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中国电影呈现出多产的一面,许多大制作电影在年底岁末纷至沓来,然而,这些大制作却并未让观众感到更多的新意,而一部小制作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却征服了亿万观众。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导演们的艺术把握,而且还在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经济利益的驱使。
[关键词] 太囧 哲学思维 史诗性 影像谎言
2012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多产的一年,许多大制作电影在年底岁末纷至沓来,陆川的《王的盛宴》、成龙的《十二生肖》以及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等。然而,这些大制作却并未让观众感到更多的新意,倒是一部小制作电影,让许多挑剔的中国观众在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感到了一些暖意,这部电影就是由徐铮自编、自导、自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据说已经超过13个亿,它的成功让人欢喜让人忧。记得还是几年前一部《疯狂的石头》,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国产喜剧片的魅力,但那也许是早已远去的记忆。时隔几年以后,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又让国民感受到了国产喜剧的威力,我们不得不感谢徐铮、黄渤以及王宝强,是他们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丝希望,带来了些许值得我们回忆的回忆!
但高兴的同时,我们又有一些无奈,一部小制作电影就能让我们亿万观众欣喜许久,而一些大制作影片,却不禁让我们失望。陆川的《王的盛宴》被观众戏称为“王的剩饭”,但这部影片还是能够看出陆川一贯的影像风格:注重电影语言的新颖、叙事结构的复杂以及人物性格的把握,这些特点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但是电影的核心还是要讲述一个“好故事”,当一部电影成为“老调重弹”的时候,那么导演与编剧的能力便会受到观众的质疑。中国的历史是讲述不完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已经被拍了几遍,但不成功的几率与重拍的次数好像恰恰成正比例关系。当我们的电影文化视野始终局限于五千年历史当中时,那么怎么能够面对急速发展的“全球化”文化的冲击?当我们的电影导演只关注“历史之中的历史”的时候,那么外来文化的入侵将成为必然。
成龙的电影,我们并不陌生。从《蛇形刁手》到《我是谁》再到《红番区》,我们目睹了一个中国人是如何征服“全世界”的,在成龙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崛起”的例证。但《十二生肖》却让我们对成龙的电影感到了陌生,尽管还是那个拼命的成龙,尽管还是有些“成式幽默”,但我们只是在电影的开始部分感受到了成龙电影,此后的叙事发展让人觉得幼稚无聊。“保护国家文物”的历史使命也许对于“成龙大哥”来说,任务太艰巨了,里面的一些桥段让人莫名其妙,台词设计也没有以往电影来得自然,武打场面显得为了设计而设计。影片最后“龙嫂”的出镜,虽然让观众感到意犹未尽,刚要看到她的真面目,镜头却定格住了。《十二生肖》——成龙的第101部电影,尽管让“龙首”失而复得,尽管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却失去了其“精髓”与“灵魂”。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我们期待已久,这部被称为“史诗性电影”的巨制没有了哲学层面的深思,满目的疮痍与无尽的悲哀在“蒋委员长”的沉默中结束。不能不说,冯小刚导演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让我们再看一遍《辛德勒的名单》吧。同样的史诗性灾难,同样的大场面制作,《辛德勒的名单》留给我们的是力量,而《一九四二》留给我们的是悲凉!我们不仅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导演欠缺的是什么?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国导演还没有达到用某些细节去阐述哲理的境界。陈凯歌在《霸王别姬》里呈现了一些这样的能量,但《无极》却表现出了一种迷失,张艺谋《金陵十三钗》在奥斯卡铩羽而归;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之后, 18年前还只是小打小闹的他,终于可以鼓足勇气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冯小刚对《一九四二》的剧本整整酝酿了18年),但却事与愿违。
2012——中国电影的“太囧”年,一部小制作影片撑起了中国电影的一片天,虽然这部影片只是虚无与幻想的结合体,虽然只是国人“泰国几日游”的镜像认同,但我们在影片里看到了现实的我们,现实的中国人的不由自主的紊乱境界。每个中国人都在“窘迫”的活着,“事件”所带来的国家窘态、“雷***富视频”所带来的官员窘态、“房姐房妹”们的落马窘态、“公务员醉酒驾车”的疯狂窘态以及“北京雾霾污染”的环境窘态等等,都在说明:现在的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一个窘迫的世界里。与其说《人再囧途之泰囧》讲述了一个无厘头的国外追逐游戏,不如说《人再囧途之泰囧》恰恰印证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现实心态。电影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纯粹的艺术魅力,而在于现实的讽喻意义。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成功,反衬了一些不成功,但其成功的背后却也隐隐暗示了一些东西。中国国人的心态何时能放平静?中国国人的思维何时能够不再紊乱?和谐社会如何才能变得更加和谐?中国电影如何才能不再“太囧”?
2013已经到来,2012“末日谎言”早被戳穿。在电影领域,观众也不希望再有“谎言”出现。一些导演不负责任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制造“影像谎言”,这是对观众的不尊重,也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就让我们期待下一部喜剧电影吧——《西游—降魔篇》,也许我们只有在荒诞的幻境中,才能更加真实的看清自己与他人。
参考文献
《电影批评》 戴锦华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批评》 王志敏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影视批评学》 李道新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潘利天,山东苍山人,西南大学电影学硕士,曾任职于重庆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现任职于广西贺州学院,讲师职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2012——中国电影的“太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