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电影《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导演根据刘震云先生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所改编创作的冯氏又一力作。《一九四二》以中国1942年发生的为创作背景,深刻和生动地再现了1942年深受苦难的中国灾民的苦难生活。整部电影场面宏大,叙事精密,构思奇巧,刻画了在灾难下不同阶层的境遇和态度。冯小刚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角,运用电影这一艺术手段,讲述着灾难下人们的种种表现。随着剧情的深入,剥去层层外衣,拷问着人们最深处的本性,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 《一九四二》;冯小刚;人性
我们可以将电影中的人物根据在这场灾难中所处的境遇不同分为两类进行研究和分析,一类为当事者,就是深受灾难被迫离乡的难民;另一类为旁观者,难民之外的各阶层的人。
苦难下当事者人性之拷问
(一)苦难下的贞洁观念
中国自古就认为贞洁对于女性比生命更为宝贵,在《程氏遗书》中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中国女性在苦难下如何选择定下了道德的标准。电影通过苦难的深入逐层展现了苦难下女性的选择。首先,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花枝向少东家借粮,少东家说:“你借俺弄一下,俺借你粮食,两升小米,俺不亏心。”而此时的花枝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而随着苦难的加重,当面临饿死的危机,花枝对栓柱说:“给我饼干,我和你睡。”而栓柱不同意,想用饼干换财主老范家的闺女星星的身体,花枝说:“瞎鹿是因为你们死的,一条命值两块饼干。”故事的最后,花枝和栓柱在范老爷的主持下拜了天地,花枝问栓柱:“知道我为什么要嫁给你吗?”“你有老婆了,明天就可以卖老婆了,这样你也能活,我也能活。”花枝对买他的人说:“四升小米,我跟你走了。”花枝从“两升小米”宁死不从,到“四升小米”出卖自己,最终的结果只是为了活下来。如果说花枝是苦难下最普通的妇女形象,那么财主老范家的闺女星星则是受过教育的女性,从最开始为了小黑猫,把自己吃的喂猫,到栓柱将两块饼干给她,星星同意等灾过后就让栓柱弄,再到当人口贩子挑人时,星星以“我认识字,是财主家的女儿”而增加自己被选中的筹码,甚至在最后被卖到青楼时,担心的并不是将要出卖自己的身体,而是首先要吃饱,“撑得蹲不下”。当影片渐次展开时,观者并未因中国的传统贞洁观而对女性的选择施以道德的批判,而更多的是同情和一声叹息。
(二)苦难下的律法观念
法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保障,法律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中国除了法律以外,还有着几千年来人们恪守着道德的观念。电影《一九四二》开篇描述了,本来一群善良的人们,因为饥饿在“刺猬”的带领下来到了大财主老范家,为了能够活下来,为了吃的,本性善良淳朴的乡民,抛弃了所有的乡邻之情,瞬间爆发变成一群发疯的“匪徒”,他们杀死了范老爷惟一的儿子。栓柱和瞎鹿半夜偷走了记者的驴,结果为了抢驴,饥饿下的人们不再考虑法律和道德。同时,冯小刚以特有的幽默方式,在剧中设立了“临时法庭”,而在苦难下的“临时法庭”,也不过是想通过法律的外衣,多获得一些粮食,所有的审判最终就是为了让当事人交出粮食。“临时法院”被***人征用,法律毫无尊严。在苦难下,哄抢、偷盗、杀戮一切都在瞬间发生,原本善良淳朴的人们也在瞬间发生了变化,法律变得异常脆弱。
(三)苦难下的国家观念
电影《一九四二》其特殊的背景下,拷问着每个人的国家观念。一面是饥饿,一面是入侵的日***。的将***对于灾民的说法是:“老百姓死了,国家还在,士兵死了,国家就没了。”一句冠冕堂皇大义凛然的话,令人振聋发聩,听起来貌似一切为了国家的存亡,但是将***,忽视的国家的根本正是被将***忽视的人民。而狡猾的敌人更加洞悉人性。日本将***对于岗村宁次提出的将粮食发给灾民,让灾民为日本***队服务提出了质疑,“可他们是中国人”,岗村宁次回答:“首先他们是人。”剧情的最后范伟饰演的治安员为了吃的,效命于日本人,代表了一部分灾民在饥饿面前的选择,而栓柱宁死也不为之效命,也代表了另一部分灾民的选择,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而极为讽刺的是蒋委员长和***府大员李培基的一番对话,蒋委员长说:“日本人给灾民发粮食是我没有想到的。”“听说灾民帮助日本人作战?”李培基说,“那是一少部分,之流。”“***府统计死亡1 062人。”“实际三百万人。”这番对话以冯氏的特殊讽刺,刺痛了每一个观者的内心。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蒋委员长没想到日本人给灾民发粮食,还是根本没想给灾民发粮食;***府统计1 062和三百万的巨大差距,引发了观者的深思。
(四) 苦难下的信仰
电影《一九四二》中分三次刻画了牧师小安子在这场灾难中的变化。一次场景,是在大财主老范家被抢劫烧毁后,小安子虔诚奉劝众人,手持自制的十字架,身穿牧师长袍,对人们大声宣扬:“东家老范,一辈子不信主,失去了主的庇佑,就落了如此下场。”这时的小安子对主满是虔诚,在他眼里世人是多么的愚昧无知,不知道主的力量。二次场景,牧师小安子为在逃难路上死去的财主做弥撒,小安子说:“死得屈来死得冤,都怪你心中无信念。”但是当小安子试***用手使死者瞑目而无法做到时,小安子简单的一句“埋了吧”已经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三次场景,牧师小安子用《圣经》去救助孩子的伤口时,日***的炸弹将《圣经》炸得粉碎,当《圣经》化作漫天碎纸时,暗示了现实将信仰击得粉碎。最后,牧师小安子询问老牧师:“一切都是主的旨意,主为什么这样做?”老牧师说:“这是魔鬼做的。”小安子说:“上帝为什么总是斗不过魔鬼?”“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他有什么用?”老牧师说:“你不能怀疑上帝。”小安子说:“我觉得魔鬼钻进了我的身体。”几个简短的场面,安排在逃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小安子在苦难中由虔诚的信徒转变为对上帝的质疑者。人们的信仰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当生存无法保障时,信仰在生存面前,失去了原动力。
(五)苦难下的情感
电影《一九四二》从多个角度,描绘了苦难下人们的情感世界。首先是爱情,栓柱因为喜欢财主老范家的闺女星星,虽然东家老范也已经成为逃荒者,但是栓柱最初选择和老范家一起逃亡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星星,为了接近和保护自己喜欢的女人,这时候的栓柱知道,以往高高在上的财主女儿星星,现在已经和他一样了,他拥有了得到心的机会。从栓柱偷了几块饼干要换取星星的身子,到看到星星自己为了活命而把自己卖了,栓柱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只能怒吼“我要杀人”。其次是友情,星星最喜爱的小黑猫,无疑是星星内心世界最好的朋友和伙伴,逃难之初,星星为了小黑猫可以把自己的粮食给小黑猫吃,当敌人轰炸时,星星为了寻找小黑猫甘愿冒险,而当饥饿下死亡随时出现时,范老爷为了给儿媳妇下奶,提出要杀黑猫炖汤时,星星提出了也要喝汤。最后是亲情,范老爷的儿媳妇在生下孩子的时候,想的是孩子要是活着更遭罪,花枝的孩子饿死了,花枝说:“死了好,死了就不用挨饿了。”刘震云在撰写《温故一九四二》时,曾经说道,当时的老人回忆,易子而食的现象确实有,一位妈妈对即将饿死的孩子最后的嘱咐是:“往远点儿爬,要死死远点儿。”苦难下的亲情中,大悲下是人们的大爱,深深叩击着每一个生者的灵魂。
苦难下旁观者之拷问
(一)苦难下的冷漠
电影《一九四二》开篇讲述:“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发生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访美和丘吉尔感冒。”冯小刚以其冯氏幽默,极大讽刺了当时当局对于河南灾荒的冷漠态度。将灾荒看做是一个简单的“吃的问题”,而更具讽刺的是死伤了三百万的灾民和甘地绝食、***访美和丘吉尔感冒处于同一个地位。当***府大员李培基,准备向蒋委员长汇报灾情时,秘书一连串的汇报惊得李培基没有开口,极具讽刺的是当秘书说甘地绝食成功时,蒋委员长表示了极大的关心,问道:“饿了几天了?”秘书回答:“七天了。”委员长立刻表示访问印度时希望见到甘地。而作为一方封疆大吏的李培基对属下人说:“他们向委员长汇报的每一件事都比我大。”一句话***客抛下了三百万河南人的生命。将***一句“老百姓死了,国家还在,士兵死了,国家就没了”又一次漠视了生命;洛阳的士兵说,“豫南和豫北是灾区,你们来到了洛阳就不是灾民了”,再次将灾民推向绝境;当满载灾民的火车将要进入陕西时,***队的老总又将***口对向了灾民。让人感觉这一切很荒谬的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其曾经发生,而深深感受到了那一份冷漠,让观者只能剩下一声苦笑。
(二)苦难下的欺骗
电影《一九四二》满是欺骗,先是,市井之徒为了生财,竟然向***府兜售救荒丸,祖传秘方,吃一颗七天不饿。后是,各级***府层层欺瞒,隐瞒灾情,最后***统计死亡人数竟是1 062人,为了制造气氛,处长精心排练,带领重庆的民众高呼“Welcome”。最后是国家最高统帅,也为了国际舆论而弹压欺瞒。
(三)苦难下的伪善
李培基貌似为民请命,而其骨子里认为这实在是不好意思向委员长述说的小事。社会的上流为了赈灾筹款举办了盛大的捐赠仪式,仪式上杯盘林列,美味充斥着整个画面,人们在欢快的气氛中谈论着灾情而慷慨捐赠。蒋委员长在接见***遗孤时,深情地对孩子说:“过年的时候来爷爷家,爷爷给你压岁钱。”冯小刚将一张张伪善的面孔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苦难下的贪婪
治安员运用手中的权力,罚没白面,高喊着“中午法庭烙饼”;***队的将***贩卖***粮,因为“粮食比人命值钱”;各行的老板用粮食换取最廉价的劳动力和女人;***府大员们为了瓜分赈灾粮而面红耳赤;敌人则用粮食换取灾民的生命,将他们送上战场。各个阶层的旁观者用他们的贪婪,榨取着灾民最后的一点价值。
1942年,河南的天灾又何尝不是一场人祸,腐败的***府、***队、官僚和侵略者共同推助了这场灾难。在灾难面前,拷问着人性,生存是人最为根本的要求,是人之本性,而贞洁、法律、信仰是人们后天学习所得,在生存面前贞洁、法律、信仰、爱情都变得那么脆弱。老范在失去所有亲人时,收养了遗孤,十六年后留保找到了花枝,二十年后有人在宝鸡看见了星星,七十年后老范收养的小姑娘,选择了对那段遭心的往事忘却,而韧性坚忍地活下去,正是人类面对重重苦难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死地上的族群生存实验――《一九四二》中的人生境界探求[J].当代电影,2013(01).
[2] 田卉群.在历史和虚构的边缘――试论《一九四二》的整体性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13(01).
[3] 陈旭光,宋法刚.影像中国的力量与探寻“历史真实”的人文良知――论《一九四二》[J].北京社会科学,2013(02).
[作者简介] 张爱***(1971― ),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影《一九四二》中苦难对人性的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