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了一次3D影片《哆啦A梦:伴我同行》、支付100日元(约合6.46元人民币)带回家一副3D眼镜之后,我几乎再也没有用过它。虽然理论上戴上这副眼镜,只需加付300日元(约合19.38元人民币),我就可以在东京TOHO连锁电影院选择观看3D影片。
日本的电影观众们并不那么追捧3D。N T T Communications今年6月公布的院线行为调查显示,最近一年内有过院线观影行为的受访者当中,有2D观影经验的人占87.5%,看过普通3D电影的只占13%,看过IMAX版3D的只有4.3%(以上结果为多选)。
这和中国的3D热潮形成鲜明对比―去年,日本市场的票房规模仅次于北美、中国、英国,排名第四,但就3D电影市场来看,在硬件上,日本院线中3D银幕数量仅占整体的1/3,而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中国2013年3D银幕占比就已达68.5%。在日本范围内,即便是银幕最集中的东京,3D排片也不似中国那样疯狂。
日本也曾有过对3D寄予厚望的年代。2010年曾被称为“日本3D电影元年”,起因是2009年年末《阿凡达》的热映。自此之后,不仅是3D电影,3D电视、3D游戏机都加入了市场竞争。
但这场3D热潮从2012年就开始逐渐消退。现在,即便是一些好莱坞大片上映,院线也不一定会为它们排出3D档。甚至可以说,院线们更偏爱国产片一些。2015年,日本本国电影贡献了55%的票房。
最大的抵触来自观众―以TOHO院线为例,3D电影票价要比2D电影高出三四百日元。日本电影票价本身已居于全球前列―票价平均要1800日元(约合116元人民币),只有学生、女性专场、高龄者、合作商家等少量优惠策略,虽说价格市场相对稳定,但家庭观影时,3D与2D的价差也会更加明显。加上日本本国电影大多以故事与细腻情感见长,大制作画面并非其强项,多数观众也由此觉得,没有必要去看本土电影的3D版。
成本也是影响日本3D电影数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如今的日本电影业界,40亿日元(约合2.5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就已经可以称得上“高人气”了,其中,能够保证的制作费上限也不过是10亿日元(约合6460万元人民币)左右,一般而言,能拿出5亿到8亿日元(约合3230万元到5168万元人民币)的已是大公司价位。
要想做出视觉效果出众的3D电影,必须要投入更多时间与成本,根据日本电影业界估算,好莱坞3D大制作的成本大约在200亿日元(约合12.92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在日本,这个价位已经超过了几乎所有电影的票房收入,除了那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千与千寻》,它创造的304亿日元票房纪录迄今无人打破。
题材单一这个问题也是日本电影产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从2012年开始,日本院线的2D电影票房就超过3D票房了―从结果上说,观众不买账、院线不愿做过多投资影响了投资方做3D片的动力,但这个尴尬的局面也是日本电影制作委员会规避风险的产物。
由于牵涉多家参与方和投资者,日本电影制作委员会更倾向于制作符合本土口味、收回成本可能性高的内容,所以题材逐渐集中在两类―由掌握大量受众数据的电视台提出的原创企画,或者基于人气漫画、小说原作改编的IP。为了迎合既有粉丝,制作人也不愿冒险做多少改编,甚至集合电视台制作人员直接组成电影剧组,所以也有人嘲笑说,一些电视台系的影片,不过是一个两小时的SP版(特别版)电视剧而已。
与电视台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也可以在影片上映时获得足够多的宣传曝光资源―尤其是与海外进口片相比,从而进一步控制宣发成本。但从全球视角来看,这些IP片常常与全球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在海外发行上困难重重。
在成本、题材这些风险夹缝中,唯一的特例似乎是恐怖片。这是符合日本拿手风格,而且被观众认可的3D影片种类。从成本上说,也比好莱坞型大制作更能说服制作委员会。低迷的恐怖片市场也在2012年开始有些复苏,继2012年、2013年连续推出两部《贞子3D》电影之后,今年6月,日本市场又上映了一部新的贞子系列电影,这一次,它再次推出了3D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为什么日本没有那么多3D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