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圣经》是西方文化的基础,不少西方电影中都带有《圣经》文化的影子。《圣经》不仅是西方艺术的根基,也极大的影响和引导西方的主导价值观,是西方人文、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更好的研究《圣经》和《圣经》相关的电影,是为研究西方电影乃至世界电影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电影研究的重要突破点。
关键词:《圣经》;西方电影;隐喻蒙太奇;圣经电影
中***分类号:J9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82-01
一、电影对《圣经》文本的叙事
耶稣、马里亚、保罗、约翰等新约人物,通常是艺术家想要着力表现的人物。基于个人和广布《圣经》思想的愿望共同构成的《圣经》“情结”,也是促使艺术家通过电影艺术挖掘《圣经》含义、再现《圣经》精神的主要原动力。西方电影艺术家利用电影艺术语言表现《圣经》重大事件和思想,总和了文学和历史研究成果及电影制作技术。然而,在当代人看来,《圣经》叙事虽然自成一体,但是仍然存在某些叙事空白。这些空白为电影艺术家发挥想象、展示艺术表现提空了空间。因此,或为了保持《圣经》叙事的完整,或为了贴近时代精神和观众审美的需求,或展示艺术家对《圣经》叙事的个性化解读,编剧和导演有时候会对《圣经》文本的叙事加以改写、添加和演绎。
在电影中,通常在这方面使用隐喻蒙太奇,突出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促使观众产生联想,从而产生暗示的作用。例如柿子椒代表耶稣或基督教,电影中常常会借助十字架来表现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救赎。例如在美国电影《毁灭之路》中,利用十字路口象征十字架,也象征主人公弃暗投明的决定。
在无声电影时代,美国著名导演戴米尔就执导了《十诫》和《万王之王》。《十诫》有两部分,前半部讲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接受上帝耶和华颁布十诫的故事,成为戴米尔1956年重拍彩《十诫》的蓝本;后半部分讲述现代道德寓言。《万王之王》讲述耶稣受难的故事,表现了耶稣的博襟和慈爱之心。虽是无声电影,但绝不影响其宏大的效果,看过后都会让人有一种心灵受到洗涤的感觉。
二、电影对《圣经》的诠释方式类型
1.试***全面阐释《圣经》、以传布宗教为目的的《圣经》教学片,主要面向西方观众。如由欧洲多家著名电影机构联合制作,德国贝塔公司出品的13集《圣经》系列故事片。这些电影作品绝大部分基本上忠于《圣经》文本的叙事,场面简单,长于写实性、教义性强,宗教味浓。然而,由于影片忠实《圣经》的历史背景,着重再现《圣经》的历史脉络,围绕《圣经》著名人物展开故事情节,而且着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因而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些影片中也有个别地方不拘于《圣经》文本的演绎方式,却能恰当、巧妙的叙述《圣经》故事。例如《耶稣的故事》塑造的撒旦这个角色,是一个身着现代黑色西装、面上挂着诡异而邪恶微笑的男子,并且让他在时光中穿梭,出现在现代社会,将古老的耶稣故事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
2.对《圣经》中故事情节突出的叙事略加演义的史诗性艺术片,具有商业片性质,主要面向教会意外的观众。例如无声电影《万王之王》、彩《十诫》《与王一夜》《耶稣受难记》等。这类影片取材于《圣经》,但并不局限于已有的《圣经》文本叙事,而是对其进行适当的演绎和艺术加工,使其情节更连贯,故事更精彩。人物刻画十分细腻,例如美国影片《大卫王》在教内流传甚广,但与《圣经》叙事出入不小,甚至是“反圣经”的存在。美国电影《所罗门王》中,影片对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的恋情大加渲染,但《圣经》里仅有只字片语提及两人的会面。
3.集《圣经》纪实、考古成果和现代探索与一体的《圣经》专题片,如2005年英国推出的《BBC圣经之谜全系列典藏版》等,属于科学探索的范畴。
4.对《圣经》故事情节或思想加以颠覆的作品,纯粹商业片性质,面向大众。这类电影往往基于有限的《圣经》故事线索,借助现代人的推理和想象,时代气息强烈,触及某种宗教机密或者阴谋,似有质疑信仰、颠覆教义的味道。
电影画面中与《圣经》联系起来的隐喻,为剧情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这成为西方艺术一大看点,不少西方电影作品都带有《圣经》的影子,或暗含《圣经》线索。
虽然宗教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领地,但西方文明在基督教的影响之下所完成的千年沉淀不可能消失殆尽,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电影领域,《圣经》对西方文化的侵染仍然存在,也将继续存在。
《圣经》题材对于西方电影艺术家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圣经》的恢弘与深邃,更在于它刻画各色人物关系、展示复杂人性的细腻笔触。《圣经》文本和《圣经》考古成果、相关史书记载和《圣经》诠释传统,为艺术家创作和执导《圣经》题材的电影作品提供了基础。艺术家对《圣经》题材的诠释,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手段和个性化的视角和电影语言,为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用的观众展现出来。不仅如此,《圣经》已是西方电影不可缺少的重要思想构成部分,是西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更好的研究《圣经》,也是我们更好研究西方电影乃至世界电影极为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刘智.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2]启导本编辑小组.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3]舒也.圣经的文化阐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叶舒宪.圣经比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卓新平.宗教文化关系刍议[J].世界宗教文化.1995(01).
[6]爱森斯坦(苏),富澜(译).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