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信息传播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纸质媒介逐渐衰落,广播电视面临挑战,网络媒体日新月异。微信凭借着自身优势和庞大用户群,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人民网更是在文章中宣布“微信时代”已然来临。信息传播的趋势无法预测,但无疑任何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都有可能改编信息传播的原本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了微信的信息传播特点。
关键词 微信时代;信息传播;社交媒体;分众化
中***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90-02
2011年1月微信之初,仅具备即时通讯和分享照片等简单功能,即便如此,一直到2011年4月,微信也达到了400多万的注册用户。同年5月新增voice?message的功能,使微信的使用人数有了首次较为明显的增长。2012年4月,微信新增朋友圈的照片分享功能,2014年初开始新增部分商业化功能。至此,微信正逐渐变为一个越来越完善的“信息传播系统”。
微信在信息传播方面综合了许多社交媒体的特点,但微信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广泛流行,还是因为它把握住了目前移动互联的发展脉络,在综合其他平台优点的同时,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那么,微信的信息传播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呢?
1 即时性
社交软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社交”,而社交最注重的就是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即传播者可以随时传递信息,只要接受者***,就可以立即接收信息,并给出反馈。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方面整合了微博、QQ的功能,做到了信息的即时、即使传递、即时接收。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即时性应当不仅仅停留在信息的传播过程,还包括信息量的即时传递。微信主打的语音消息功能克服了以往文字消息可能造成的理解偏差。语音消息可以完整还原信息者传播信息时的语气、心情等状态,这大大拓展了传递内容的信息含量,这种信息传递类似于“现场直播”,传者和受者几乎能够同时、同步地获取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全部信息。此外,微信的实时对讲、网络视频等功能,也实现了真正意x上的即时性。目前,在快销时代,受众越来越渴望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获得最大信息量,微信的这种“即时性”相较于微博、人人等社交平台更能够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
2 交互性
交互性的概念范围十分广泛,如果单看字面意思,它可以理解为交流性、互动性。事实上,交互性往往主要被应用在计算机及多媒体领域。将交互性拓展到新闻传播,它既可以指媒介与使用者之间的交互性,又可以指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根据唐思和麦克米伦的理论:“交互性是一种变量,当媒介使用者发现自己对媒介的控制感越强,互动目的是知会而不是劝说时,交互性随之增加。”
在微信中,无论是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还是使用者与相当于“大众传媒”的微信公众平台之间,交互性都很强。实际上,微信为使用者创立了一个平等的交互环境,使用者微信好友之间的交流不具有任何门槛,同样,使用者与公众号的交流也是彼此平等的。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不同,用户想要与公众平台交流的内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发送,公众平台管理者也可以在后台及时查看。微信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信息传、受者的关系,在他们之间,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随后微信又推出信息两分钟之内可撤回的功能,这让信息者可以选择信息交流的开始、暂停和中止,在某种意义上,这里的信息接受者进一步掌握了主动权,于是,交互性随之增加。
3 发散性
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形式相同,微信也经历了从“点对点”到“点对多”的发散性转变。目前,微信的信息传播是这两种形式相融合的复杂结构。
由于微信使用者与其微信好友之间大多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社交关系,相比于陌生人,他们之间的信任度要高得多,再加上彼此之间的强烈交互性,所以好友之间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以及群聊中点对多的信息分享都能够达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彼此信任的状态下,他们很少会对信息来源以及信息可信度产生怀疑,更容易产生评论、分享等行为。
此外,即便微信使用者与他的某些好友并不具有现实中的社交关系,但两人能够成为好友也一定是出于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等原因,所以,他们之间传播的信息往往能够引起彼此共鸣,进而引发转发、分享。
一旦以上这些“点对点”的传播行为开始产生,信息也随之广为扩散。而除了“点对点”以外,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和群聊则更集中的体现了“点对多”的传播方式。在微信中,信息传播的趋势是具有明显发散性特点的“树枝形”。
4 分众化
所谓“分众”,可以简单理解为“细分受众群体”。在信息爆炸到信息过载的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正逐步加快,受众进行信息筛选的时间迅速缩减,但是,受众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于是,“分众传播”正成为新媒体抓住受众群体的关键。随着互联网话语权的下放,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简单化、碎片化、分众化。这也是对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媒体越来越重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微信中的信息分众传播主要表现在微信公众平台方面。微信公众平台采用使用者主动订阅的形式,订阅后也可随意取消关注,给予了使用者主动选择权。订阅号倾向于资讯传达,服务号定位于服务交互,企业号专注于内部通讯。在平台创建之初,开发者就已经将公众平台进行了精细划分。除此之外,可以说,能够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的公众平台,诸如“严肃八卦”“新闻传播学研”“know?yourself”等分别专攻娱乐、学术、心理等领域。一个信息过载、信息过杂的账号,很难引发受众的关注欲望。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分众传播”形式,可以精准定位到具体受众,进而筛选信息,对信息进行进一步优化处理,从而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5 工具化
微信信息传播的工具化其实与微信的商业化相辅相成。微信已经从仅仅具有单纯社交功能的软件变成连接使用者与入驻商家的一款重要工具,也成为了使用者和商家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信的工具化主要体现在了它的支付功能。2013年8月,微信正式与财付通进行合作,开通微信支付,这是微信实现工具化的重要一步。自此之后,微信用户只要绑定银行卡,就能够实现转账、交易等基本功能。2014年1月,微信团队又开发出“微信红包”功能,依托于广大的用户群体,在新年期间,“微信红包”几乎已代替“实体红包”成为联系使用者社交关系的工具,而今,微信红包也正超越其开发之初的原有意义。
目前,打开微信钱包,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转账、手机充值、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等功能,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支付。随着微信支付功能愈加健全,越来越多的商户入驻微信,“快滴打车”“同程旅游”“京东商城”“微票儿”“大众点评”等都与微信保持着长期合作。微信的工具化几乎已经囊括使用者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腾讯在《2015年度微信白皮书》时,已经将微信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
对微信信息传播特点的研究也为分析微信时代的信息传播趋势提供了依据,以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规律,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和新媒体的革新。
参考文献
[1]黄璜.微信传播的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2]李阳.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传媒观察,2013(2):39-4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微信的信息传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