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以爱恨交加的情感阐述了封建大家族腐朽落后的思想――“长宜子孙”。文章结合文中内容,对“长宜子孙”进一步剖析,提出应摒弃这种固守的落后思想,正确看待“长宜子孙”的问题。
关键词: 长宜子孙 巴金 反封建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国家。在那些鲜明的等级制度下,“三纲五常”成为约束人民反抗的主要伦理准则。特别是对女性群体地位的打压,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造成女性有着多舛的命运。与权力主义导致相关施***部门“官衙”作风严重,,贪污受贿等。特别是封建大家族的“长宜子孙”,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继承方式,在后来成为进步新青年无法挣脱的牢笼。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我要反抗这个命运”,这是巴金在《家》中的自序。巴金的文学创作多以“家”为主要创作中心,但作品往往不是想表现那种温馨、幸福的画面,而是通过每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特殊记忆展现封建家庭中的斗争和悲剧。
收在巴金散文集《龙・虎・狗》中的《爱尔克的灯光》写于一九四一年,文笔细腻,用情深沉而愤慨激昂,用爱恨交织的情感向封建家庭声讨他的自由。他曾在《忆》中写道:回忆常常“燃起猛烈的火焰,来烧我的骨髓。有时候我会紧闭眼目,弃绝理智,让感情支配我,听凭它把我引到偏执的路上,带到悬崖的边沿”。
巴金从1923年离开成都出樊门,直到1941年,第一次回到阔别十八年的家乡。所见故居,物是人非,一切都变了,“但是他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唯独那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仍然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文中穿插欧洲古代传说故事,表达了对不幸姐姐的思念,同时对保留着旧制度的家乡表现出十分失望,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心灵的摧残。“‘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最后,他决无反顾地离开了这个“狭小的家”,走出来,“走向广大的世界”,他的精神获得了***。
一、何谓“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是什么意思,具体体现是怎样的?
“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辛苦搜集起来的书画”。
“长宜子孙”作为一种观念展示了一条由祖父辈为后代设置的铺满财富和安乐的生活道路,希望自己的家业能够世世代代维持子孙的优越生活,并且让子孙永远保持着发达兴旺的大家族式生活,而构成这条道路的支柱是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
这条路看似平坦、舒适,但实际上是被封建家长早就安排好的,或在严密掌控之下的。这样的道路严重束缚着后代子孙的手脚,摧残着后代的灵魂,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囚禁与扼杀。
“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鬼手挣扎”。“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的?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
作者在封建大家庭中生活了十九年,一心想摆脱封建家长的操控,不愿意按照祖辈给他设计好的道路活着,更不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浪费。
二、“长宜子孙”的寓意
对于祖辈的遗产,巴金在文中说道:
“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文中对“长宜子孙”多数放在财富继承上。祖辈们都希望这些打拼的家产能“长宜子孙”,造福子孙后代,从而维系着整个家族的生活安定。然而,这样的经营思维往往豢养了坐享其成的寄生虫,或囚禁了有着***思想的年轻人。
“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
三姐的惨痛经历让巴金痛心不已。他当初离开成都的前一个月三姐才出嫁做人家的填房妻子,那时姐姐已经二十几岁,上轿时悲痛欲绝,现场目睹的没有不心酸的。婚后不久,姐姐就忧郁而亡。死后她的棺材停放在古庙里,她丈夫连看也不去看一眼,因为他正忙着娶新的媳妇。可“我那位姐夫的第三次结婚也没有给他带来幸福。他后来抽鸦片烟上了瘾,落魄地死在西康”(巴金:《谈〈春〉》)。
巴金曾在大哥李尧枚的资助下出国求学,并在生活上给了巴金一个坚强的依靠。1929年7月他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及家中的种种事情,气愤又苦恼。巴金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大哥即表支持,并曾在信中说道:“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巴金为了不辜负“一生中爱得最多又爱我最深”的大哥,为了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他很用心地创作着《家》。他希望大哥“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走新的路”。可是,当巴金写到第六章的时候,却收到了从家里打来的电话,大哥终因受不住巨大压力而服毒自杀了。
李公馆的没落,家人接连的不幸,“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更进一步地证明了祖辈们认为的“长宜子孙”不能成为家族长盛的筹码。巴金对大家族的封建思想恨之入骨。“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我一定要用全力打击它!”“自我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都是我的最大敌人”。作者在极度愤怒地抨击封建家族为儿孙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同时,突出一个封建家庭叛逆者坦率、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
由此,巴金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思考,一条路是由祖辈们规划的“长宜子孙”的道路,舒适平坦,继承大量财富。可是要受家族礼教的约束。另一条路是离开狭小的家,打破封建的约束,到广大世界中。现实证明,“长宜子孙”这条路走不通,因为这样的家摧残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还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大哥与姐姐的死就是最好的证明。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唯有让子女学会某种生活技能,让他们到广大世界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三、“长宜子孙”的现实意义
既然“长宜子孙”的路走不通,我们是不是应该摒弃“长宜子孙”的精神呢?我认为,作为一个有教养、有文化且善于“经营”的家庭,确实是应该有给后辈继承的“财富”。当然这种“财富”不是万贯家财,不是祖辈打拼的田地房舍,也不是什么传家的古董,而是一种家族精神的传承。
古人曾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王应麟在《三字经》中说道:“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封建社会,尽管制度上有着诸多约束,但对于有进步思想觉悟的人,往往有着高瞻远瞩的打算。同样是封建时期的家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远见。
又如曾国藩的家书言:“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告诫子孙们要勤奋读书,方能学有所成。人们对曾国藩虽然有着极具争议的一面,但对他的家书却推崇备至,可见他留给后人的是一种隐形的财富,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之书。“积财千两,不如薄技在身”不正是“长宜子孙”的良方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正是对“长宜子孙”的诠释。
历史舞台上,没有谁能做到“长宜子孙”经久不衰的繁荣,无论是王朝,还是家族,更不要妄想着实现这样的幻想。巴金对“长宜子孙”的封建家训的批判,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很深刻地为我们分析了封建统治的根本性问题,“我恨不得消去这四个字”,作者反封建的态度很坚决、很彻底,他再一次为离开那个狭小的家而高兴。“长宜子孙”应该是给予子孙寻找光明出路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文集(第l卷).前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09月版.
[3]周效凰.“长宜子孙”之两点感悟――再读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J].作家杂志,2008No.2.
[4]李中阳.《爱尔克的灯光》主题今探[J].中国文学研究,1997(1)(总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