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都匀毛尖一举夺得大奖。一缕茶香,令世界沉醉。
2015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毛尖种植面积达131万亩。一片茶叶,让青山常在,让百姓增收。
茶香幽幽,跨越百年。
从贡茶到名茶打造独特品牌的不懈探索
“茶,四乡多产之,产水箐者尤佳。民国四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这是1937年《都匀县志稿》中对都匀毛尖的记载。
此时的都匀毛尖被称为“鱼钩茶”,是明代崇祯帝因其“生时为***,熟时似钩”而赐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都匀毛尖”。因其历代为土司敬献朝廷的贡品,故而识得的人并不多。
在历时10个月、参观者达1900余万人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都匀毛尖与茅台酒一起名扬四海,这也是以都匀毛尖为代表的黔茶,第一次真正意义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自此,都匀毛尖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贡茶,而成为声名鹊起、远销海外的名茶。
新中国成立以后,都匀毛尖屡屡获誉:1982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茶”、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中国传统名茶奖”、2004年获“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金奖”……2010年,都匀毛尖茶被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亮相。
不过,尽管历史悠久、荣誉满身,都匀毛尖的品牌影响力却不如碧螺春、西湖龙井等名茶。
究其原因,黔南茶叶五花八门,除了都匀毛尖,还有云雾茶、高寨茶、青山绿茶等品牌。据《黔南农业志》记载,都匀、贵定、平塘、瓮安、惠水、罗甸、独山等地皆以地方原始品种为主进行开发、加工,“但基本上为自给性零星分数生产”。
这样一来,黔南茶品种繁杂、参差不齐,种植范围分散、规模偏小。因此,都匀毛尖的品牌建设一直“不温不火”,茶叶种植始终“小打小闹”。“百年名茶”的光芒,一直未得到光大发扬。
转折出现在2007年。这一年,黔南州委、州***府出台《关于加快全州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此后,黔南州把茶叶列为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扶持,茶园面积、企业数量、产业规模都迅速增加,黔南茶产业踏上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加快发展如箭在弦,品牌建设之路何去何从?
在黔南州2013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都匀毛尖”被确定黔南茶的统一品牌。意见提出,“举全州之力打造都匀毛尖品牌,都匀毛尖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标准化体系等品牌管理事项全部由州***府统一管理,推动都匀毛尖茶标准化体系实施。”
2014年,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作出了“关于都匀毛尖茶,希望你们把品牌打出去”的指示。黔南州《关于创建都匀毛尖茶全国知名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纲要》、《黔南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都匀毛尖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等相继出台,不仅解决了黔南茶品牌统一的问题,还打破了资金不足、标准不一、人才匮乏等限制。
拂去历史的尘埃,注入时代的活力,“百年名茶”再次发出了耀眼的光芒:2015年,都匀毛尖以20.71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13名,被评为“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与此同时,在“第十二届上海茶博会”上,都匀毛尖被授予“百年荣耀世纪名茶――金品牌奖”。
从荒山到金山坚守两条底线的生动实践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都匀毛尖生长在“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黔南,生长在峰丛攒动的山岭、纵横交错的溪河、云雾缭绕的峡谷之中,被赋予绝无仅有的品质。
青山绿水、气候独特、土壤湿润、易产好茶,这是黔南的独特之处。然而,这些优势却一度成为“劣势”: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环境不利于粮食种植,传统农业没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山地多、平地少,交通闭塞、地处边远,也不利于大规模发展工业、商业;而对于茶农而言,品牌不响、销路不畅,卖不起价,白忙一场。因此,不少茶农转行,外出打工,以至于田园荒芜。
“守着青山过穷日子”说的正是过去的黔南。
所幸,经过不懈的探索,黔南找到了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带民致富的发展新路――种茶。
“对我们来说,发展茶产业,就是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的最佳方式。”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表示,“资源环境优势是黔南州茶产业竞争力的保证,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驱动力;而茶树种植又有固土保水的作用,可实现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抓基地、扩总量、推品牌、要效益,黔南州先后建起了5个省级茶叶园区、8个州级茶业园区。截至2015年,黔南茶园总面积已达131万亩,30个乡镇、15个专业村的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建设15亩以上茶叶专业大户、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1500余个。
正如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向红琼所说:“大力发展茶产业,对推动全州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截至2014年底,黔南茶产业综合产值达37亿元,茶农人均收入3160元。
荒山变成金山,并非一日之功。茶苗种下后,要四五年才见效益,并且,为了保证都匀毛尖的品质,茶园不允许打农药,要用有机肥,管护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
为此,黔南州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招商培育和引进茶企;都匀市、瓮安县等地还出台***策,鼓励干部下乡领建茶园;2014年,黔南州各级投入茶产业资金共计6.67亿元,并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茶叶种植贷款贴息。
值得关注的是,村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社也发挥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像河头茶叶合作社一样,它们流转土地集中种植,把控质量探索销路、帮助村民管护茶园、收购茶青保障收入、引进技术研发红茶,成为黔南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黔南涉茶企业(合作社)已有900家。
从家业到产业引领黔茶出山的时代使命
“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致富路。”都匀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张子全说,爷爷将祖传技艺传给自己时,指着家中的老茶树说了这样一句话。
40多年过去了,10亩老茶园变成了700余亩的有机茶园,张子全和他的合作社每年至少有40万元的收入。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黔南人而言,茶树、茶园曾是祖传的家业。如今,它不仅成了保护生态、扶贫开发的事业,更成了潜力无限、市场无限、价值无限的产业。
在新的起点上,黔南茶产业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省委、省***府将都匀毛尖作为“黔茶出山”的首要品牌,并将其列为全省主打的“三绿一红”茶叶品牌。
百年前,黔茶出山要靠人挑马驮。百年后,交通、区位不再是束缚。要让更多人品到黔茶之香,关键在于品质保证和品牌建设,这需要***府、企业和茶人共同发力。
***府层面,主抓研发、实施标准、做大宣传、传播文化。在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黔南州组建了都匀毛尖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对都匀毛尖茶等茶类地方标准进行了修订,于2015年初实施了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体系、都匀红茶、都匀红碎茶、都匀白茶等4个茶类标准。与此同时,关于都匀毛尖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正在推进,各色茶文化、茶知识普及活动正在有序开展。
企业层面,建设品牌、设计形象、扩大市场、探索新路。目前全州有县级龙头企业41家、州级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部级龙头企业1家,茶叶协会12个。其中,“贵天下”等品牌声名远播,企业投入上亿资金进行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实现了省内所有县(市)区全面覆盖,入驻省外5000多家商场。“梅渊”等本地茶企既带动村民致富,又投入资金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还有像岭秀茶社这样的企业,致力于开拓都匀毛尖的销售渠道,通过线上采购、线下体验的方式,正在探索黔茶销售的转型之路。
茶人层面,坚持品质、传承手艺、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正如梅渊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钰海所说:“做干净茶、赚干净钱、做干净茶人。”黔南的茶农、茶企用心守护生态、呵护茶园。“我的茶毛毛多,没有农药残留物”是他们最质朴的宣传语。
都匀毛尖,百年气韵,承接的是黔茶出山的梦,延续的是贵州茶人的灵魂。一缕茶香扬中外,在都匀毛尖的引领下,黔茶出山正当时!(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