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燕赵文化区的性格特点决定的。燕赵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燕赵是古燕国和赵国的合称。常说的燕赵之地,主要指河北全部和山西东部地区。从地貌看,地形多样,而以高原、平原为主。因此,燕赵之地便成为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这两种文化相互撞击、交融为燕赵地区文化性格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从社会关系看,游牧人和农耕人的对峙和交融,即“胡汉交融”,使燕赵儿女既温顺平和又强悍豪爽、丰富、雄浑。战国末期,燕赵儿女面对强秦压境、国破家亡的局面表现出的英雄壮举,则最终使燕赵文化性格发展成熟,形成了勇武豪侠、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在战国后,由于战争和移民的影响,强化了燕赵风骨的尚武精神,强化了胡风。魏晋之后,中华大地发生了变化,***治中心南移,经济中心南移。强盛的京都文化影响了燕赵文化,使得燕赵文化更具包容性、典雅性,狭义向庙堂归属,形成了讲求信义、勇于反抗、义无反顾、慷慨豪爽的燕赵文化性格,即燕赵风骨。
在燕赵传统文学中,郦道元的《水经注》、高适的边塞诗、关汉卿的杂剧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仅标志着燕赵文学的成熟,也体现和培养着燕赵文化性格:尚风骨、弃纤弱,清拔雅壮、慷慨悲凉。后,20世纪4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孙犁和梁斌,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前者形成荷花淀派,后者形成红旗谱作家群;前者清新峻爽,后者慷慨悲壮,交汇映衬,燕赵风骨在新时期得到了发展与深化。
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发表于1945年。小说以优美抒情的笔调和欢快愉悦的气氛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民抗战***,生动地刻画了一群纯洁活泼、腼腆多情、机智勇敢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充满浪漫气息和乐观精神,其清新明快的风格受到文坛的广泛注意。又如粉色的荷花箭高高挺起,散发着浓郁的燕赵文化气息。
首先看小说的景物描写。小说的前三段,“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月色下水乡景色,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淀水银白,薄雾袅袅,清风阵阵,荷花飘香,展示了白洋淀恬静优美的风貌。清新宁静的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善良的形象,情景相生,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水生嫂等白洋淀儿女眼中,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容外敌侵犯?因此,必须为保卫家乡而战。在61段,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起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暗示出激烈的伏击战将在这里打响,也以暗喻方式把保卫白洋淀的哨兵、把白洋淀儿女比喻为“粉色荷花箭”,既美丽纯洁又高贵勇敢。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燕赵风骨:豪侠。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豪情,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是侠骨和柔肠的契合点,是清拔雅壮的燕赵文化的体现。
再看小说的人物塑造。《荷花淀》中的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白洋淀的男人,以水生为代表;白洋淀的女人,以水生嫂为代表。这两类人身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侠骨柔肠的燕赵风骨。
先看男人,水生是小韦庄的游击组长,是***的负责人,他领导游击队员在淀里斗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抛妻别子、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斗争、奋勇杀敌,这是燕赵风骨由狭义转向庙堂性的体现。“水生”在小说中并不只是一个个体代码意义,而恰恰是暗含了一种抽象泛指意义。在白洋淀中,男人、女人、荷花、荷叶,都是由水而生,依水而生的,所以“水生”既是一个人名,又是所有人的代指。水生的所作所为,便具有一种代表意义。他代表了千千万万的燕赵儿女,面对民族危机,挺身而出抗击敌人,不惜流血牺牲,在他们身上,传统的燕赵风骨得到了充分的弘扬。
女人是孙犁这篇小说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为了使她们更具代表性,作者在很多情况下只使用“女人”一词,有意省略了其姓名,从而使这女人形象更具有普遍意义,成为白洋淀妇女的象征。在她们性格中既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又有***区妇女进步的特点。在这篇小说中,女人首先展现给我们的是柔肠,而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体现其侠骨。具体来说,水生嫂月夜编席侯夫,既体现其勤劳,也表明其对丈夫的深情。夫妻话别时,她的感情非常复杂,她关心丈夫、憧憬着家庭的幸福,希望丈夫守在身边,而国难当头,她又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毅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是白洋淀妇女的代表。丈夫走后,妻子们对丈夫惦念、关心,寻找各种理由到马庄探夫,夫妻情让位于家国爱,柔肠中初露侠骨。马庄遇敌,“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害怕、紧张,然而又是如此沉着、机智。在经历了伏击战后,她们“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体现了白洋淀妇女的慷慨豪爽。残酷的战争环境也促使白洋淀的女人们迅速成长。由探望丈夫开始,亲身感受战争,使她们从对丈夫从事的抗日事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于是她们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里,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她们的思想性格得到了一个大的飞跃,由一个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迅速成长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是战争激发出了这些妇女柔肠中的侠骨。
在抗日战争这样激烈残酷的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荷花淀》选取了白洋淀的一隅,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保家卫国的精神状态。他们已经以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战胜了侵略者。小说中,男人们对家庭眷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参加游击战争;女人们对丈夫不舍,但还是深明大义地为丈夫打点行装,与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由夫妻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反之,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燕赵儿女身上既有侠骨又有柔肠,二者相互映衬,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荷花淀》是白洋淀儿女共同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为主旋律,家国情、夫妻爱相互交融,始而舒缓优雅,继而欢快激昂,侠骨柔肠相得益彰,燕赵风骨源远流长!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