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诗篇1
摘 要: 意象,就是诗中的艺术形象,它是经过诗人审美再创造的,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历代赠别诗中,诗人常用一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
关键词: 赠别诗 意象 思想感情
诗歌侧重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离别,极有可能永不再见面,离别这种特殊的情境,往往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触动和震撼,以往的和现实的种种复杂的社会体验和人生感悟也会在此时被激发和集中起来。因此,诗人十分重视这难舍的时刻。为了永久地记住这难忘的日子,诗人们总是赋诗赠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赠别诗。
赠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赠别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早在文学形成之初就已出现,如《诗经・卫风・燕》就写了卫君送别女弟远嫁的情景。其中“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读来让人忧伤。
赠别诗不仅仅是作者一时感情的表现,也不仅仅记录着远行之人或送别之人的人生与命运特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刻上了时代和社会的痕迹。历代诗人为更好地表情达意,常使用一些意象,通过意象组合,来传递感情。
所谓意象,就是诗中的艺术形象,它是经过诗人审美再创造的,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纵观历代赠别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常常选用以下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
月是诗人们常用的一个意象。月亮的圆缺,象征了亲人的聚散,而不同的月亮,不同的月色,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秋天的月色,寒冷的风,渲染秋色,制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不忍分别的心理。“乱烟笼碧透,飞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别》)月在飞,说明时间很快过去,表明话别时间之久,写出了依依不舍之情。“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借眼前景色,抒发深厚情谊,贴切自然,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别离的时分怎能少了酒,因而酒作为一种意象,在历代赠别诗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范云,《送别》)酒还没喝,早已是泪流满面了,何等悲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酒已喝尽,再相聚却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日子,增强了伤感的调子。“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李白,《广陵赠别》)到底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借以销愁的酒用玉瓶装着,不再有伤感痕迹,表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性格。“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岑参,《送杨子》)写出了朋友之间情浓似酒的特点。
有酒就容易醉,在赠别诗中,诗人也常以酒醉为意象入诗。“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王昌龄,《重别李评事》)表面写送行欢宴,实则蕴含着惜别的痛苦。“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得相聚,所以今日非尽醉不足以销愁。“枕上未醒秦地酒,舟前已见陕人家。”(韩,《送客水路归陕》)酒还没醒,客已到家,真是送到家了,没有半点伤感的情调。
离别总有一些不舍,这就注定了泪也成了赠别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只有泪可出,列复情可吐。”(佚名,《丁督护歌》)情人不忍分别,可说什么呢?除了流泪,再也无话说。确实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离别之情写得感伤凄惨,悲怆动人。“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韦庄,《咧萁上别李秀才》)分别时的悲伤,以离歌催人泪下,表达了深厚的情谊。“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多。”(苏轼,《席上代人赠别》)多少的泪,一阵少一阵多,分别时的伤感,自然流出。
赠别诗中还有许多意象,如风雨,也是历代诗人爱用的,风雨可以衬托环境,也可以寄托情感。这时的风雨有了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界的风雨了。如:“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鲍照,《赠傅都曹别》)“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范云,《送沈记室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庚信,《别宋常侍》)“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王昌龄,《送魏二》)
云的漂泊无依,给了诗人不尽的想象,作为一种意象,云在赠别诗中经常出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佚名,《李少卿与苏武诗》)“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应`,《别诗》)“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鲍照,《赠傅都曹别》)“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汉代以来,诗人还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另外,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常用一些有感情色彩的词,如“寒”、“孤”、“秋”等来修饰自己选取的意象。“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同作逐客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些意象的选取,很自然地就把诗人离别时寂寞、凄苦、孤独无助的心情写出来。
古代诗歌中,作为赠别用的意象还有很多,如南浦:“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哥・河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又如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正是由于历代诗人们选取了大量意象,将客观社会生活激起的感情,用最能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进行艺术加工,我们今天才有幸读到那么多或催人泪下、或让人奋进、或令人回味的优秀的赠别诗。
赠别诗篇2
摘要:柳宗元、刘禹锡二次遭贬同赴贬所途中,在临岐分别之地衡阳各自写下了三首赠别酬唱诗,这些诗作对其自我遭际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抒写了生命沉沦的悲愤和忧虑,饱含了两位贬谪诗人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沧桑之感,表现了两位患难与共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关键词:柳宗元;刘禹锡;二次贬谪;衡阳赠别诗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104
柳宗元、刘禹锡一生都命运多舛,皆想在***治上有所作为,但均屡遭贬逐。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刘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连、邵二州刺史;十月,改贬永、朗二州司马,十载废锢不用。宪宗元和九年(814)十二月,朝廷征召柳、刘入京,元和十年(815)二月,两人才从贬所回到长安。三月,又因刘禹锡游玄都观题诗“语涉讥刺”和时任宰相武元衡等的极力排挤,柳、刘又再次迁往柳、连二州。柳、刘此番出京与上次有所不同:永贞元年是被贬出京,诏令峻急,吏役驱遣,仓惶促迫就道;此番则属“量移”,由司马改任刺史,虽然“官虽进而地益远”,二人所受打击更大,但毕竟路途之时间限制要宽松许多,从柳、刘二人抵达贬地的时间已分别到了元和十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和五月十一日来看,他们此番远迁还是比较从容的。
柳、刘两位沦落天涯的知心朋友之间的诗酒唱和,更是他们打发寂寞旅途时光的主要方式。两位诗人灵犀相通,诗情骤发,分别写下了三首有名的衡阳赠别诗,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柳宗元性格比较忧郁沉稳,不似刘禹锡乐观豁达,因而感情也更为细腻敏感,在衡阳短暂休整,好友即将分别之际,他一气呵成,先提笔写下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该诗首联回顾了自己和刘禹锡遭贬十年的艰辛生活,抒发了对刚召回京旋即又贬远州的悲愤。颔联“伏波故道”意指自己南贬所走之道正是汉代伏波将***马援南征交趾之道,但已物是人非,路边墓地上的石人“翁仲”已横七竖八地躺在夕阳衰草之中。实际上是以南贬途中所看到的凄清落寞的景物来衬托自己悲凉抑郁的心情。颈联是本诗的关键所在,作为刘禹锡的挚友,柳宗元真诚希望刘要吸取往日的经验教训,谨慎从事,韬光养晦,不要再凭意气用事,以免***治上再自找麻烦,再吃苦头,委婉批评和殷殷规劝之意,溢于言表,表现了柳对刘的关心和期待。刘禹锡对友人的诚恳批评是虚心接受的,他也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诗: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首诗的首联,与柳宗元原唱的首联诗意相联,概括了他们被贬十年的辛酸和召而复逐的悲愤。颔联所说的“重临”是指第二次授连州刺史(第一次实际上未到任)。“黄丞相”指西汉黄霸,他曾两度任颖川太守,有“循吏”之称,后官至丞相。黄霸两次到颖川与刘禹锡两次到连州都是重临旧地,所不同的是黄被汉宣帝重用,而刘禹锡是受唐宪宗打击的人;颖川是中原大郡,地近长安,而连州是偏远之地。
读罢刘禹锡的回赠诗,柳宗元感觉到意犹未尽。次日,又作了一首《重别梦得》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临歧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陪舍翁。
这首诗回顾了从贞元九年(793)开始,自己和刘禹锡同举进士,怀抱共同的***治理想,共赴仕途,同遭贬逐,前后共二十二年大致相同的人生履历,联想到今天两人却要临歧分别,天各一方,思念之情未别先生。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自身是无力也不可能改变这种受排挤受打击的局面的,只能把满怀的希望寄托在皇帝的开恩和良心的发现上。只要皇上开恩让他们从偏远的贬所返回,他们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比邻而居,做一名耦耕垅上、自食其力的田舍翁,安享平静安祥的晚年。而刘禹锡复作的《重答柳柳州》则也表达了基本一致的理想和愿望: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到了真正分手之时,柳、刘内心更加苦涩,特别是对分别之后各自前程的担忧更甚,对早日重新聚首的期望更为迫切,而柳宗元则表现得更加忧郁缠绵。因此,他在匆忙分手之际又作了《三赠刘员外》诗: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
诗是越写越短,但感情却愈来愈真挚,愈来愈强烈,且充满了沧桑之感。回想自己和刘禹锡二十多年的仕宦和贬谪生涯,很多挫折和打击似乎又都是由于自己书生意气造成的,在逆境中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刘禹锡的《答柳子厚》尽管也充满着忧愁,但相对来说还是要达观一些: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尉罗。
诗中“伯玉”即春秋战国时贤人蘧伯玉,庄子曰:“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四愁”即张衡所作《四愁诗》,汉时张衡曾为河间相,一直郁郁不得志,故作《四愁诗》。刘禹锡想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和柳宗元年方壮年,还远没有达到先贤“六十而化”的年龄。但是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空有满腹忧愁。还不如早点休罢“车骑”,走出“尉罗”,远离官场仕途的烦心事,归田隐居,遗世耦耕。这与他和柳宗元的第二首赠答诗诗意是一脉相承的。柳、刘二人的衡阳赠别诗,三赠三酬,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这在历代的友人赠别诗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贬谪对封建士大夫个人来说是不幸的,但是对于文学、对于诗人来说却又是幸运的。宋人严羽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这是很有见地的。由于贬谪,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沉重的人生苦难强烈地刺激着诗人们往日平和的心境,他们在人生转折的关口,在生命沉沦的旅途中,不仅以全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益发深切地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接触到了人类命运与生存意义等文学艺术最本质的问题,而且郁积了他们内心化解不开的苦闷情怀,构成了他们必欲借文学形式――抒悲怨的渲泻痛苦的直接动力,这也就是古人说的“诗言志”。
其实,刘禹锡二次遭贬是要贬往播州的,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地区,唐时属下州,州民总数不足五百户,远离京城,非常荒凉。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年老多病、风烛残年,要同其子一起跋山涉水,远赴播州生活是很困难的,正当刘禹锡埋怨自己“智乏周身,动必招悔”,感到一筹莫展之际,柳宗元挺身而出。他说:“‘播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唐纪》五十五)。柳宗元不但不怨恨刘禹锡招惹事端,连累了自己,还准备上疏皇帝,请求让刘禹锡到条件稍好一点的柳州去任职,而自己愿替刘去播州任职。虽然最后是由御史中丞裴度恳求宪宗改授刘禹锡为连州刺史的,但从此也可以看出柳、刘的友谊已非同寻常可比。刘禹锡卸任奉柩回洛阳原籍守丧,同年十一月,途经衡阳却闻柳宗元卒,刘既失慈母,又失挚友,悲痛之极,他饱含血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祭柳员外文》,同时还写下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寄托哀思。
此诗与引言均追记了元和十年(815)柳、刘被召而复出,在赴任途中,他们结伴而行,在衡阳分手的情景。时隔五年,刘禹锡在护送亡母灵柩北上途经衡阳时,又接到了柳宗元去世的噩耗。他悲痛欲绝,感慨万千,一字一泪写下了这篇悼念柳宗元的诗文。
赠别诗篇3
起初认识穆旦并不是因这首《赠别》,而是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赞美》一诗。我很喜欢穆旦的诗,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大放光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诗歌逐渐走向低谷的时期,“九叶诗派”却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并且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发展。而穆旦就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赠别》是一首爱情诗。与作者那些极富理性色彩和思辩色彩的诗歌相比,这可以说是最为感性的一首,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真挚而深切的感情。全诗由相对***而又密切联系的两章组成。诗歌第一章着眼于现实,通过对时间流逝过程的呈现,写出了爱情随之发生的变化。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就只欣赏它的第一章。
由“迷醉”而“怠倦”而“遗忘”,这是爱情所必经的阶段。“谜醉”一词写出了青春之爱的特征,冲动、狂热然而短暂,它与人的青春、美貌以及生理的渴望密切相关,所以“这里”便不仅仅指爱情本身,更指所爱的对象“你”以及“你”在青春年华所拥有的一切美的特质。谜醉之后怎样呢?他们终究是要离开的。在熙攘的路途上,在现实功利的社会中,“他们”慢慢地丢失了自己。而这丢失也是不知不觉的,或者是知道了也要故意地遗忘。爱是以个人的独特性为前提的,在爱里我们才能发现对方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存在。而一旦自己已经被丢失并被遗忘,爱的根基也必然被撼动。所以,言外之意遗忘的不只是自己,更是曾经让人迷醉的爱情和“你”。对于他们的谜醉和离开,你是怎样的呢?“朦胧的是你的倦怠,云光和水”。“云光和水”指时间的推移和变化,它和“你”对爱情的倦怠一样,是朦胧的,不知不觉的。整章中,那个主体“我”直没有出场,却暗含在与“他们”的比较当中。
诗歌当中,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受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名诗《当你老了》的影响。想像年老的恋人在炉火旁的情形,是其共同之处。表面看来,作者写的是年老的“你”在炉火边回忆的情景。当人世的繁华已如花落无声,离死亡也{又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人的灵魂才会变得无比澄静,才会更加接近于生命的本质。这时候“你”“就会知道有一个灵魂也静静地”,这个“也”字是市诗的诗限,饱含深意。而实际上守在炉边的就不仅是年老的妇人,也是“我”,尽管也许“我们”并不在一起。
读完全诗,我们也许会感到困惑,因为诗的内容似乎与诗题“赠别”毫无关联。但是,回过头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诗的全部内容是以“别”为基础的。这或者是恋人之间的一次长别离,将来没有了相见的机会;或者是一次爱的决绝,是生生地割断过去的情缘。从全诗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这时候,诗人明明知道爱已经永不可能,但是并不能完全地割舍。而以这首诗相赠,虽然徒劳却更显出了爱之深切。
炉火与爱情,是穆旦这首《赠别》诗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意象。纵使爱情变化多端,不可捉摸,纵使明了它终究是一场谜梦,但是年老时,守在炉火旁边,细数往事,仍会让人充满了眷恋。诗人将爱与青春、时间、命运等不可把握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爱的脆弱性的同时,也表现了它的温暖和力量,使这首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