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季是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这年夏季,洪水伸出罪恶的魔爪,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这年夏季又充满温情,数百万英雄儿女同心同德,与洪魔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24个大字书写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这年的赣鄱大地之所以会发生洪水,当然和暴雨的侵袭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南方夏季本来就多雨,而1998年夏季的降雨更为严重。自汛期以来,长江流域共出现了74个暴雨日,大暴雨日和特大暴雨日分别占暴雨日总数的86%和24%。持续不断的大雨以咄咄逼人之势压向长江,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而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也难逃厄运。自夏汛以来,江西尤其是中北部一带出现不间断降雨长达14天,滞留的暴雨使赣江、信江、饶河等地的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单就信江来说,流域全境就有4次超警戒线水位1.7米以上。而鄱阳湖的水域面积更是比1997年同期多出910平方公里,增幅近五成。持续不断的降雨使贵溪、余江、余干等县大幅度超历史最高水位,京九铁路、鹰厦铁路、320国道中断,长江大堤、棉船大堤多次发生严重渗漏,沿江滨湖地区的圩堤纷纷漫顶溃决。肆虐的洪水使全省21个县市面临着灭顶之灾的危险,江西汛情一时全面告急。在这种紧要关头,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洪***。
一
千里长堤,***旗招展;点点迷彩,汇成绿色的海洋。在抗洪抢险的紧要关头,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始终充盈着灾区人民的视野,这便是抗洪官兵的身影;这里有穿着短裤背心,跳入齐腰深的水中抢筑圩堤的身影;有手挽手组成人墙,抵挡洪流的身影;有打木桩、填石头、塞沙袋、堵泡泉的身影……战争年代,他们用鲜血换来胜利,和平年代,面对洪水,又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誓与大堤共存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言壮语响彻天际,为受灾的人民群众带来希望。
说起九八抗洪官兵,就不得不提到九江堵口大决战。
1998年8月7日13时40分,长江城防大堤4―5号闸出现长达63米的决口,汹涌的江水如同脱缰的野马涌向西郊,直扑城区。九江城50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顿时危在旦夕。要想解决困境,首选办法便是实施堵口。可是洪水的水流速度毕竟太快了,哪是这么容易就能堵住的?有多少人为了堵口劳尽心血!副司令员董万瑞连续三昼夜都在现场一线进行指挥,白天被烈日暴晒,脸上脱了一层皮。三天里,他不仅没下过一次指挥船,也没洗过一次脸,没合过一次眼,而且就连他高烧39摄氏度的时候也不肯离开一线战场,无论医生怎样劝都无济于事。直到洪水消退,他才肯下船。
在这场恶战中,还有很多战士连续战斗30多个小时,因脱水和过度疲劳而昏倒。按照规定,本来这些战士要半小时换一次班,可是只有19岁的战士翟冲一连工作38个小时,直到最后因重度中暑引起脑水肿,昏倒在长江大堤上。在医院里,他一次停止心跳十分钟,八次停止呼吸,昏迷时间长达40多个小时。经抢救终于战胜了死神,但是他拒绝休息,稍有好转就又冲上了长江大堤。他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拼到底。”同样的还有患癌战士许刚,本来他被领导安排留守驻地。然而平时听从命令的他这次却格外“倔强”,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我坚决要上一线”七个大字,再次推迟化疗,成为抗洪抢险的一员猛将。
在这些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中,许多都是十八九岁的独生子女,平时都是家里重点保护的对象,可是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他们个个都是铁打的英雄汉、人民的保护神,用满腔热血唱出了青春无悔。“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三个昼夜的决战中,3万多官兵共填筑土石12万立方米,筑坝用钢材80吨,堵口沉船10艘。这些铁血战士用自己的行动再一次证明了他们是***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二
在沿江滨湖地区大大小小的圩堤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特种兵”。在百年未遇的洪灾面前,无论是宏观调度,统筹决策,还是现场勘查,排障除险,他们都充分发挥技术部门的优势,为抗洪抢险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在危难来临之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的水利心充当着“领头雁”,他们就是江西水利人。
其实,早在1998年年初,江西省水利专家们就通过分析去冬今春的降雨情况,一致认为很有可能发生1954年型特大洪水,呼吁各部门做好防汛准备。随后,江西省水利厅迅速派出10个检查组分赴全省各地,查隐患、除险情,赶在汛期前及时修复了2万多处水毁工程。如果不曾未雨绸缪,江西省在后面发生的洪灾中的损失将会更为严重。
入汛以来,受洪水的影响,江西多地水位超警,圩堤险情不断,防洪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江西省水利厅召开防汛会,编印下发了数万册《防汛抢险知识手册》,先后派出专家指导组、抗洪抢险督导组协助各地指导抗洪抢险工作,科学调度,加强技术指导,为夺取抗洪抢险决定性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8年8月2日,康山大堤锣鼓山电排站发生特大管涌,当地干部和群众想尽办法都未能堵住。原江西省水利厅副处长万争鸣奔赴现场后,经过仔细观察,当即决定钻孔灌浆。在他的指导下,官兵把黄泥和水泥拌成泥浆,顺着堤顶钻开的小洞,一铲铲往里灌。果然,管涌险情排除了,保住了堤内十多万亩良田和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近两个月内,他成功排除重大险情20多处,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险情的克星”。
抗洪抢险之所以能始终掌握主动权,与各级水文局、水文站加强水情测报、预报和信息服务密切相关。61岁的蔡仁辉是当时铅山县河口水位站唯一的职工。在紧急防汛的半个月,共发出洪水预报9次,通告10次。他预测出17日南部山区可能会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认为要迅速转移山下险地的村民。不出所料,这个地区的7个乡镇果然发生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却无一人伤亡。17日后,信江的水位渐渐退至警戒线以下,大家都以为洪水已过,可以松一口气了。但蔡仁辉却认为信江水位将会复涨。果然21日信江流域水位再次暴q。而县里早已根据他的预报,果断决策,又一次在洪水到来之前赢得了主动权。据资料记载,以蔡仁辉为代表的水文技术人员提供的及时准确的测报使江西省的洪灾损失减免了59.45亿元,安全转移人口207.8万人,为依法科学抗洪,夺取全省抗洪抢险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洪斗争的每一个环节,先进技术和科学手段的使用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从地质系统引入堤坝隐患电法探测,该技术可以直接测出隐患的位置、深度和范围,而不用等到看到出水后才知隐患,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赣江大堤等20多个水利工程。但科学毕竟只掌握在少数科技人员手中,作用总是有限的。为了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一些水利专家还对基层防汛抢险人员进行防汛抢险基本知识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传授抢险技能。南昌县水利局的几名专家将查险、治泡泉、治脱陂等常用的排险技术,编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民谣,家喻户晓,这使得青壮劳力个个都成了查险排险的能手。
这里,还有着许多水利人全力以赴抗洪的动人故事:“长江洪水一日不退,就一日不下火线”的原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孙晓山;不上回家看一眼身患癌症的妻子的水利厅总工程师谢陈锡;患急性血吸虫病,高烧39摄氏度,仍带病工作的都昌水文站水文工作者王平练……这些江西水利人,他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自觉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水利人一心为人民”的诺言,不仅有效地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减少了经济损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找到一条科学治理水患的道路,为江西抗洪浓墨重彩地谱写了一首“水利之歌”。
三
除了战士、抗洪专家,在大灾大难面前,有许多平民百姓也积极参与到这场斗争中,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洪水不退,我不离堤。”原九江市新港镇江矶村村委主任陈申桃自6月24日到益公堤后就没有回过家,家中92岁的祖母和年过花甲的父母都交给了妻子。堤外,洪水已淹没了村中600多亩耕地。但长江大堤更重要,陈申桃知道这个理。可要守住大堤谈何容易。当发现泡泉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向水中扑去,沉到水底摸情况,查原因。闸口出现渗水的时候,又是他带领村里的突击队员拉泥土、扛石袋、堵漏洞。巡堤时,他因疲劳过度摔进了石头沟里,胯骨被摔伤,小腿上划了两寸多长的口子,却稍稍包扎后又一瘸一拐地巡堤去了。
还有很多先人后己、舍生忘死的先进事迹。上饶市横峰县农民严水堂在排溢洪道障碍时,被崩塌倾泻的沙土淹没,壮烈牺牲。南昌市进贤县农民文景星为抢救落水的战友被漩涡吞噬,年仅31岁……无论是身处抗洪一线,还是灾后排队捐资,演出慰问,重建希望小学,移居新村,在与洪魔的较量中,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群众,心是那么齐,劲是那么足。
九八抗洪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使我们看到,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一旦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壮美。我们要永远牢记这段历史记忆,牢记九八抗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