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先自叙身世、品德,然后述兴利除弊之志,抒忧国忧民之怀,发遭谗被黜之苦闷,斥楚王之昏庸,贬群小之猖獗,抨击现实之黑暗,表达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及坚持“美***”的理想与矢志不渝的爱国热忱。
诗中第一部分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之句。对于“能”字,人们的解读不尽相同。一是音,或读为nài,或读为néng;二是义,有“才能”和“仪容、容态”二解。
王力《古代汉语》第1版第351页未注音,释义为:“修,辰(长字之误)。能,才。修能,等于说长才。”第3版第556页:“修,长。能,才。修能,等于说长才。”
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5页注释:“修,美好的。能,才能。”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第934页翻译为:“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964页注释未注音,释义为:“修能:美好的容态。一说优秀的才能。”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楚辞》第2页注释未注音,释义为:“修能,修态,后天的磨砺,与上文‘内美’对文。这两句是说,上天已经赋予我许多美好的本质了,我又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修养。”
《诗经楚辞选评》第63页未注音,释义:“修能,修饰容态。一说美好的容态。”
《楚辞选译》第2页将“又重之以修能”译为“又加上美好的仪容”,第3页注释未注音,释义:“修:美好。能:古音与乃相近,与‘态’字义相通。修态即美好的仪态、容貌。一说指才能。”
据《古汉语字典》997-998页、《古代汉语词典》1110页、《汉语大字典》2074-2075页的注音及解释,“能”字的音义:读néng时,作名词时,意义为“技艺、才能”;读nài时通“耐”,意为“经受得住、禁得住”,语义不合;另通“乃”,语义不合;另音nái,意为三足鳖,语义不合;音tái,星名,语义不合;音tāi,通“胎”,语义不合;音tài,通“態(态)”,意为“形态,形状”(据文意引申为“仪容”);通“治”,读zhì,治理,语义不合;读xióng,为“熊”的本字,语义不合。
综合考察:先排除nái、tái、tāi、zhì、xióng五个音。
然后,排除nài音。有人认为“能”通“耐”,“耐”有“才能”之意,并举“能耐”就是“技艺、才能”为证。在此,笔者认为,若说“耐”有才能之意,是“能”同化的结果,如“媳妇”之“媳”本为“息”,意为“子”,“息妇”即“子之妇”,“息”字先是字形上被“妇”同化为“媳”,具有了“妇人”之意,从而没有了“儿子”的本意,现在说“儿媳”就是说“儿妇”,这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同化的结果。“耐”有才能之意亦属此类。
剩下两个读音:néng、tài。读néng作“才能”解;读tài作“形态、形状、仪容”解。笔者认为,“能”字读tài,作“形态、形状、仪容”解。
当然,屈原是个德才兼备的***治家、外交家、改革家、爱国诗人,“修能”理解为“优秀的才能”有一定道理;但从《离骚》这首诗本身来讲,“修能”与上文“内美”相对,应该指外在的美,即美丽的容貌,堂堂的仪表,修长的身材,相当于现在说“身材高大魁梧,仪态万方”。整句诗是说自己内外兼修,所以“能”即“態(态)”,读为tài。而且,后文中屈原多次写到自己的装束、打扮,自比为爱美之人。
且看下文:“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的就是打扮。
第四部分中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写的还是打扮。
第五部分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写的依然是打扮。
第六部分中有:“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写的仍旧是打扮。
以下四位学者都很有意思。徐志啸先生将“能”释为“态”,却又将“修”释为“修饰”。周啸天、李山两位先生将“能”释为“态”却又不敢肯定自己的见解而加上一句——“一说指才能”,大约是受王力先生的影响所致吧。黄学森先生将“能”释为“态”却又在其后的解释中说“修养”,大抵也是如此。李山先生更奇怪,释音为“nài”,释义为“态”,有搞折衷主义之嫌。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对于“修能”之“能”字的解读,笔者认为应该是:音读为tài,义作“形态、形状、仪容”解。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2]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8年校订重排本1999年5月版。
[3]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3月版。
(作者单位: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之“能”字音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