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坡,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主持人兼制片人。1994年进入山东电视台,1997年到央视“乡村季风”栏目担任记者、主持人至今。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2002年获得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惟一的电视作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金奖提名,中国电影电视神农奖金奖(两项),全国对农节目奖一等奖(三项)。2001年,所主持的“乡村季风”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
作为中央电视台惟一的一档对农户外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肖东坡淳朴、憨直和风趣,他在田间地头、河边山脚、炕头小院、葡萄架下与农民坦诚交谈,共同感受着每一位被采访嘉宾的酸甜苦辣、真实生动的人生历程,华西村的吴仁宝、西洋村的周福仁、的王宏斌、九星村的吴恩福,还有硕士村长霍清廉……都成了他镜头中的人物。
走进“乡约”是想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今传媒》:首先感谢肖老师接受《今传媒》杂志的采访。作为一个农业类的人物访谈节目,平均收视率从0.147%到0.38%,现在达到了0.63%,“乡约”栏目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您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肖东坡:我觉得我们还是在路上,虽然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谈不上多大的成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这么好的收视率是多方面的因素结合的成果。这和我们的团队、栏目编排、运作理念等多个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比如,我们的团队有着很强的执行力,而且是一个很团结、高效的团队。
《今传媒》:还记得做的第一期节目吗?当第一期节目播出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
肖东坡:当然,对于第一期节目应该说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做的是一个沙漠造林的故事。主人公在沙漠里植树造林,6年时间硬是从寸草不生的沙漠里造就了大片的树林。我们当时就在露天的沙漠里拍摄,与主人公坐在露天的野外,聊他创业的经历。当时播出以后,中心领导的评价很高,一些观众的回馈也不错。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
《今传媒》:听到怎样的反馈?
肖东坡:节目播出的时候,我在外地做另一个选题。当天,很多朋友看了节目之后给我发短信。说:“老肖,你的节目做的不错,是个好的起点”。我很感动。 因为,毕竟是我们的第一期节目,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很不容易。我们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今传媒》: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去接手一个这样的栏目?据我所知,你原来在山东电视台做的很不错。
肖东坡:其实,当时在山东电视台的农业频道我做的还算可以。业务方面做得很好。当时,还拿到了神农金奖。只是觉得自己越来越不满足,可能是想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吧。正好碰上中央电视台要成立农业频道,招聘主持人和制片人,就想来试试。我有一种冲动和压抑,迫使我一定要做一个在我看来是冒险的选择。我觉得人一辈子如果不进行那种尝试,在一个一眼可以看到十年以后结果的平台状态下生活,会心有不甘。后来,就顺利地进入了这个频道。在这里我是做一个人物访谈类节目,而且是个农业节目,和我以前做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表现农民的真实现状,我们责无旁贷
《今传媒》: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为什么会选择做农村这样的题材,去做一个农业栏目,有过不适应吗?
肖东坡:说实话,我的确有过不适应。在开始做的时候,发现农村题材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它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三农”问题一直很受关注,我们如何通过一个访谈类节目,把农民的真实现状表现出来,如何选择合适的话题,选择符合国家***策导向的题材,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作为一个农业栏目,我们要去关注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增收,农民的致富。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今传媒》:“乡约”如何让人们去感受农民的魅力呢?
肖东坡:怎样打动别人?关键在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题材,其次在于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作品,我觉得这两点缺一不可。我们这个节目的形式是原生态户外访谈,我们要走到农户门口,在炕头小院里山南海北地聊,这是能够打动观众的最重要的元素。此外还在于我们节目制作者是否有这种被感动的状态,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
《今传媒》:农民节目很难得到城里人的关注,或许会遭到冷遇?
肖东坡:我们生产的不是农民节目,而是有农村概念的电视文化商品,并不是一定给农民看的,农业的科教节目是专门给农民看的,作为农村概念的电视文化商品其属性是文化商品,农村特色仅仅是其特征标识。农民相对来说工作环境艰苦,而且现有条件下,我们对农民的重视程度不够。今年人代会提出要进一步支持、壮大农村节目。我们脑子里装的事不是太多,我会把最重要最值得装的事装进去,最值得装的不是抱怨我们所拥有的条件,而是从中寻找积极的可行性的一面。当你有70%规定动作的时候还有30%的自选动作。我觉得与其把精力放在抱怨70%的规定动作倒不如把精力放在30%的自选动作中,在这里我们依然有机会做得更好。
《今传媒》:“农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如何评价这个词?
肖东坡:“农民”给我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他们一方面很淳朴,让人感到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其狭隘性。比如,固守土地,缺乏进取心。我丝毫没有贬低或看不起他们的意思,我只是觉得,在新时期,有很多农民迅速致富,靠的就是对生活的不满足。而大多数农民还是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缺乏更高的理想和对生活的把握。他们需要进取心。
《今传媒》:现在你成了农民心中的“明星”,喜欢这样的明星吗?
肖东坡:我不喜欢“明星”这个称呼。但我实在喜欢和农民打成一片。他们的淳朴、善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本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农民称我为“明星”,那是看得起我,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这么多年和农民打交道,我发现自己对泥土的热爱,已经到了很深的程度。
《今传媒》:有人说,肖东坡看起来很像农民,有种泥土气息。作为一个城里人,而且是成功的人,你听到过这样的评价吗?会不会在意这样的评价?
肖东坡:我比较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这样能更好的鞭策自己。说我有泥土气息,我一点都不生气,反而会沾沾自喜。因为,这说明我真的和农民兄弟打成了一片。不过,这也使我更加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农民问题从来就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也一直努力地去做。
我希望“乡约”会有更大的影响力,成为数亿农民最喜欢看的节目。
《今传媒》:四年来,“乡约”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肖东坡:在我们的办公室里挂着我们这几年所拍的全家福。第一年人数是12人,我取的题目是领略寒风严肃人,拍完之后才发现表情很符合当时我们的心态,面临的是绝境,需要背水一战,是破釜沉舟的一年。第二年,人已经壮大到了20多人,其中里头有20%的人稍微有了一点儿微笑。第三年的时候照片上所有的人都笑了,脸上的微笑溢于言表。2004年我们拍了全家福,所有的人不仅微笑了还摆了几个动作,我们取了一个类似于发展中的名字。拍完几个片子回过头看原来这个表情就是我们栏目的发展经历。
《今传媒》:“乡约”作为一个农业节目,在经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栏目运营方面有什么可以向同行介绍的经验?
肖东坡:“乡约”的运营模式是:先把栏目建设好,做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其次是做好品牌。包括形象的建设,与媒体联盟的合作等等。最后才是产业链的打造。我们现在处于打造品牌的阶段。从形象的建设推广到一些广告和活动的参与。我们节目在初期就与广源传媒签订了合同,免费在全国各大铁路列车上播放。后来在机场候机厅的电视播放。这些都是我们品牌推广的一部分。我们下一步将继续挖掘新的产业链。比如:出书和DV光盘,做大型的农业晚会等活动,实现产业链的最大延伸。
《今传媒》:“乡约”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肖东坡: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希望“乡约”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会成为数亿农民最喜欢看的节目。最后一句话:每周六晚上9:52欢迎收看“乡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肖东坡――相约在“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