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议论最多、最热烈的莫过于作文题。今年的安徽省高考作文题一揭秘上网就引来了强烈的争议,搜索众多的网帖,可谓是褒贬不一。请看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经过一番认真地研读,这里,我要说: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不失为一道好题。其理由至少有以下几点:
其一:它完全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考试说明》在“考试性质”一节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选择的材料完全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材料既是人们常见的“社会化”现象,而材料揭示的内涵却是丰富多彩的,且有高下、深浅之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区分度”设置十分合适。
其二:“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这则材料作文题突出了对高中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安徽省今年高考作文选用的材料就能很好的反映高中毕业生的思维品质、思维深度。“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这则材料,它呈现的是一则生活现象,通过仔细阅读,透过现象是可以抓住本质的。如果有些考生说看不懂,那只能说是平时的教学在“思辨能力”的训练上的缺失。
其三:“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这则材料的内涵丰富,可供选择的角度多。正是这一点,它凸显了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不失为一道好题。下面是对这则材料丰富内涵的列举:
这则材料的寓意我认为它起码包含这样几点:
原生态与显而易见的观点:人人要增强“安全意识”;
深刻的观点就有:1.动机与结果的统一;2.做事要细心;3.做事要用心(尽心);4.做事情应力求稳妥,不留隐患(不留后遗症);5.做事与考虑事情(问题)应全面、周到;6.常怀关爱之心(之情);7.不可忽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8.提倡合理建言;9.提倡求真务实;10.关爱他人,从我做起;11.做事情要有反省(反思)意识……
核心价值观:社会需要热心肠;敬业精神诚可贵。
上述这些观点,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在阅读材料审视深思后应该能抽象出几点。一旦立意正确,写成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也就不难了。
其四:选用材料作文,可以有效地防止猜题押宝,更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目前,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型主要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大类型。我个人倾向选用“材料作文”的类型较好。因为命题作文出题实在太难。为了不让猜着题目,命题者出的题要么是审题难度很大的刁题,例如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要么是没有任何审题难度的平淡题,例如2008年的《带着感动出发》和2011年的《时光在流逝》……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对于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少数学生可能是难了些,而那些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思维活跃的学生,一定会写出感情真挚、见解独特、感悟深刻的文章来。
其五:这则材料作文在自我命题、选用体裁和运用表达方式方面均有很大的灵活性与空间。大凡好的作文题,首先要能满足“叙事类”和“议论类”两大文体的写作,而今年的安徽省高考作文就能充分的满足之。每位考生都可以择其特长而为文:可写成生动感人的记叙文,可写成以理服人的议论文;散文体、日记体、书信体、报告文学、通讯、杂文等等均可熠熠生辉。
其六: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十分深刻。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不能只会玩文字游戏,记住几个文化名人。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分析问题,提升思维品质,提升思想境界,与我们生活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共进步,共发展。
需要特别称道的是: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与当今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实现了软着陆,它暗合了当今的社会热点。当下社会,有不少人,公共道德缺失,反省意识缺失,明知有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后出了问题,却埋怨领导、同事等不及时提醒。例如,明知酒驾有危险,却侥幸为之;明知要走错路,却不制止;路见障碍、暗井绕道而行,见到急需救助的人和事也避而远之等。而安徽省2012年高考作文却在这些方面引发人们去思考,去遐想,去感悟……我想,命题组在确立今年作文的立意上可谓是用心良苦!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