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乡曲》是马思聪先生根据内蒙民歌《城墙上的跑马》的音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作品。马思聪以小提琴独特的演奏技法和音色特点,去展现民族韵味。本文就《思乡曲》全曲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表达内容及演奏方法和技巧做较为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思乡曲》; 马思聪; 民族化; 演奏方法和技巧
中***分类号: J64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55-02
1937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小提琴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马思聪就是这个时期的领***人物,其中耳熟能详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内蒙组曲》第二首),就创作于1937年。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他是我国第一代有突出成绩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同时,他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具有相当成就和影响的作曲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写了大量的小提琴曲,还写了歌剧、舞剧、交响音乐、各种形式的室内乐,以及一些群众歌曲等。其中他的《内蒙组曲》、《音诗》、《第一回旋曲》、《第二回旋曲》、《山歌》、《跳龙灯》等一些小提琴独奏曲的影响最大。他的作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马思聪在将中西音乐文化加以结合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都已经鲜明的体现出中国作曲家的民族化追求。”
《思乡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时期的1937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华北大地,东三省的学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关内。马思聪由北平回到广州后,突然间一首绥远民歌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很快谱下了这首《思乡曲》,这首乐曲拨动了多少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它不仅是中国小提琴作品的经典,而且也是现代民族音乐的经典。
作品取自马思聪先生创作的《内蒙组曲》(或《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根据内蒙民歌《城墙上的跑马》的音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城墙上的跑马》(见例1)流传于山西、内蒙一带,它表现了旧社会漂泊在外的人们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歌词这样唱到:“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思想起我们包头,哎哟我就泪儿流。”马思聪选择这首民歌作为《思乡曲》的主题,宣泄了所有有家不能回的人民的心情。
整首歌曲分为4句,采用2/4与3/4的复拍子,体现民歌的自由及抒情的特点。歌曲结束在商调式的基础之上,从中也体现内蒙古民歌的抒情性、叙事性及地方调式的集中性。
例1:
不难看出马思聪先生正是抓住了我国民歌的特点,把小提琴乐曲的民族化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选择这样一首民歌作为《思乡曲》的主题,真实地表达了因日寇侵略流亡关内人民的悲愤之情。
就整个乐曲的结构而言,为结合变奏原则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分为呈示部(1―48)、展开部(49―75)、再现部(76―99)。根据其结构特点,对整个作品从音乐元素、风格特点及演奏要素等做如下分析:
一、呈示部
呈示部中分为三个乐段,三个乐段遵循变奏的原则,围绕主题,变化发展而来。马思聪采用这样的手法,使全曲的结构布局更加自由,民歌穿插于乐曲之中。这种新的手法让中国小提琴音乐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第一段(主题乐段):
例2:
这一乐段是1―16小节,主题旋律基本与民歌旋律相同,前八小节便是对主题完整的陈述。这一乐句的旋律为D商调式,和声采用调式交替、多调式等丰富的和声语汇。马思聪发挥小提琴独特的旋律乐器的魅力,“唱”出这首歌的韵味,因此在演奏的技法方面,有着独特的处理方法。为了接近于民歌的风格,在弓法的设定中表现歌唱性的特点,按照民歌的歌词、句意来划分弓法。在指法的设置上,要切合民歌的音腔,如:在民歌《城墙上的跑马》中第一句的“头”字是阳声,用大二度上行滑指。后面第二句的“抖”字是上声,也一样处理,而不用正统的装饰音(1、2指)。
例3:
第二乐段是17―25小节,是对前面乐句的延续。采用了不严格模仿的形式,像讲诉中加之的感叹语气,用一个后十六的切分音型,着重突出A音,并在此演奏之处,弓段加长,与下一音做好连接。最后一小节,十六分音符保持音尽量饱满、有力;之后虽然是一个小切分音型,比较有随意性,延长音要求弓段做到饱满、采用泛音,且要表现的是短暂的结束,为第三段的变奏做铺垫。
第三乐段是26―48小节,也是呈示部的变奏再现。前九小节是低声部旋律的展现,后14小节则是对前九小节的高八度重复和扩充。在演奏这个部分时,速度较前面旋律略快和积极。突出倚音和双倚音的作用;作者采用短倚音(如第29小节)、双倚音(如32小节),使得乐曲的连续性增强,加深了内蒙民歌的音调色彩。在这段的演奏中,要体会作者的这种旋律感,乐句之间要有好的连接,倚音部分弓子可以适当的调节,根据乐曲来分弓段,这里不需要特意把弓子按照欧洲音乐倚音的时值来处理,这也是体现民族风格与众不同之一点。这一部分的旋律走向起伏较大,气息较宽广,而伴奏声部音型相对复杂,表现出激动不安。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位,填充空白。这时独奏部分旋律随着音乐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传达了强烈的爱国感彩。
例4:
二、展开部
是复三部曲式中的中部,与前面呈示部有鲜明的不同色彩。音乐从具有小调色彩的d商调式,通过同主音大小调和弦转换为E宫调式。像这样的创作特点在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中被经常和广泛的应用。把欧洲传统和声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相结合,既增强了和声的层次感和色彩感,又不乏民族韵味。在《思乡曲》中,转调使听者从忧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心情豁然开朗,好像梦回故乡一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一部分除了将原来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以外,在旋律结构、密度、节奏、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气息。尤其是这里加入了双音(见例5),强化了和声色彩感,这源于马思聪先生在留学法国期间所受声性思维的濡染。中西方传统技法的结合,是该作品成为中国小提琴作品典范的重要原因。由于这种技法的奇特使用,对演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演奏过程中,注意音准及双音节奏,要求手指要灵活,在慢练并熟练节奏之后,连贯在一起演奏。演奏中还要注意,这里的双音和传统意义上大小调和声有较大不同,准确之余,保证每个旋律的连贯性,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例5:
在这部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使用。如第49小节,要求同指的滑音,其中第一个双音用三把位的4指和2指,第二个双音也采用4指和2指,在手型不变的情况下,把位上滑至一把位。采用这种方式,既方便双音的演奏,又体现民族韵味,类似民族乐器的胡琴演奏风格。这样的方式,在本作品中多次被引用,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效果。
在展开部中,演奏中还要注意倚音、保持音的体现。要求演奏者运弓平稳、舒缓,且要饱满,有力。最后一句(例6)是一个小的连接句,在演奏这个部分的时候,长音饱满的效果要充分体现。减慢速度,音准做好过渡,与钢琴伴奏节奏一致。
例6:
三、再现部
这部分为缩减了的再现部,前十六个小节,是高八度主题旋律的再现。这时,把听者的视线拉回到主题音乐,即现实的苦难世界之中。在悲伤凄凉之中,夹杂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深意浓、惆怅绵绵。在一连串的上行琶音之后,结束在不协和、不稳定的小七和弦上,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例7)。音区的提高,使听者集中注意力于想象的空间。音准的把握在这里尤为重要。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让听众与之同呼共吸,感悟品味,才能达到乐曲理想的效果。
例7:
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不仅仅是中国传统音乐改编的典范,而且也是中国小提琴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体现西方技法和民族风格色彩结合的典范。它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东三省沦陷后,背井离乡者思念故乡的情怀。该作品,是根据小提琴的艺术规律创作的,更多的强调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在中国小提琴音乐中,马思聪先生可是先行者和领路人,有了他的奠基,才有了更多更好的小提琴作品的诞生,使世界舞台上频频展现我们中国小提琴音乐的身影。这首《思乡曲》,直到今日,被广为流传且活跃在中外艺术家演奏的舞台上,散发着中国民间音乐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