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王跃文先生的人,可能更多的是读了他的小说《国画》、《梅次故事》、《苍黄》等,而他的散文随笔集《胡思乱想的日子》却少被提及。正是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闪耀着各种光环的王跃文,而是生活中你身边朴实的王跃文:受歧视的“”子弟,睡眠向来不好却怕吵了夫人的细心的丈夫,看重亲情孝顺的儿子,为身边不平事而辗转反侧的忧思者……读王跃文先生的《胡思乱想的日子》,你会体会到字里行间透出的幽默、睿智、深刻、嗟叹、顿足与无奈,以及那些“笑中之泪”、“话外之旨”。
作品展现了乡下人的“天真”:“北方农民总想象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天天坐在天安门城楼上晒太阳,就在城楼上架了纺车纺棉花。抽屉里的麻花糖一年四季不断,每天纺的棉花比农村妇女多远了。人家手艺好,不然看得上?”(《几个真实故事》)作家写到了亲情的伟大与智慧:父亲被批斗时,妈妈“提着个竹篓子径直上了戏台,往爸爸身边一站,指着爸爸厉声斥道:分子你听着!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你饭也不肯吃,想自绝于人民?你先老老实实吃了饭,再来老老实实认罪!妈妈说着,就揭开竹篓,端了一碗饭出来。”(《亲情四章》)作家也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让人感觉滑稽、荒谬、可笑的人与事。但这种笑,是那种“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宽容的笑”。作家发现当下无处不“宝贝”:足球宝贝、啤酒宝贝、网络宝贝,等等,她们把结巴当时髦,说话总是“然后……然后……这样子”;她们太容易受惊,没来由就朝你“哇!”地叫起来;她们只在乎身上那点儿皮和皮上面那点儿布,而皮下不允许储藏脂肪也不允许储藏涵养……(《宝贝时代》)。还有那个拍艺术广告、翘着一根食指顶着脸颊很认真地宣告“我是很小资的,在中国我只适宜于上海!”的小资男人(《贬义小资》)。这些人“虽言必称切・格瓦拉,可是见到街头有人抢劫,兴许他比谁都跑得要快”。
作家常常言此及彼,因小及大。作品写旅美华人同美国人吵架的趣事,写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去购物想多买些特价商品,服务小姐不买账,铁娘子居然同服务小姐吵了起来,写克林顿欠账、借钱和莱温斯基之类的事儿,写英国首相布莱尔老婆坐公共汽车没有买票,被售票员逮住了,非叫她补票不可(《别是一番幽默在心头》)。我们从这些貌似诙谐轻松的谈笑背后,看到了蕴含其中的些许深意。这些轶事,反倒显出撒切尔夫人的可亲、可爱,而人家出他的丑,身为总统的克林顿却视而不见,任由媒体批骂,就不是他个人修养好所能解释的。作家调侃道,“想那英国的百姓真的刁蛮,一点儿不懂得尊重领导”,由此他生发出“满脑子中国人的想法”:那位同撒切尔夫人吵架的服务员,见了首相应该热泪盈眶山呼万岁,回到家里还应该写篇日记,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经常幸福地回忆,用首相的关怀激励自己努力工作,待首相逝世之后还得写篇怀念文章:《首相来到我柜台》;那位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也不懂事,何不顺着杆子往上爬?没准就同布莱尔先生巴结上了,说不定能特批些贷款、自己开个公共汽车公司也不一定。为什么会有这种“中国式思维”?找到根源才是作品剑锋所在。
作家关注、忧思身边的大事、小事,不平事、等闲事。比如,夫人回来给他讲了三个警察打人的事,让他浮想联翩,以致夜不能寐:我若在场,说不定会上前制止,警察定是连我一同打了。我这身子骨经不了几拳,可能就起不来了。我又是受不得半点屈辱的,拼死都要爬起来,扑将过去,注定又是应声倒下。这样整晚想着,通宵未眠,睁眼四顾,东方既白(《老睡不着》)。有几个手头阔绰的朋友,拿着钱反倒成了心病。投资做生意,要同各路神仙打交道,作揖叩头,点头哈腰。炒股原本是投资,如今却成了高消费。买保险吧,那些保险推销员的笑容总让人感觉心里不踏实,回扣比例大得吓人,自己的保险费白白进了他们的口袋。而银行更不是吃素的,利息低得可怜,还得征税,服务更不敢恭维,一些规定令人费解。只好置套好房子,买辆好车子,过过平常日子算了(《替有钱人着急》)。看似闲扯,其实不难看出我们投资环境的现状堪忧,而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不好,影响的不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吗?
在书中,作家没有忘记对人性的反思。他用刘鹗《老残游记》里的奇论“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把会不会哭泣与一个人有没有人性、有没有情感、有没有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起来(《你还会哭泣吗》)。然而,在现实中,一个人如果当众哭泣,轻则被人嘲笑,看不起,说你懦弱、幼稚,重则干脆说你有毛病,从此与你划清界线,不与引为同类。一个县长看到家乡发大洪水,无数百姓家园被毁,禁不住泪水长流,有人就嘲笑“哭有什么用?”;在学习班,一位教授痛陈官场腐败种种,失声痛哭,竟致全场惊愕,似乎觉得这哭泣好没来由……一个人的良知渐渐被消磨掉了,变得冷漠无情,这是人性的坚强还是不幸?
作家在对国人人性的分析中,往往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在《中国天天感恩节》中,他对国人的“感恩意识”作了另一番解读。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这种种感恩是应该的,但对杜甫那种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落泊途中却“每饭必思君恩”的“感恩”,他是持批判态度的。“古代那些文臣武将,尽管都知道死并不好玩,可若有幸被皇帝老儿亲口赐死,临死便要叩谢龙恩,好像遵皇命而死,简直是几生几世修来的福气。”这种“感恩”,不是美德,而是国人奴性的体现。所以,他不喜欢电视新闻时常见到的百姓在官员面前作揖打拱不迭的场面。“官员之间互利互惠,今天你感谢我,明天我感谢你。可是老百姓从来都是自己养活自己,却偏偏一直莫名其妙地要去感谢别人!”
作家对国民品性中劣质的一面,也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在《越写越偏题》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坡、王安石和沈括。东坡不但诗文好,***声同样好。他的***敌王安石却容不下他。王安石的铁哥们儿沈括是个地道的小人。他曾是东坡的朋友和同事,却设下圈套陷害东坡。于是,一个牵连到坡近四十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乌台诗案”,因沈括的告密而震惊朝野,东坡大难临头。作家一针见血地写道:“通常恶人只是双手叉腰作横蛮状,而他牵着的那条狗却是要咬人的。走狗看上去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凶恶……”这些事实,这些话语,不也是提醒我们警惕身边的小人吗?
作家将这种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深处,抓住了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屈原的倔与迂》中,他敬仰屈原的,正是我们现在某些人所不屑的“倔”与“迂”;他批判的,正是我们当下某些人所欣赏的“策”与“术”。屈原在《离骚》中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句,九死而不悔,可见其“倔”与“迂”到了何等地步!而《战国策》中的“策”,实则就是“术”:它教人趋利避害,教人做“识时务的俊杰”,甚至教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只要能拜相为将荣华富贵,何不天下奔走?这种所谓的“策“或“术”,其实就是没有原则与坚守,没有了对某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人也就没了崇高。“有些识时务的俊杰,在我眼里实在只是小丑”,说得痛快!
在《想念一所房子》中,作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那是一方平常不过的山水,一望无际的稻稼、橘园、甘蔗、油菜花,低低的山峦,浅浅的河水。我想用这些砖石砌成围墙,我想在这围墙内的小木屋里喝茶,看旧书,想四散天涯的朋友。围墙上应爬满金银花,那是我家乡常见的物种。金银花原来有个很雅的名字,忍冬花。忍冬二字很有意趣。冬是需要忍的。我的乡间小屋,就叫做忍冬居吧。”然而,这种“理想”毕竟带着一丝无奈:“世间万事,很多都需要忍。不忍,又能怎样呢?我想,忍其实是我们苟活于世的理由。周作人引用别人的一句诗说,忍过事堪喜。此言信矣!”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