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在《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的三次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和慎重选择,才能让品德课充满活力,有效达成育人的效果。以下是我三次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时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对比表。
【教学目标之对比】
【课堂描述】
片段一:“网络陷阱就是黄色网页、不法网友利用网络骗人!”
教学进行到第二个板块时,活动主题是“了解网络中存在的陷阱”。我在匆忙间结束第一个主题后,很突兀地抛出一个话题:同学们,你们觉得网络上有哪些陷阱?
生:网络陷阱就是网友骗人。
生:还有黄色网页。
两个学生回答后,顷刻间教室里一片沉寂,大家都低着头沉默不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静,我一看手表,想到下面还有一个主题活动,便主动自觉地带领学生寻找网络陷阱。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沉寂局面,我一直在寻找根源,原来是因为将三个教学目标挤压在一课时里,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全部成了走过场,因而无法达成其中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同时我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们对于网络是非常熟稔的,因而关于网络陷阱以及网络问题的处理都是得心应手的。教学目标的繁多让课堂“万马齐喑”,更让教学流于形式。
片段二:“刚才同学们通过举手的方式告诉老师你们上过网了,那么你们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呢?”
生:上QQ聊天,可以跟同学、好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长谈,感觉真好!
生:还可以通过MSN、聊天室、论坛、微博等方式聊天。
生:平时上网还会玩游戏、听歌、看电影。
生:发电子邮件。
生:查找资料,上百度或谷歌、搜搜之类的检索网页。
……
学生结合自己的上网经历,再加上课前教师的调查表已经帮学生梳理了思维过程,因此课上学生驾轻就熟地说出曾经使用过的网络功能。
对于五六年级的少年儿童来说, “生活在网络中”,已经是他们在自己实际生活经验中可以触摸到的事实。加之教师教学目标的调整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己及彼,由近及远,所以孩子们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一。但是,执教后发现学生在感受网络的神奇时,因为教师没有了解清楚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底线,没有灵活选择活动方法,课堂上学生只能是泛泛而谈,多数是流于表面的认识,并没有产生源于内心的情感体验。
片段三:“周老师今年暑假要到云南丽江旅游,请同学们帮忙想想:利用网络,周老师可以做哪些准备?”
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打折的机票。
生:通过云南旅游网制定黄金旅游路线。
生:通过网络找个旅伴,这样旅途中就可以相互照顾。
生:将钱存到信用卡里,不要带太多的现金,还要上网查询当地的报警电话,以备不时之需。
生:先到网站上查询当地土特产的价格,这样就不会被“宰”了。
……
此时此刻的我们仿佛是围在餐桌旁热烈讨论出行的伙伴,学生的真心相对,让我幸福满怀。
课堂上能呈现出温馨幸福的时光,主要基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调整,找准了教学重点,并且创设了引发学生兴趣点的情境话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需要的内涵,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更服务于学生课后的生活需要。
【分析思考】
一、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教材呈现的只是话题和范例,教参提供的也只是个案,不假思索地照搬需要谨慎。就如我失败的第一次执教,课后反思,我没有充分研究学生的真实起点,以为学生对网络已经如鱼得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网络的特点,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将三个教学目标挤在一堂课中,课堂只能成为“学生一课看尽长安花,花花皆飞散”的低效课堂了。而事后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学生的真实生活是:网络是热门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接触较多的可能为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内容,对网络寻医、网上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网络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来了希望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关注,特别是网络陷阱方面更是知之甚少。这样教师要在一堂课中聚焦所有关于网络的问题,定然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教师最终要确定“体验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以及感受网络的神奇,了解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神奇作用”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聚焦学生生活半径,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师需根据课程要求,聚焦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迫切需求或者针对学生的某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合理定位课时目标,一课一得。第二次教学本课时,我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找到学生生活的半径——先让学生达成“体验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的目标后,再挑战“感受网络的神奇,了解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神奇作用”的教学目标。应该说这一目标较为准确、合理,但因为教师的频繁提问缺乏启发性,评价语言单一乏味,学生总觉意犹未尽,那种刚要触到内心又折路而返的谈话方式使学生体验不到位。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缺失,更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也不知要将情感教育落实到哪个基点上。
三、 引领学生未来生活,拓展延伸教学目标
品德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课堂上的所悟所感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知与行统一的教学效果。
第三次执教本课时,教师增加了“激发学生因网络而带来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以“周老师今年暑假要到云南丽江旅游,请同学们帮忙想想:利用网络,周老师可以做哪些准备?”的情境作为此目标达成的凭借。因为此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使用网络的兴趣,所以课堂上呈现出热烈的发自内心的交流。孩子们在交流中自然地体会到,生活因为合理使用网络而变得更加美好,从而获得内心体验:只有正确使用网络,才能真正感受到网络的便利、快捷等特点,如此不仅无痕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引领了学生今后的生活。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囿山小学 32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