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兵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协影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电影编剧理论与技巧》《动画片剧本写作》《电影剧作理论研究》等等。创作过影视剧本数十部集。
将“主旋律电影”更加人性化、类型化是需要很高明的创作能力和智慧的。
今日中国之影坛,真可谓是“三分天下”。它们分别便是“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相比之下,“主旋律电影”的编导者应该说是人才济济,很难说由谁来领***。这三支队伍通常情况下是各玩儿各的,相互不太掺和。他们之间通常互不多话,一旦打嘴仗,“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者们通常不介入,而往往是“商业电影”的创作者讥笑“艺术电影”可怜的票房,而“艺术电影”的创作者则讥笑“商业电影”的浅俗。
尽管中国电影从发行放映体制上好像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然而实际上“主旋律电影”依然是每年国产影片中的龙头老大。
什么是“主旋律电影”?在一般情况下,谁也不会搞错“主旋律电影”的真正所指的。那就是几个条件:一、人物:写英模。二、主题:表现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三、题材:讴歌***的丰功伟绩和***成就。凡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影片应该都是首选的“主旋律电影”。品味比较纯正。例如:《***大典》《百色起义》《巍巍昆仑》《的1925》《法兰西岁月》《大转折》《大决战》等等,这类影片统统都是以***领袖为主角的,所以又叫做“重大***历史题材”。但是,“主旋律电影”的主角也不都是我***领袖,像《血战台儿庄》《我的一九一九》《红河谷》或者《郑成功》这类表现的就是更宽泛的民族英雄。甚至也会写写虚构的***英雄,例如《冲出亚马逊》等等。除了***战争中的领袖和英雄,“主旋律电影”还将范围扩大到了表现生活中的模范人物,例如《孔繁森》《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真心》《蒋筑英》《郑培民》和《张思德》等等。有人会问:像《那山那人那狗》《红西服》《***雅的婚事》这类作品,它们写的人物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也不是众所周知的劳模,而都是生活中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人,那么这类影片还能叫做“主旋律电影”吗?是的,这些影片表现生活中普通人的美好情感,却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英雄主义主题,也没有写什么丰功伟绩,不过当它们在观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声誉,所以便也就被“算作”了“主旋律电影”。其实称作“准主旋律电影”恐怕更恰当。
“主旋律电影”的首选是重大题材,例如“***的多少周年生日”、“中国电影诞生百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奥运到计时一周年”或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等。这种“主旋律电影”往往会被叫做“献礼片”。二是表现领袖或者英模。不过目前领袖人物没被写过的已经不多。所以这些年人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英模人物。其实,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几乎所有的影片都应该算作“主旋律电影”,不过那时“献礼”之心没有如今这样迫切,直接表现领袖的似乎也不多。更多的电影人物是编剧艺术虚构出来的人民大众之中的“嘎子”或“老怀表”。
应该看到,“主旋律电影”近年来有了重大变化,电影人在努力探索“主旋律电影”不靠红头文件将观众吸引进影院的途径。显然,“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和观众舆论的压力下出现了明显的类型化倾向。《云水谣》便是个典型的例子。这部“主旋律电影”实际采取的便是家庭情节剧的路数。
必须看到,中国电影人在这样的创作框架和环境中是发挥了高难度的创造力的。将“主旋律电影”更加人性化、类型化是需要很高明的创作能力和智慧的。《张思德》的编剧刘恒便有这样的才干,将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史料的人名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可信可爱的人物,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电影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不能仅仅看作是***治的宣传的需要。应该看到,这两大主义正是做人的根本,是任何国家和社会体制都会重视和强调的。一个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一个没有国家荣誉感的人,必是一个自私的和令人鄙视的家伙。爱国主义并非是多么高级的做人的道德,而是我们人生的道德底线。英雄主义更是伴随了人们成长的最重要的养分。英雄崇拜是所有儿童都会有的重要心理内容。因为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艰难的境遇时展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超人的智慧是儿童们在今后的人生和成长的过程中面对险境所必须具有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主旋律电影”才成为美国电影中最重要的成分。不同的是,在美国,“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就是一回事儿,写“主旋律电影”是商家的追求,看“主旋律电影”是观众的需求,此间并不存在着那样的鸿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主旋律电影”依然是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