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探究了毕摩的多重角色,毕摩是彝族社会的“神”、祭司、医生、教师、绘画家、音乐家、舞蹈家等等。毕摩的多重角色是彝族悠久历史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彝族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等最鲜明的活历史。毕摩文化为探求人的生存价值,提升人的精神高度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彝族;毕摩;角色
毕摩文化历史悠久,是彝族文明的瑰宝。毕摩是彝族社会的“神”、祭司、医生、教师、画家、音乐家等等。毕摩的多重角色是彝族悠久历史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彝族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等最鲜明的活历史。毕摩为探求人的生存价值,提升人的精神高度,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彝族人民伟大的文化遗产。
一、毕摩角色的历史流变
毕摩是彝语音译,即“掌天命神权的长老”或“吟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民间宗教仪式主持者和组织者,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据彝族文献记载,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已出现了女性毕摩,到了父系社会时期被男性毕摩所替代,随后毕摩开始由彝族的君主“慈莫”担任,后来土司制度兴起,毕摩成为辅***的“师”,后来随着***治地位降低,主要在土司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今天,毕摩仍然是知识的化身,在民间主持祭祀,是教师、医生、绘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担任了多重社会文化角色。他们在民间地位相当高,被尊称为“教授”。毕摩多重角色的历史流变是彝族文明在慢慢历史长河中发展的深刻体现,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二、毕摩是彝族人的“神”
毕摩的神性美是彝族人的神力化身,这些根深蒂固的宗教和信仰观的必然产物。毕摩的人格经彝族人神化和理想化,他们认为毕摩拥有神力,掌握神权,能够通过“招魂”、“还魂”等仪式与鬼神沟通,或赞美、或劝导、或诅咒,保护自己的灵魂,免受鬼神侵扰。这些仪式反映了人类处于“童年”时期的诉求,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在彝族人民看来,仍然十分神秘和灵验。
(一)毕摩的传说
毕摩自古以来就充满神秘色彩,据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记载,居于天界的额比毕摩是似人非人的神,他在屋后竹林砍回三根神竹作成神签,神笠,和神扇,送给阿孜三祖孙作为法具,派遣三祖孙带着经书和法具来到地界,帮助杉树巨人祛除了白、花、黑三秽后举行了祭祀,人类祖先得以诞生。人类渐渐学着三祖孙进行祭祀,诞生了第一代女性毕摩,进入父系社会后被男性毕摩替代。因此,在彝族人看来,毕摩最初是从天而降的神,因为毕摩下界作毕,人类才得以诞生。毕摩天赋的神性美和神力,能够帮助人与鬼神沟通,或赞美、或劝导、或诅咒。以此调节和约束人的行为,避免灾祸降临,客观上这也为人类了解大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开发自然提供了精神支撑和道德约束。
(二)毕摩的神具
毕摩拥有神签、神笠、神扇这三样代表神力的法具。笔者访问的凉山著名毕摩吉克尼古先生认为,毕摩之所以几千年以来始终在彝族社会拥有相当高的地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毕摩掌管着神权,毕摩的法具――神签、神笠、神扇最能象征他们的地位,因为法具是毕摩通达神灵、降妖除魔、祛灾纳福的手段――神签被认为有镇妖降魔之用,神笠是毕摩的保护伞和辟邪物,神扇能超度亡灵,用于盛撒代表金银和粮食的祭品。而代代相传的用古彝文撰写的经文是维护毕摩神权的根本,没有经文就没有毕摩。他们在作毕时念诵这些古老的经文,赞美、劝导、诅咒和影响鬼神,通过调节人与鬼神的关系,以保佑人丁安康,年年丰收。这些大大小小的仪式有几百种,吉克尼古先生向笔者介绍,所有仪式都关乎彝族人的灵魂,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灵魂,通过招魂和还魂的仪式,最终为灵魂找到依托,以求生者健康,亡者安息。
三、毕摩在彝族社会的多重角色
(一)祭司
作为祭祀仪式的主持和组织者,毕摩是彝族人自古以来的祭祀祭司。遵照毕摩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外的传承制度,吉克尼古先生已是吉克家族这一分支的第十六代毕摩,二十六岁以前作为学徒学习毕摩的知识,二十六岁正式成为毕摩,现已六十岁的老人常年奔走于西昌市、昭觉县、德昌县、盐源县、会东县、会理县、喜德县和普格县等地区,为当地的彝族民众主持仪式已成千上万次,经验丰富,德高望重。毕摩有严格的职业操守,无论多远的地方,路途如何艰险,天气如何恶劣,只要接受了邀请,毕摩都会按时前往。重要的仪式,如“开颅道场” ,时间长得要进行一天一夜或三天三夜,中途毕摩不能因为累而放弃作毕。仪式完后,报酬是主人自己定给多少,毕摩不会多索取一分。当被问及作为一位毕摩,能为其他人做些什么时,吉克你古先生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笔者,可以做善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家家户户能够平安。的确,虽然毕摩作毕仪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正是通过这种程序繁复和象征性的仪式行为,彝族人不断在探寻生存价值和灵魂归宿。毕摩几千年以来,一直以其庄重朴实的人格,敬业行善的精神,为彝族人提供这样的精神慰藉和灵魂探索,也是在做善事。这与我们熟悉的和尚、道士等宗教人士有很大的不同,毕摩从诞生开始,就没有把自己隐匿在宗教的樊篱里修身养性,远离人世,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云游四方,为他人做善事,这是毕摩人性美的体现。
(二)医生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彝族社会没有专门的医生,毕摩不仅是宗教祭祀主持,同时也要掌握医术,治病疗疾。自古毕摩就有采药的习惯,许多毕摩家中还珍藏了一些珍贵药材,毕摩的经书里也记载了许多治病药方,如《蒸疗经》《草木浴经》《献药经》等。很多仪式就是治病的过程,毕摩常会给病人服用一些药材,针刺、敷疗、喷酒等治病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吉克尼古先生介绍了一些***方法。例如:针对血压不正的病人的“蒸笼法”,毕摩让病人裸身坐在装满奇花异草的蒸笼中进行蒸疗,这很像中医古代的熏疗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还有针对精神病人的“红圈法”,毕摩在仪式上表演绝技吐火、把烧红铁链挂在病人脖子上驱赶邪魔,当然,有一定的巫术色彩。毕摩对彝族的传统医药贡献巨大,行医者救死扶伤、无私奉献,这是毕摩的又一人性之美。
(三)教师
毕摩是目前彝族社会最主要的精通彝族古文字的群体,彝族文字历史悠久,毕摩正是它的创造者。据彝族经典《帝王世纪》记载,彝族第29代世祖武老撮时代的毕摩宓阿叠创造了彝文,世世代代的毕摩用彝文整理、编撰、传抄经书典籍,这些经书典籍不仅是维护毕摩神权的根本,它们也是珍贵的彝族历史文献。也正是因为毕摩世代传抄、背诵、学习,彝文才得以以这种形式被保存流传了下来。除了去往各地主持仪式,吉克尼古先生闲暇时会整理和学***文,并把经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为他们以后的毕摩生涯做准备。同时,吉克尼古先生还在当地的中学兼职过彝文老师。***府也曾请他和其他毕摩帮助识别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定它们的彝文名称,除此之外,凉山许多地区地名的彝文名也是请毕摩定的。作为彝族语言与文字的神力化身,毕摩是彝族文明的“活历史”,为彝族人寻根,探寻精神归属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是毕摩的又一人性之美。吉克尼古先生告诉笔者,保护毕摩和经文迫在眉睫,没有毕摩就没有彝文,一旦经文失传,彝族人将不再有自己的文字,这就意味着彝族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支柱。这深深体现了一位毕摩对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对民族精神来自灵魂深处的捍卫。
四、结束语
毕摩的多重角色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也是彝族文化的精要所在。除了是祭司、教师和医生,毕摩还是绘画家、舞蹈家、音乐家,可谓是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彝族文明的瑰宝。对毕摩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洪梅.神性与人性:探析西方古代哲学两种维度[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1):115.
[2]阿牛史日,吉郎伍野. 凉山毕摩[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2-97.
[3]孟慧英.彝族毕摩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11.
作者简介:
晏乔(1988~),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贾婷(1990~),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左亮(1990~),男,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涂祖玲(1988~),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