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精练气,守神养生
精、气、神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人身三宝,共存于形体之中,得则有生命活力,失则形体衰亡。在道教内丹修炼术语中,“精气神”是指重要的修炼“药物”。《外经微言》中也很重视精、气、神,在多个篇章中提及此三者的重要性,认为“精”、“气”、“神”对人身有重要意义,是一身之根本,也是决定寿夭之关键所在,如若随意耗散,则会导致早夭。《顺逆探原篇》中主张守神、练气、保精,也提出相应的安心保精、抱神以静、反顺为逆的方法。
1.1安心保精
“寿夭听于天……泻泄其精髓……不必至天数而先夭(《天人寿夭篇》)”[1]6,“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则精即人命根也”[1]6。人身来源于精的化生,养生的重点亦在之于保精。“肾水之中有真火在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静也,精一动而心摇摇矣。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1]7此书指出“精动由于心动也……故安心为利精之法也。”[1]7为防止耗精,采用安心以保精的方法。《黄庭经》也相当重视的作用,有咽精以祛病强身的理论。
1.2抱神以静
《外经微言》首篇《阴阳颠倒篇》,其中提到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1]5足见本书对养生的重视,开宗明义,提出了养生的提纲挈领性的指导原则,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生要求安神静志,使形神相守,方能长生。具体说来有不妄视不妄听,不劳损形体,不耗损,不思虑过度,就能做到“慎汝内,闭汝外”,即谨慎地修养内心,尽量避免危害身心健康的外界事物,才能长寿。相对外在形体,更重视内在修养。道家所谓“性命双修”的修炼法则,也是重在修性,即内心的修炼。《太上黄庭外景经》中有“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5],强调恬淡虚无,才得以长生。此条养生原则与《内经》所提出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二者皆重在形神统一,重视自身的正气。《外经微言》除了注重形神统一思想之外,更加强调神的作用,体现了神主导形的至高养生思想。
1.3反顺为逆
在人体生老病死的过程中,即表现为“顺”与“逆”。“生长壮老已”是《内经》提出的人的一般生长规律,从“生”到“已”,称为“顺”;“逆”则与常人所遵循的一般规律相反,通过“逆”向养生,扭转人体走向“老已”的必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故世人皆知顺生逆死,却不知“顺之有死”、“逆之有生”。《顺逆探原篇》中说:“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认为部分外界的事物会影响人体健康,能耗损人体的精气神,即消耗人体的正气,使人身的能量向外流失,以致在顺生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死”的结果。《黄帝阴符经》有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6]。指出欲“生”,必先“死”,即《顺逆探原篇》中所说:“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1]5。“死心”并非让心死,而是指摒除内心杂念,具体则为前文所说“绝欲”、“守神”、“练气”、“保精”、“慎劳逸”、“节饮食”等,保存正气,使外流之能量内敛,此即为颠倒之术,逆顺之理。《周易参同契》中详述内丹之术,即在适当时机抽坎填离,进阳火退阴符,使人体渐成纯阳之体,回归胎儿时的状态,达到养生延命的目的,正是逆之则生。《外经微言》一反《内经》顺应自然的养生法则,提出“反顺为逆”的观点,看似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相违背,实则是融合了医学与道教辨证思想后,对传统养生理论的补充和发挥。
2调理脏腑,既病养生
2.1重视先天肾命
贯穿《外经微言》全书有两个核心理论,为“肾命水火”学说和“五行生克之变”学说。“肾命水火”学说是指“命门与两肾均有水火,为人身一身水火之源、水火之根。命门水火与两肾水火之间存在着互藏、互生,相交既济的生理关系。命门为人体十二脏腑生成的根本,并赋予十二脏腑功能活动于原动力[7]”。《命门经主篇》云:“肾中之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也……故心得命门而神应物也,肝得命门而谋虑也,胆得命门而决断也……是十二经为主之官,而命门为十二官之主,有此主则十二官治。”[1]28《命门真火篇》云:“命门水火,虽不全属于肾,亦不全离乎肾也……肾中之水火则属先天。”[1]26在此理论指导之下,命门与两肾成为《外经微言》养生理论中极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修仙之道,无非温养命门耳。”[1]26可见,《外经微言》认为命门与肾中之先天水火在人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生命的根源,也是一身阴阳的根本,是全身脏腑的主宰,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皆依赖命门与肾。“五行生克之变"学说是对《内经》所述五行理论的补充。五行按照一定的规律生克制化,维持相对平衡是五行生克之常,《傅山养生之道•思想篇》指出,《外经微言》中五行之间还存在其他三方面生克关系,简述如下:①颠倒五行,即对《内经》五行生序、克序的方向颠倒,包括生序变克,如"金生水而克水”[1]5,克序变生,如“金克木而生木”[1]5。②非序生克,即超越《内经》固定生克之序的生克,包括非序相生与非序相克两种情况,具体指生克不全,即一行生、克多行,包括生不全生,如“生不全生者,专言肾水也。各脏腑无不取资于肾……然而取资多者,分给必少矣,亲于此者疏于彼乎”[1]28,与克不全克,如“克不全克者,专言肾火也。肾火易动难静……一动则无不动矣……其性虽猛,然……分则势散,无乎不克,反无乎全克矣”[1]29两种情况。③不生不克,包括生畏克而不敢生,如“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则心气转弱,金克肝木矣”[1]29,与克畏生而不敢克,如“肾水之盛,由肺金之旺也,水旺而脾土自微,浅土能克湍水乎”[1]29。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又尤重肾对它行的生克,《考订经脉篇》云:“肾独属之先天,实有主以存乎两肾之间也……命门……能生先天之水火,因以生后天之水火也。”[1]14《外经微言》认为人身命门与两肾中先天水火是一身之根源,将人身水火赋予了阴阳的概念,《小心真主篇》中有:“阳,火也;阴,水也。”[1]29《阴寒格阳篇》:“火藏水中,水生火内,两相根而两相制也”[1]43。相对于火,更加强调水的作用,如“水为五行之所窃。”[1]21,“故补火必须于水中补之。”[1]27,“命门……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水中补火,则真衰者不衰矣,火中补水,则假旺者不旺矣。”[1]28可见《外经微言》相当重视补水养阴,有“五行得水则润,失水则损”[1]21,补火必于水中求火,泻火必济之以水。
2.2顾护后天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物质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外经微言•善养篇》有云:“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仍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1]45提出了“调胃气”以顺五脏而祛病的方法。《脾土篇》云:“胃土有生机,各脏腑岂有死法乎。此救胃又所以救肾,并救各脏腑也。”[1]23《外经微言》重视后天之脾胃,时时强调固护胃气,各脏腑之疾病,皆要注重调脾胃,脾胃调则各脏腑皆调。
3结语
《外经微言》继承《内经》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明确提出养生重在预防的观点———“贵养之于豫”,故先时调养成为此书整个养生的主体内容。作为人身3宝的精气神,成为平时调养的重点,其中主要强调了调神、练气、保精以及“反顺为逆”的养生方法。作为人体精气来源的先天之本肾命和后天之本脾胃,在书中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先天水火皆来自肾命,相对于火,此书更关注水的保养,提出补水养阴的理论;后天精气来源于脾胃,认为病时***应以护胃为主,胃调则其余脏腑自调。此书在《内经》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掘书中更多的养生思想,不仅能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也能更加丰富现代人的养生方法。
作者:耿璇 王象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外经微言养生思想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