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广东的作曲家陈培勋,以广东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钢琴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是一首具有一定篇幅、一定难度,其乐思亦表达了一定深度内容的钢琴作品。陈培勋教授从小对广东音乐耳濡目染,他创作的五首粤调钢琴曲堪称粤调钢琴曲的精华,受到了钢琴界同行的赞赏,得到了广大钢琴学子们的欢迎,为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中,陈培勋把广东音乐的《双飞蝴蝶》和粤剧小曲《水仙花》糅合在一起。《双飞蝴蝶》原是广东音乐一首活泼的快板小曲,由于大部分乐句每句都重复一次,故称“双飞蝴蝶”;《水仙花》原来是粤剧中一首抒情的慢板小调,它与江南民歌《茉莉花》极其相似,作者抓住了《双飞蝴蝶》与《水仙花》中某一部分旋律相似的特点,巧妙地将两者通过变奏的形式结合起来,全曲分为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等九段。
引子(主题),结构严谨。由几个沉重的和弦引出了主题旋律,前后疏密的节奏形式以及稍有起伏的旋律线条,均给人一种不断向前的动力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带出了下段的变奏。这几个和弦是曲子的开头部分,对于全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演奏这个主题的时候要用“ff”并带踏板将所有和弦沉到底,手臂力量要通畅,要将全身力量集中至手指尖,不能有任何上提的感觉。
变奏Ⅰ:高兴地,较活泼的速度,他采用了《双飞蝴蝶》的旋律,用加前缀的办法丰富、发展了主题,每一个短小的动机都在不同的八度进行着原样、变样重复,左右交替重复着伴奏与旋律,使主题更加鲜明。这段变奏的前半部分是轻巧的跳音,要求触键非常有弹性,但在第10小节处的保持跳音,是个极为细致的处理,要弹得稍顿一些,从第14小节开始,旋律忽然转成了柔和地、甜美地极具抒情性的感觉,虽然只有短短103小节,却与前后跳跃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层次感分外突出。
变奏Ⅱ:速度中等,旋律还是《双飞蝴蝶》的旋律,却采用了对位卡农的手法,使主旋律带有缠绵、流连的情绪。其前半部分音色轻重平稳,但对手指触键的要求非常高,音色、分句均应在手腕的配合下显得柔和自如,在经过了一个渐强的过渡句后,后半段转回了轻巧的风格,并且加大了强弱对比,音乐起伏性更大了。此乐段最后的rit在演奏时要尤为谨慎,在稍作喘息后,进入变奏Ⅲ。
变奏Ⅲ,是一个慢起渐快的小快板,转化为舞曲的性质,其中虽然还是《双飞蝴蝶》旋律,但已包含《水仙花》的部分音调,作者巧妙的运用了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在后半段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从ff处开始,整个音乐给人一种激动的、惶恐不安的感觉,这也对演奏的技术提出了一个高要求,左手和弦与八度的大跳要求准确、精练,左右手同时八度跨越进行,对手指要求很高,尤其是高音的小拇指,要突出,可适当提出来单独练习。
变奏Ⅳ,回到中等速度。旋律同变奏Ⅲ,是《双飞蝴蝶》和《水仙花》的糅合。三连音、六连音、长短琶音及分解和弦的运用使其趋向浪漫与幻想的气质。变奏Ⅴ,节奏自由的,为《双飞蝴蝶》与《水仙花》的过渡与连接部分,具有咏叹调的格调。演奏者要及为慎重小心的把握其中有“mp―p―pp―ppp”的力度变化,为全曲进入高潮作铺垫。变奏Ⅵ,是《水仙花》的旋律,作者选用了左右手交错担任旋律与伴奏多种织体音型,使音乐仿佛赞美诗一般神圣、高雅、纯洁,此段的演奏速度不亦过快,对于时而出现的小连线,我们可以加入踏板从而加强其连贯性。
变奏Ⅶ,是全曲激动人心的高潮部分,华彩段,速度为中等,陈先生精彩的运用了交响乐队的全奏性写法,在复杂的和声织体中隐藏着《水仙花》的主旋律,再加上ff的力度,简直像火热、激情的高歌,此变奏段也是全曲最难的一个部分,它要求手臂尽量甩开,大幅度极度放松去弹,并在保持ff力度的情况下,右手突出水仙花的主旋律,左手低声部突出副旋律。尾声是一个动力再现部分,旋律又回到了《双飞蝴蝶》。短短几小节速度变化频繁,节奏放宽,织体加浓,由宽广的浩大的几个和弦转至最后急速的左右手交替,并在fff的力度中渐慢结束全曲。
《双飞蝴蝶》虽采用西方的变奏曲式,但并未全部套用西方变奏手法。首先在构思中保留了原曲大部分旋律而且做部分的调动,然后再根据变奏的原则,进行钢琴技巧及艺术性的加工,这样即保持了原乐种的风格,又把原曲的内涵乐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主题是把原曲第一句简约而成的。第一变奏用加前缀的办法丰富、发展了主题。第二变奏用对位卡农的手法,使它带有缠绵、流连的情绪。第三变奏转化为舞曲的性质。第四变奏趋向浪漫与幻想的气质。第五变奏具有咏叹调的格调。第六变奏好象赞美诗。第七变奏简直像火热、激情的高歌。主题再现时,具有宏伟的英雄气概,而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原曲的基础。
总之,《双飞蝴蝶》以它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清新淡雅的格调,在钢琴乐曲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以它田园诗般的意境和脉脉含情,表现了民族音乐的伟大,是中国传统音乐改编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演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