的时候,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会以一个镜头为一个剪辑单位,无非选择一下镜头的入点、出点,镜头长短。但其实剪辑应该是以画格(帧)为剪辑的最小单位的。挖格(帧)是比较常用的效果处理手段,可以制作出具有空间停顿感的运动画面:形成画面的跳跃,速度加快,节奏紧张的感觉。对武打动作中间过程缓慢部分进行“挖格(帧)”处理,可以调整镜头频率,同时也可以加快武打的内部节奏。武打片中“挖格(帧)”这种剪辑手段有一定难度,挖得不精确,镜头会有突跳感。
2、跳轴
周传基教授分析前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文中说:“在镜头语言中,跳轴不 仅是允许的。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效用。甚至可以成为某种风格。既然有遵守镜头轴线的手法。那当然也就有不遵守轴线的手法,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轴线重要吗?需要明确反映人物关系和环境关系以及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时,就很重要:如果是表现人物内心、状态化时,就不那么重要;如心理式剪辑、情绪式剪辑。跳轴的画面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可以表现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如《悲情城市》结婚段落,是一个把叙事变成状态的段落:《喋血双雄》中也有一些非叙事段落,是状态:还有采用同机位顺跳,形成运动的连续性。一气呵成。人物在状态中,用跳切、跳轴等强烈技巧手段可以形成状态感。
3、跳切
利用前后镜头在景别、动静变化等方面的巨大反差和对比。来形成明显的段落间隔:利用短镜头的反复跳切增强剧情节奏感:利用静态的短镜头跳切造成动势感。跳切是一种诗化手段,电影视听手段诗化的方法。
(1)跳切常见方式是两极景别的运用,两极镜头指的是景别差异相当大的镜头――大特写加大远景:由于前后镜头在景别上的悬殊对比,能制造明显的间隔效果。段落感强。它属于镜头跳切的一种,有助于加强节奏:可以产生视听冲击力,有冲击力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不断有新的信息出现。陈凯歌经常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鲜明的色彩对比以及两极镜头跳切而造成的强烈对比,来表达一种力之美。
(2)通常情况下,同机位剪辑是大忌。不能把既不改变景别又不改变角度的同一对象的画面(三同镜头)组接在一起,不然会产生视觉跳动。如果作为一种特殊手段硬要把同一景列,同一角度。同一对象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属于特殊技巧,但要用的确切。同机位跳切重点表现重复和省略:跳切一般要求画面简单。单纯。画面内动作足够大,来表现省略时间。
(3)电影大师戈达尔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既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也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排斥缺乏逻辑性的随意组接。戈达尔在叙事段落跳切,是“破坏美学”夸张跳切:叙事的跳切,破坏了叙事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
4、白闪、黑闪
为造成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剪辑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所需要的闪亮部分用白色画格代替。在表现各种车辆相接的瞬间剪辑若干黑色画格,或者在合适的时候采用黑白相间画格交叉,有助于加强影片的节奏、渲染气氛、增强悬念。黑闪、白闪的剪辑有跳跃感。但正是利用这种跳跃感来起到这种突然爆发的效果。
白闪能够制造出照相机拍照、强烈闪光、打雷、爆炸、照相馆中的闪光灯、大脑中思维片段的闪回等效果,它是一种强烈刺激,能够产生速度感,并且能够把毫不关联的画面接起来而不会太让人感到突兀。适合节奏强烈的片子。由于人眼的瞳孔对于突发的强烈闪光来不及缩小调整瞳孔,而强光消失后瞳孔复位又有一个恢复期,造成前快后慢的特点。因此,仿真这个过程。一般白闪的时间大约为闪入快,闪出慢。
三、面面变换速度对流畅感的影响
一条片子不能没有节奏,镜头所表现的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内在节奏,这是本来就有的;另外,还可以利用外加因素如音乐、音响,人为的控制节奏。影片节奏除了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转换和运动、音乐的配合、场景的时间空间变化等因素体现以外。还需要运用剪辑手段,严格掌握镜头的尺寸和数量。整理调整镜头顺序,删除多余的部分才能完成。所谓流畅感其实就是剪辑中的节奏对人的冲击带来的心理影响。
快速剪辑能够增强画面的节奏和角色的动作速度,快速剪辑的镜头造成应接不暇的视觉效果,让人感觉角色的动作速度加快。这是因为我们会将镜头切换速度与角色的动作速度联系在一起,感觉上产生幻觉。很多人以为画面一定要长到看清楚才行,其实画面剪辑也是一种调动人想象力的技巧,一个很短的镜头因为人的经验、想象,未表现的内容可以联想到。一般来说。同一个动作,景别越小,则画面主体速度越快,快速剪辑大多使用小景别,单个镜头都不到一秒,景别逐个推进,能够增加动作的流畅感。突出逐步递进的紧张情绪。
当然,处理影片的任何一个情节或一组画面,都要从影片表达的内容出发来处理节奏问题。如果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用了快速剪辑,就会使得观众觉得突兀跳跃,心理难以接受。
当今。新的剪辑观念已经是:以情绪积累作为镜头剪辑点选择的主要组接依据,也就是以寻求剧中人物情绪与观众情绪的最佳呼应点为主要衔接点。情绪式的剪辑,不以叙事为依据,以剧中人物、导演或观众为依据进行的剪辑:故事讲清楚,情绪化的东西提出来渲染:大量情绪式剪辑,需创造一定的节奏和速度:只要是剧中人物的情绪渐变过程把握得准确。那么整部片子的戏也就顺畅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动作、台词、音乐、明暗、速度、色彩等等剪辑点就不复存在。一部影视片以什么剪辑点为主要选择,还是要由剧中内容、风格、样式诸因素来决定。
此外,电影是声、画的组合体,声音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利用声音可以完成许多画面无法做到的事情。使用声音来配合画面表达情节是电影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且,利用声音可以在听觉上对观众进行引导或欺骗。以达到画面的流畅效果。镜头的流畅与跳跃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镜头的流畅感还依赖与人们对日常生活认识的心理补偿达到画面组接的流畅。两个不连续的镜头组接,符合人们的生活认识,观众就会自己心理上去补偿两个镜头之间的联系,在心理上形成画面的顺畅。因此,影视剪辑,带给人们的既有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也有心理和情绪上的感受。我们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和手段,通过观众的感受,来达到影片叙事、思维和情绪的表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影视剪辑的流畅与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