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向来为评价艺术家的崇高标准。“德艺双馨”虽然并无具体标准可资参阅,但艺术家一生的艺术实践、立身处世无不向世人昭示其德、其艺。中央音乐学院张韶先生可谓“德艺双馨”。“德艺双馨”也正是他一生的艺术实践、立身处世的最好总结。本节即以张韶先生的立身处世作为依据,论述张韶先生“厚德载物”。
本节专论张韶先生的“凡天下之二胡英才,无论门第,无及长幼,未尝无诲”(笔者语)的二胡圣人之大德。
台湾《北市国乐》载李明正先生文称张韶“历史赋予他承上启下的重任,他上承刘天华先生及其第一代传人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诸教授之衣钵,下开闵惠芬、甘柏林、蒋才如、刘长福、周耀锟、王曙亮、姜建华、张玉明、张方鸣、于红梅、张连生等人之端绪(《北市国乐》1994年总100期杂志版第18期第3页)。”如此可以说自刘天华及其第一代传人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诸教授以下,凡二胡诸人与张韶先生无关者恐怕甚少。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是拉二胡的,就可能直接或间接的是张韶先生的学生。此话并不为过,从间接的一面讲,张韶先生最早出版了系统的二胡论著及各种教材,总销量达二百多万册。试想,仅在国内有多少二胡爱好者从这些论著及教材中获得二胡演奏、教学、理论研究的“真经”呢?直到今天,张韶先生的论著仍然是二胡演奏者、老师、理论家必须研究的范本,其为先师不是很合适吗?笔者小时拉二胡只是家学,后得到先生的《二胡演奏法》,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技艺精进令周围同其艺者大为吃惊,古语曰“有如神助”。如是者全国何止千万呢?
上个世纪“”期间,刚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的中国二胡又受到了人为的干扰。所幸有志于发扬光大中国二胡的仁人志士热情始终不灭,精神尤其顽强。这个时期,在北京通向张韶先生住处的胡同里,二胡学生、学者往来不绝于道,而在他简陋的寓所里则经常济济一堂,琴声飞扬。李明正先生在《当代二胡界的十冠艺术家》一文中说:(张韶先生)“这位德高望重、慷慨大度的二胡名家,团结了大陆一大批二胡演奏家及众多二胡酷爱者,自然形成了以张韶先生为中心的二胡艺术‘沙龙’,为他后来组织成立‘北京二胡研究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台湾《北市国乐》1994年总100期杂志版第18期第4页)。”这段时间里,尽管张韶先生也曾经历着过***治上的风风雨雨,也曾面对过和亲人划清界限的痛苦,但他仍然以极大的责任心和勇气,以自己的形式,用自己坚实的臂膀勇敢的承担起了发展中国二胡的重担。
张韶先生直接和间接的学生不计其数。他早期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柏林、王曙亮、蒋才如、刘长福、张强、孙奉中等。1973年,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也得到过他的指导。尤其对姜建华、于红梅的成长更是倾注了多年的心血。而那些不知名的拜访者,慕名前来求学的业余爱好者无法以数记。张韶先生教授、或指导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执着于二胡,都给予悉心指导。而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未曾“束脩以上”。
1997年,笔者在北京一个偶尔的机会认识了张韶先生,那年先生71岁。他在听了笔者拉了四首乐曲之后说,你的《汉宫秋月》、《二泉映月》拉得很好,但《音乐会练习曲》(周耀锟曲)的泛音部分演奏方法不对,所以吃力不讨好。接着先生留下了电话说:“晚上六点钟你给我打电话。”笔者如期给先生打了电话,先生说:“你到我家来,我教你泛音怎么拉。”听到先生的话,当时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难以相信即刻就能得到大师的教诲。同时也有些顾虑,因为曾听人说: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上一节课要几百块钱——。旋即来到了先生家,只带了个小礼物。适逢师母老人家有恙卧床,先生就拿着二胡在楼梯口教会了笔者泛音的拉法。可是先生和师母怎么也不肯收下那个小礼物,更不取分文。这是笔者第一次接触、第一次受教于先生。回来后,笔者在想,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本和先生素无相识,非亲非故,何劳先生不吝赐教呢?
从北京回来后,张韶先生给笔者来了一封信,信里说:“——你是一位极少见的二胡爱好者,把二胡视为生命,什么都可以不要二胡不能不要。这种精神十分可贵。你的《汉宫秋月》拉得这么好,已很不简单!”接到先生这封信,笔者明白了。先生并非是对某个人有特殊情感,而是对中国二胡有特殊感情;对发展中国二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苟利二胡之发展,凡天下之二胡英才,无论门第,无及长幼,未尝无诲。此时,笔者明白了,回报先生的付出不应该是那样的小礼物,而应该是在研究二胡上取得成绩。从此笔者决心以毕生精力来研究二胡,不光是以此回报先生,亦是如先生一样把自己融入中国二胡的事业。此后,笔者父子都成了先生的学生,数次往来于北京,有时住在先生家长达半年之久。为了能专心研究二胡,先生为笔者请了钟点工,专事做饭、洗衣等杂事,一应开支全由先生负担。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的是,去先生家时先生曾问笔者带了多少钱,笔者具实以告,但当时颇为不解。等离开先生家时,先生又问,身上还有多少钱?笔者仍具实以告,万万想不到的是,先生立即拿出钱来补足如初,说:“你来时身上有多少钱,回去还要保证身上有多少钱!”那一刻,笔者心里真不知是何种滋味,只觉有一种东西冲到眼眶里,但是笔者忍住了没有让它流出来,心里想:从此这一身骨肉就是二胡的了。笔者上火车前,先生来送行,塞给笔者一个鼓鼓的信封,说:“你儿子刚上大学(二胡专业本科),经济困难,这个拿去交学费。”那时,笔者根本没有力量拒绝先生,只有老老实实的接受了这个鼓鼓的信封——里面装着整整一年的学费。在火车上,笔者不曾说一句话,只是在想:惟有把这一身骨肉交给二胡事业,且必须有所成就,才能回报先生大恩之万一。
以后的日子里,常有友人对笔者说:你是遇到了贵人。笔者说:不是遇到了贵人,而是遇到了圣人。而在张韶先生那里,笔者只是许许多多既受到他的教诲又得到他的资助的二胡演奏者、研究者、爱好者当中的一个。
他高瞻远瞩的引导着大家朝着二胡发展的健康、正确方向前行,热情鼓励人们树立起对发展中国二胡的信心,无私奉献给人们的是自己多年对二胡潜心研究的心血。特别是在那个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里,为了二胡,他不惜用自己有限的收入为大家购买资料,购买生活用品。有时为了能买到一只鸡为学生改善生活,他会起早去排队。多年以后,张韶先生仍然身居斗室,出入公交车或自行车,跟那些居则豪宅,出则华车的演奏家相比,显得有多贫穷,甚至寒酸。但是,他不贫穷,他富有天下二胡,富有天下二胡人的心,他富有满天下的桃李。(作者单位:空***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