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说法案例篇1
对宪法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宪***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民众的宪法意识逐步增强,许多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受教育权的问题等,都被纳入宪法的视角进行讨论。但是,宪法这门学科理论性很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一堂课从头讲到尾,中间很少停下来跟学生交流,学生纯粹是知识的容器,就会使求新、求异欲望特强的大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起不到培养学生宪法理念、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宪法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培养目标的观念的改革为前提,即宪法教学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力的培养应当提到与知识的传授同等甚至比它更高的地位。
在宪法教学实践中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教学的内部因素触及到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求时,才能使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宪法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做法。
一、启发式教学
1.创造“愤”、“悱”的境界。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即心求通而未达之状态;所谓“悱”,即口欲言而未能言之状态。这就告诉我们,要实行启发教学,就必须掌握一定时机,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适当的时机,就是使学生达到“愤”与“悱”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宪法》的教学过程中,宪法这个概念是个首要的理论问题,人们对此经常听到或者看到,而要真正把握这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则并非易事。在讲述“宪法”的概念时,我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法”,在弄明白“法”的概念之后,然后再深入地进行分析讲解“宪法”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使同学们明确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样,从不同历史时期对宪法的认识,讲到我国法学界的观点,最后指出我们教材采用的观点,同学们普遍觉得,“宪法”这个概念内容极为丰富,并非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通过这样创造“愤”、“悱”的境界,同学们对宪法的概念就有了较全面的深刻的理解。
2.“授人以鱼”,更要“教人以渔”。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传授现成的理论,只知授“鱼”给学生,而应着重教给学生一种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捕鱼”的本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授人以“渔”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启”就是“打开”或“疏导”的意思,“发”就是“激发”或“开发”的意思。二者结合起来即教师在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去自己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法学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解释成文法内容并推动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宪法案例的选取我们可以从报刊、影视中吸取。这些案例更贴近社会,往往又是社会的热点,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热点案例和教材中法律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找到进行宪法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上课时一般通过“案例导入(教师)——阅读感知(学生)——广泛讨论(师生)——达成共识(师生)——升华导行(学生)”的方法。课堂教学中用案例过渡到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对新知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吸引力,形成了智力振奋、情绪激昂的课堂气氛后,再去感知一些法律知识,学生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探究性,对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款、知识也会觉得有生气。在感知论文联盟http://法律的基础上,再去讨论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达成共识,并使学生懂得了某一方面的法律知识,使认识得到升华。如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时,我引用案例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教学。案例:公务员甲颇有才情,以本县三个招致群众非议的公共工程为背景,即兴创作一阕《沁园春·无题》词作,讥讽时弊,并通过手机短信发给十几个朋友,又通过qq传给了几名网友。县公安局认为,该短信影响社会安定和***治稳定,遂以涉嫌诽谤罪将甲刑事拘留,后经县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并没收其手机和电脑等物品。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我设置以下问题进行教学:1.甲的行为是否属于我国宪法所保护的公民言论自由的范围?理论依据何在?2.县公安局的行为侵犯了甲的哪些宪法权利?宪法依据何在?通过层层分析讨论,学生分析出甲的行为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加深了对言论自由概念的理解,同时认识到不同看法,即使是错误认识,也是表达的自由。
三、“今日说法”在宪法教学中的应用
“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的知名节目,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看,并从中受益匪浅,被形象地称为中国老百姓的“法律午餐”。在“今日说法”的忠实观众中也不乏学生,若能把“今日说法”移植到宪法课堂上来,必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今日说法”呢?在实践中,每讲授完一章内容,可布置如下作业:由一名学生作为班级“今日说法”的主持人,利用课余时间找寻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案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设计问题,下一堂课在讲台上像真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介绍案情,然后把设计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学生被分成几个方阵,以方阵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然后每个方阵选一至两名代表发表见解;教师最后作总结,总结出此次案例分析所涉及的知识点,解决该案例的关键所在,巩固所学知识,带领学生选出本次“今日说法”活动的最佳法官和最佳方阵,予以表扬。课程结束后选出最佳说法主持人。教师在陈述案情和小组讨论阶段不“抛头露面”,只是做一些幕后工作。通过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教学内容,通过参与“今日说法”活动每个学生把上堂课学过的内容重新复习一遍,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以求以后表现得更好,就要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对教师总结的知识点自然会留下深刻的记忆。
四、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效果,这就是环境育人的作用和功能。为了营造法律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宪法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利用墙报、黑板报办好法制宣传栏,登一些法律条文或案例启示,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法律氛围,加强学生正面舆论宣传引导,提高法律意识。2.布置学生经常收看法制电教专题,使学生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3.多聘请知名学者、律师进行法律知识讲座。4.组织学生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
宪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搞好教学方法的研究。否则,不是使宪法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就是使宪法教学显得抽象、空洞。在宪法教学中要尝试把学生的目光引入法律实践,把社会生活浓缩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在轻松愉快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今日说法案例篇2
******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一定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我国以《今日说法》为标志的电视法制节目走过了10年的历程。作为拥有庞大受众群、最具影响力的知性电视节目,作为题材对于公众和社会具有极高敏感度的节目,如何在时下社会语境中向前演进,在我国未来的民主法治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引领舆论,已引起业界和学界普遍的理论关注和研究追问。
电视法制节目内容的演进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兴起的10年,是记录中国法治进程、引领法治舆论的10年。电视法制节目要继续占领舆论高地,必须触摸社会的体温,紧扣时代的脉搏,在以科学发展观、民主***治、改善民生等为关键词的社会语境中,找到法制节目内容演进的隐含的命题,以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一、注重公民法制意识的全面培养。在以往的10年中,法制节目通过大量的以案说法,让公民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这种维权更多地表现为公民生存权利、物质生活权利方面的维护。随着社会的进步,***的十七大非常重视人民的民主权利,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表达了公民在精神层面上的诉求。今后的法制节目要更多地关注这方面的维权。
如果说过去10年的法制节目更多地引导公民维权的话,今后的法制节目不仅要让公民懂得维权,更要引导公民承担义务。公民的义务意识应包括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他人的责任,尊重和维护国家、社会、家庭和他人的权利。《今日说法》节目已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推出《小撒走奥运》特别节目,该节目引导观众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遵守赛场纪律和规定,不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和他人的观看等。节目大力倡导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意识。
二、注重社会系统各种利益的表达和聚合。***的十七大提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内容,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然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是我国社会和谐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化解“群体性事件”之道,在于承认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并通过讨论、对话和交流等公共协商,实现立法和决策中各方利益的平衡。这就需要构建合理的利益的表达渠道和协调机制,大众传媒应发挥相应的功能,作为法制节目更应有所作为。这也是法制节目今后内容演进中的新课题。
法制节目应成为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话语表达、沟通和聚合的平台。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台的法制节目,都可以利用“两会”和***代会召开之时或其他机会,为普通百姓和法律制定者、***策决策者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强势群体能悉心倾听弱势群体的多元意见表达,以便决策时能平衡各方的利益。央视《中国法制报道》栏目亦有这方面的尝试。该栏目从2005年起,每遇“两会”便推出《小撒探会》特别节目。该节目中设置的《小撒探会网友点题》板块,实现了“早晨发出一条留言,中午进入小撒的视线,晚上登陆央视的荧屏”,使网民有机会就国家法律和公共***策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让高官作答。法制节目,特别是地方法制节目应将弱势群体话语表达常态化,除了“两会”,还可将各种听证会以及人大、***府关于公共***策的决策会等纳入自己报道的视野。
三、既关注公法,也关注私法。为适应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法制节目应既关注公法,又关注私法。一个法治国家一方面要实现各项工作法治化,另一方面也要实现人与人关系协调法治化。如央视的《今日说法》已将镜头聚焦于物权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在法制题材的平衡上已成为地方台的范式。而地方台目前仍将镜头基本锁定在刑事案件的侦破与法律的应用上。虽然刑事案件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了观众的“好看”诉求,但观众收视的目的既重好看,又重实用,以私法案例说法往往更能满足观众在实用方面的诉求,同样可以收到好的收视效果。
四、既注重法律解读,又注重法律服务。多年来,我国的法制节目致力于普及法律知识,启蒙法律意识,监督司法***,表达法制要求等方面。用《今日说法》栏目组的话来说,就是:重在“普”,根在“法”,淡于“奇”,贵在“引”。这种以案说法的法律解读形式确实长盛不衰,今后仍将是法制节目的一项主要内容。
近年观众对法制节目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法律服务的诉求日益突显。我国电视媒体的本质属性是公共电视,作为公共电视中的法制节目,理应很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北京台的《法治进行时》开通了免费咨询热线和徐滔法律服务网,备受观众欢迎。实践证明,法律服务是法制节目新的成长空间。
电视法制节目传播方式的演进
要提高法制节目的舆论引导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电视法制节目传播方式的演进势在必行。
一、由单一“举案说法”到多元化节目形态。长期以来,从央视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到地方媒体的《举案说法》(江苏台)、《正大方园》(广州台)等,这种主持人串联+法律故事+法律专家评点的节目形态很具魅力。但单一的节目形态满足不了观众差异化的需求。这些年来,法制节目形态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出现了记录案件侦破过程的纪录式:如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110》、安徽台的《重案调查》、江西台的《警方行动》;法制现场新闻节目:如央视新闻频道的《法制***》;说书式:如重庆台的《拍案说法》;庭审式:如上海台的《庭审纪实》;复合式:如北京台的《法治进行时》等等。
二、由线性传播到互动传播。法制节目的互动传播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吸纳观众参与节目,在演播现场主持人与嘉宾或现场观众互动。如央视的《法治***》和重庆台的《拍案说法》,演播室观众可以参与案件分析,发表意见;二是在其他媒体上与观众互动,如北京台的《法治进行时》在《法制晚报》上开设“法治联动”栏目,与新浪网合作,开辟有多媒体网站,通过这些栏目或网站观众可参与讨论、交流。
目前,法制节目的互动有由互动环节向节目常态发展,由传受双方互动向传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三方互动发展的趋势,如广州台的《沟通无界限:法里法外》是一档由现场观众对案例进行辩论的节目,现场观众包括律师、心理医师等相关人士,不同人物观点相左冲突,使复杂案例越辩越明,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被法理拨开迷雾,深得教益。
三、对国外素材增值类法制节目的借鉴。素材增值类法制节目,是当前西方正在崛起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素材增值类法制节目区别于传统法制节目形态,其特点是很少依赖前期拍摄,从而大量节约时间成本,将人力投入到法制素材的搜集、分析、整理、归类中,使被记录的资料通过策划、组合、编排、剪缉而产生新的意义的节目。
这些素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本媒体过去拍摄的历史素材;警方或其他***部门拍摄的相关素材;监控电视录相拍摄的相关素材和民间DV爱好者和手机摄像者拍摄的突发事件的现场资料等。经过编辑和加工,配以音效而成。不同的历史法制素材片断在不同关键词的统领下,转变成兼具知性与感性体验的素材增值类节目,极大地降低了媒介产品边际成本,成为法制节目性价比最高的一种组合。①同时,也解决了法制节目现场镜头缺乏的老问题。
素材增值类法制节目在我国已有尝试,如江西台的《传奇故事》就广泛搜集全国地方台相关方面的素材,然后按节目要求重新编辑组合,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
电视法制节目理念的演进
打造高品位的法制节目,需要节目理念的跟进。
坚守法理精神。首先法制节目要守法。一些地方台的法制节目常出现违法的现象和法律错误,如对未成年人的画面不加处理等;其次,防止媒体审判。再次,在处理法理、情理与道理时注意平衡。
坚守伦理精神。法制节目题材特殊,报道社会丑恶现象是其常态。因此,坚守伦理精神格外重要。首先要防止沉湎“罪恶展示”,特别要注意避免血淋淋残酷画面对观众的心理伤害;其次要避免侵犯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包括对死者尊严的尊重;再次对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人权要尊重等。
坚守平衡原则。新闻报道讲究平衡,法制节目更要坚守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题材的平衡。不能“视法为刑”,刑事犯罪案例题材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其他涉法案例题材都要兼顾,不应有法律盲点;第二,报道区域的平衡。城市与农村,各行***区域之间,报道题材所涉及的区域,既不能过分集中,也不能出现盲区;第三,话语权的平衡。这是最重要的平衡,当事人、利益相关者、律师、司法部门、媒体自身要保持话语权均等,尽量照顾各方的观点。
(作者单位:湘潭电视台)
注释:
①冷淞:《西方法制题材电视节目现状分析》,《电视研究》,2009(2)。
今日说法案例篇3
[摘要]2013年中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基于悬念和相关这两个特点,受众对于法制类节目的喜爱节节攀升。本文以创办14年长盛不衰的新闻节目《今日说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法制新闻类节目《普法栏目剧》为例,分析当前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的模式创新。可以说,《普法栏目剧》这一类法制新闻类节目的故事化、悬念化叙述手法更加符合受众喜好。
[关键词]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今日说法》;《普法栏目剧》;模式创新
近年来,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加强,以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的法制类节目迅速崛起,不同类型的法制新闻类节目雨后春笋般涌现。法制新闻节目和其他节目形式一样, 都具有民生新闻的共性,很多法制故事是普通百姓与***、司法案件等相关的报道,讲述平民百姓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从法律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剖,从中引导百姓在法制社会中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放眼生活小事,阐述法理法规。除此之外,法律节目中案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侦破,都波澜起伏、疑团重重。这种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叙述手法,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起到了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深化了主题,对观众收看法制节目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基于相关和悬念这两个关键点,法制新闻类节目的受众群不断扩大。
一、法制类节目的崛起
(一)法制类节目收视率逐年升高
法制类节目内容平民化和故事悬念化是其迅速吸引受众的拿手好戏。
首先,法制节目每期都会以平民化视角,通过关注发生在社会生活中各类刑事、民事案例来做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新闻报道时,十分注重对案件故事性和冲突性的呈现,对曲折复杂的情节进行详细描述,对案件侦破或者进展进行层层剖析,民众以案件发生的背景为基础,紧密联系道德、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挖掘背后折射出来的人性和人物心理特征,用法制的理性思维思考寻找事件发生的根源。
另外,故事叙述的悬念化是当下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常用手法,法制节目也同样沿袭了这一手法。一般是节目一开始就把事件中的对抗性矛盾冲突摆出来,制造悬念,使得观众被吸引,急欲知道结果而一直看下去。 (二)法制类节目的分类
1. “故事+演播室访谈”的法制节目
“故事+演播室访谈”法制节目以其独特的形式以案说法,采用演播室访谈与专题片结合的方式,夹叙夹议,叙事清楚,说理明白,意***以最通俗的节目形式最直接地将案件中的法律知识“挑”出来呈现给观众,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这类法制节目以《今日说法》最为典型。《今日说法》创办于1999年1月2日,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全日直播法制栏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每天中午12:35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每期30分钟,以新闻事件切入,让百姓参与讨论,并有法律专家评点,每天给老百姓以“说法”方式树立了一种法制类栏目的品牌,普及了法律,推动了立法与监督***。它的创办是鲜明、突出地将法律知识和法律原理与法律案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电视法制节目全新转型:由“普法”变为“说法”,由宣讲、教化变为传播、交流,从而开辟了以案说法、举案说法的电视法制节目的全新路径和模式。
《今日说法》栏目秉持“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监督***,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宗旨,全力打造“中国人的法律午餐”,栏目收视排名长期稳居央视前列,影响力持续增强。“他诞生于1999年初――中国电视烽烟四起的“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斥着竞争、更替、代谢、演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传说、奇迹的时代,因为一年365天每天给百姓讲一个故事,每天告诉大家一个法律点,所以他的名字叫《今日说法》。”①
正是由于《今日说法》的创办,引发了全国各层级电视媒体的纷纷仿效,一大批以“说法”为名的电视法制节目相继创办,从而使电视法制节目迅速成长为最受社会关注的电视类型节目之一。 2.情景再现的栏目剧法制节目
情景再现的法制节目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剧形态,运用真实再现、情景剧、系列剧等手法,在和全国普法办等部门充分合作的前提下,广泛搜集素材,进行二度创作,致力于彰显正义、敲响警钟、普及法律、劝勉世人。
这类法制节目以中央12台的《普法栏目剧》最为典型。《普法栏目剧》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于每日晚间8:49播出的一档以普及、宣传法律的法制节目,每期时长50分钟左右。由于该栏目的总体设置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因此,重播时间段设为次日的9:16 、12:42、 18:01三个时段,足见该栏目的受欢迎程度。
《普法栏目剧》栏目通过主持人简明扼要的概述,引出当天所播出的栏目概况,在剧情编排上采取典型的、真实的案例进行易名改编,在保留原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更加生动形象地进行法律宣传,节目采取日播形式,节目播出过程中以少量广告转为分割专场,将节目分为上、下两场,主持人在广告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转场交待,或加深故事悬念,或透过上场故事情节指出剧中人物所涉及的法律问题,通俗易通,为受众所喜欢,达到了其普及法律知识的策划目的及社会教育功能②。
二、两类法制节目的对比
本文以《今日说法》和《普法栏目剧》作为“故事+演播室访谈”类法制节目和情景再现栏目剧类法制节目的代表进行比较。
(一)节目形式
《今日说法》采用“故事+演播室权威评点”的节目形式以案说法,即通过一个短片将案件情景还原,之后请相关专家就此案件进行法律分析: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犯了什么罪,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刑罚,遇到类似情况正确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如何保护我们的权利和安全。
《普法栏目剧》则是通过主持人简明扼要的概述,引出当天所播出的栏目概况,在剧情编排上,采取典型、真实的案例进行易名改编,在保留原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更加生动形象地进行法律宣传,节目采取日播形式。
相比之下,《普法栏目剧》的故事化情节和悬念的设置更加能够吸引受众,更加通俗易懂,实现了在受众娱乐的同时达到了普及法律知识的策划目的及社会教育功能。
(二)栏目策划
因为《今日说法》采用“案件+专家点评”的节目形式,因此,各期节目都是***的。而《普法栏目剧》栏目中策划的综合性更加明显,体现在通过一系列相同或相近栏目剧表现同一主题。如《普法栏目剧》2014年8月23日至9月2日播出的《外乡人的对白》系列剧,以《外乡人的对白―浮城》、《外乡人的对白―遍地开花》、《外乡人的对白―本是同根》为主题的一系列关注外乡务工人员心灵深处的系列节目在贴吧上引起了众多外乡人的共鸣。还有2014年6月27、28日播出的迷你剧《剑斩毒魔》,反映了6.26国际禁毒日的宣传主题。
此外,栏目策划的综合性还表现在一个栏目剧中交错反映多重主题,宣传多条法律知识的综合。如《普法栏目剧》于2014年9月5~9日播出的系列栏目剧《冤家路不窄》中,丁大妈和周大爷为了共度晚年,准备结婚,但是遭到了丁大妈两个儿子和儿媳的极力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老年人的子女和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养;周大爷的儿子周伟把古董盘子在拍卖会上拍卖,委托小姨参与拍卖,故意提高拍卖价格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委托人不得参与或委托他人拍卖的法律;丁大妈的两个儿子和儿媳为了占有周大爷的遗产费尽心机,撕毁了周大爷的遗嘱,这一行为违反了我国《继承法》第七条的规定。一个案件反映了三条法律知识,《普法栏目剧》将栏目策划的综合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主持风格
主持人作为栏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时候起的是穿针引线、进行新闻信息引导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主持人本身也是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而存在的。
《今日说法》撒贝宁、元元两位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比较严肃,在对节目内容做一大致介绍后就是和专家对话,通过这一方式传递信息给观众,没有与观众的互动,容易产生距离感。而《普法栏目剧》主持人路一鸣、王筱磊以及屠化三人的主持风格都比较亲民,改变了过去那种一板一眼的严肃主持风格,取而代之的是坐在镜头前说新闻、讲新闻,以对话、交流、倾诉、拉家常等形势缩短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带给观众朋友般的亲切感和信赖感。③
(四)案件情节
悬念通常是针对故事化情节构建而言的,一个故事必须有悬念才能吸引受众。这种悬念来自法制新闻事件的某件事、物或人的发展和存在状态的期待及探究心理。④
《今日说法》节目中因为要对案件进行情景重现,必须尊重事实,这就限制了节目氛围的渲染。而《普法栏目剧》是对搜集素材进行二度创作,这就实现了案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侦破,都波澜起伏、疑团重重。这种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叙述手法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起到了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深化了主题,对观众收看法制节目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以《普法栏目剧》为代表的情景再现栏目剧法制节目在节目形式、栏目策划、主持风格、案件情节方面都略胜一筹。因此,情景再现栏目剧类法制节目更加符合受众的喜好,将有更大的发展上升空间。
三、如何提升情景再现栏目剧类法制节目的质量
(一)节目故事化叙述更加平民化和悬念化
让普通人了解法律、走近法律,是推进中国法制进程极为重要的工作。在这方面,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从广播到电视,从报纸到网络,与法律有关的栏目和内容处处可见,而这些栏目和内容又普遍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欢迎,这足以说明人们对法律的关注与渴望。一般而言,法制新闻节目和其他节目形式一样,都具有民生新闻的共性。很多法制故事反映出来的是普通百姓与***、司法案件等相关的报道,讲述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剖,从而引导百姓在法制社会中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放眼生活小事,阐述法理法规。根据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只有与受众生活足够接近的新闻,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相关性。
故事叙述的悬念化是当下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常用手法,法制节目也同样沿袭了这一手法。一般是节目一开始就把事件中的对抗性矛盾冲突摆出来,制造悬念,使得观众被吸引,急欲知道结果而一直看下去。这些极其吸引眼球的关键词为标题,可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⑤
(二)节目编排剪辑更加巧妙和真实
电视节目的编排是认真研究观众收视心理,找准自身定位与优势,充分抑制竞争对手,从而出奇制胜的创新过程。通俗地讲,电视节目编排是对电视节目架构的安排,就是将播出的电视节目提前编排组合成一次次、一天天的节目流程,这是电视节目由制作转入播出的关键一环,是在科学统计基础上的二度节目创作。而节目编排是指把待播节目提前编排组合成一次次的节目播出流程,它是对节目播出架构的综合规划,体现为节目播出表的安排。电视节目编排其实是对时间的一种合理分配,它不是把很多节目简单拼凑起来,而是在认真分析每个收视时段目标受众情况的基础上,针对节目定位,将有限的节目与目标受众找到一一对应的时间关系,想尽办法为观众呈现完美的电视大餐。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叙述,要靠巧妙的编排剪辑构思,在编排剪辑的巧妙构思中实现故事化叙述,从新闻细节素材中串起逻辑和因果关系,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故事逻辑表现出来,并巧妙运用细节、悬念、情感渲染来编排剪辑故事。法制类新闻节目的编排不仅仅要求工作人员有出色的剪辑编排技巧,同时还要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在编排过程中进行二次检查,保证节目中涉及的法律知识正确无误。
节目编排的贴近性也是故事化叙述的需要。法制新闻节目不仅要做新闻,更重要的是要透过新闻事件本身去阐述法理,要贴近观众精心构思。任何一档成功的法制新闻节目报道,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编排,都要将受众的视听觉和感觉充分调动起来,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多下功夫,在节目的导语、段落转换用语、数据叙说方式及遣词用句等编排方面应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这样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法制节目传播效果。⑥
(三)节目风格更加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是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它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出来,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⑦。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报道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关注人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从而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共鸣,体现人文关怀的情结,传达人民的心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倡导一种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
1.摆正受众位置,满足多样需求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希望电视传播在提供必要信息的同时,能给人以心理快感和感官刺激,进而激活人的信息获取欲。而新闻的故事化就恰如其分地提供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轻松幽默、应时应景的方式带给人们周围的信息,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随着舆论环境的日渐宽松及受众主体意识的逐渐提高,传播链中的电视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既定“议程设置”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并在这种互动中实现自己的平民化诉求。具体表现在很多电视节目中的有奖提供故事线索、有奖问答等,还有一种新的参与方式就是“拍客”,普通人不管是谁,只要有条件见证了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就可以拍下来在电视台播放。近年来,由于各类相机、手机或DV摄像机等数码设备的普及使得“拍客”大***日渐强大, 2008年,点石“拍客”拍摄西单女孩翻唱的《天使的翅膀》视频被传到网上 ,迅速成为点击率攀升最快的视频之一。这一行为开启了“拍客时代”的大门。在互联网时代下,这种利用各类相机、手机或DV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摄的***像或视频,通过计算机编辑处理后,上传网络并分享、传播影像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传播欲望,从而提高了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关注。
2.注重情节表现,凸显人物性格
新闻故事化用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改变了过去只将主要信息告知观众,其中的细节一笔带过的情况,开始注重情节的精心选取和挖掘、矛盾冲突的捕捉和表现、细节的抓取和提炼、叙事节奏的把握和控制,突出电视语言的画面优势,挖掘新闻事件的情节和细节,学会用画面讲故事,充分调动电视的多种手段营造浓厚的气氛,丰富了电视新闻的传播元素,传递出更多的信息。故事化形式与新闻内容相结合诠释国家的大***方针,新闻节目的喉舌功能由“显”转“隐”,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引导作用,更有利于观众接受。现在很多的地方台尤其是都市台,用熟悉的本地方言叙述故事化的新闻,不仅靠议论和叙述吸引读者,而且靠故事的跌宕和与现实的切合来激发读者的视听兴趣。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捕捉普通人身上闪烁着的不平凡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
法制新闻两个首要关键点就是悬念和相关。因为节目内容有悬念,才能吸引收受众关注节目;另一方面,因为法制节目中发生的案件都是受众生活中能够遇到的琐事,从而节目与受众之间产生了相关性,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一部分隐形受众。因此,法制节目内容设置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事实本身的逻辑来影响受众,用法律观点透视事件的现象和本质,使受众通过法制报道领悟法律的精髓,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来解决。而不是让受众被新闻媒体所传播的舆论、道德指向来对案件进行判断。简而言之,法制类电视节目就是赋予受众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法制类新闻节目要求在节目的创意与策划阶段要同时顾及知识性与可看性。成功的栏目策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策划,可在一期节目中利用最短的时间传达最多的信息。如《普法栏目剧》的栏目策划内容丰富,反映多重主题,宣传多条法律知识。而可看性就体现在案件的悬念设置,因为《普法栏目剧》是对搜集素材进行二度创作。这就避免了受众对于案件真实性的质疑,也就是说完全可以以最波澜起伏、疑团重重、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来制作节目。这种极具悬念性的法制节目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对受众收看法制节目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法制类电视节目的社会使命就是从法律、法理的角度入手,以专业的法律角度来报道案件,向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义、帮助民众提高法制意识,推动社会法治建设。
[注释]
①今日说法节目介绍,2006电影网,2013。
②孟继恩:《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得与失》,《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22期。③刘谧:《电视法制类专题节目文本制作浅析》,《当代传播》,2010年第5期。
④郭君荟:《电视节目编排的策略与技巧》,《青年记者》,2010年第30期。
⑤刘英兰:《法制节目的故事化叙事特征》,《现代视听》,2008年第6期。
⑥D.k.Davis&S.J.Baran著,苏若译:《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理论和效果的透视》,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03页。
⑦王爱华:《电视法制节目公信力及其提升对策》,《声屏世界》,2009年第2期。
⑧尹力:《谈电视法制节目的个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顾理平.新闻法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沙莲香,刘应杰,张其仔.中国社会文化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4]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5]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今日说法案例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