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猪圈的建筑雕塑艺术形式多样,造型千姿百态,反映了汉代文明的一个侧面。中国古代猪的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两件陶塑猪首,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猪塑艺术品。当时畜牧业和制陶业兴起,猪被驯化饲养,而且还被制成陶塑加以表现。此后各时期猪的雕塑造型多有发现,考古资料表明,作为随葬明器的陶猪圈建筑模型的大量出现是在汉代以后。汉代***治稳定,农业发展,使得一般地主官僚过着“谷物满仓,牛羊成群”的安乐生活。反映在其墓葬明器中,陶塑的家畜家禽以及小型建筑模型较为常见,釉陶塑造的猪及猪圈模型是这一时期陶塑艺术的一大类。现撷采河南古代陶猪圈建筑雕塑精品数例加以赏析。
在济源轵(zhǐ)城泗涧沟曾发掘3座西汉晚期砖室墓,出土有郭沫若先生所称的“陶都树”等一批重要文物,其中M8出土的红陶猪圈保存较为完整(***1)。猪圈系泥质红陶,平面为长方形,四面有低矮的围墙。围墙一侧上面设置有平台,下为猪窝,平台上一端建一方形小屋式厕所,上置四阿顶,作瓦垄。厕所内设长方形便池与猪圈相通,朝平台处开一长方形门。猪圈内有3头猪,一大二小。母猪前身部分为泥质灰陶,后半身为红陶,作哺***状;两只猪崽均为泥质灰陶,作吃奶状。圈厕模型结构合理、源于生活,母猪形象逼真,***猪生动可爱,充分体现了汉代工匠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写实雕塑技艺。
这类近方形的陶猪圈在三门峡纺织厂曾发掘出土过两件。标本M9:12(***2),和济源泗涧沟陶猪圈不同的是,它的外表施有一层绿釉。此猪圈一圈一厕,平面呈方形,平底直壁,围墙低矮,后墙之上覆一平台作为圈顶。圈上一角建有厕所,作悬山式房顶,前开长方形门,与斜坡通道相连。厕下便池与猪圈相通,圈内置一猪一槽。猪施绿釉,靠墙站立。圈底、内壁及猪槽均未施釉,露出泥质红陶胎。标本M12:37(***3),为方形猪羊圈,泥质灰陶,不带厕所,没有圈顶,平底直壁。围墙低矮,外壁饰有栅栏似的凸棱,一角开有一长方形门。中间一墙分圈为二,内有红陶一猪二羊。
1978年9月在灵宝张湾也发掘出土一件近方形的陶猪圈,其通体施有黄绿釉(***4)。圈近方形,四周有围墙,圈门开在前左侧围墙正中,门半开。圈内前左侧有正方形两层阁式小屋,悬山式顶,二层有长方孔两个,应系厕所。圈后部有悬山式屋顶遮盖,圈内有一卧一立状绿釉陶猪。成型工艺系手制、模制兼施,施以黄绿釉装饰。三门峡市文物鉴定组据其高超的建筑雕塑艺术、釉陶烧造技术和当时注重农业积肥、饲养家畜的历史,鉴定其为国家馆藏二级文物。
灵宝张湾还同时发掘出土一件长方形绿釉陶猪圈(***5)。圈中间立一隔墙将圈分为长方形左右二圈。右圈正面一小门虚掩,后半面圈上有一硬山式屋顶遮盖,下卧母猪一头;左圈中横一隔墙,将圈分为前后二圈,其中各有一猪站立,后圈内置猪槽,前圈后面似有一厕所。此件陶塑系模制的低温釉陶,通体红胎,绿釉装饰。三门峡市文物鉴定组认为,该器设计严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鉴定为国家馆藏二级文物。
汉代的绿釉陶猪圈还有一些是圆或近圆形的。1978年2月在灵宝即发掘出土一件(***6)。圈为椭圆形,四周有围墙。圈右侧上置一厕所,圆形,四阿式顶,作瓦垄,前面有一斜坡和门,后面墙壁开一横长方形小窗。圈内养有一猪,作站立状。亦为手、模兼制,低温釉陶,通体绿釉。造型优美,工艺先进,经鉴定为国家馆藏二级文物。
1987年1月在三门峡市湖滨区M4发掘出土的一件陶猪圈与前件相似,但又有不同(***7)。圈为圆形,平底,直壁,平折沿,门为方形,内有立猪一头。圈左边有一圆柱形厕所,顶为四阿式,作有瓦垄。该器轮、模兼制,低温烧就,外施绿釉,内壁无釉,红陶胎质,是一件东汉时期的建筑明器,鉴定为国家馆藏二级文物。
1972年在灵宝张湾还发掘了一批古墓,其中有4座汉墓,当是东汉晚期弘农杨姓豪强地主的墓葬,出土了一批包括3件陶猪圈建筑模型在内的精致绿釉陶明器。M2的一件(***8),圈近圆形,四周是长方形围栏,一侧开有方形门。圈边建有方形厕所,上有四角攒尖顶,一壁有门顺斜坡式通道通向圈外。
较之前述圆形釉陶猪圈,也有比较简单、不带厕所的。1980年4月在灵宝大王乡南营村即采集到这样一件出土品(***9)。圈近圆形,平底,围墙低矮,直壁中间有一周凹弦纹,前面一侧内斜,形成斜坡式通道。圈内站立一猪,比例协调,鬃毛清晰。该器造型严谨,简洁明快,手、轮兼制,低温绿釉,同样是汉代建筑明器中的佳作,鉴定为国家馆藏二级文物。
豫南泌阳板桥出土的陶猪圈也近圆形(***10),带有厕所,为泥质灰陶,不施彩釉,与同类器相比,较为简练。平面近似半圆形,一圈一厕,平底直壁,四周围以矮墙,圈右后角筑有平台,上建圆形厕所。厕底有长方形便池与圈相通,上面无顶,前端开长方形门,与斜坡式通道相连。圈内有一陶猪站立,脊隆背平,四肢矮粗,肥壮敦实,整体粗具大形,雕塑感强。
2001年9月在巩义市新华小区M2发掘出土的东汉陶猪圈为青灰色(***11),圈为圆形,卷折沿,尖圆唇,直壁,平底,口上部一侧半边设有顶棚,上有长方形便池与圈相通,另一侧半面露天,下置长方形猪槽,其旁站立一灰陶母猪。陶猪由捏塑加阴刻制成,头小身大,四肢粗壮,吻部较短,鼻部上翘,额头阴刻有较深的皱折,弓背,首微昂,作饥饿状,造型夸张,形神兼备。这件器物,猪与圈、便池与圈的比例极不协调,便池之上也没有厕所围墙及房顶,造型颇为概括。
新密后士郭村曾发掘过3座汉墓,出土的陶猪圈造型较为复杂,均为灰陶,质地细腻。标本M1:1(***12),二圈二厕,形体较大。圈平面呈长方形,前部稍矮,后部略高。围墙较高,上覆瓦垄,均未起脊,前后围墙左侧顶部没有瓦垄。前壁和左壁起有平台,之上对角各设一厕,顶均为悬山式,作有瓦垄,中间起脊,山墙上各开一门,厕内三角形便池与圈相通。左边一厕前面设有悬山顶门楼过道,门前有台阶通往圈外。圈内正中横立一墙,分圈为二,其内各设一槽二猪,两槽之间墙上有三圆孔互通。二猪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104(***13),一圈二厕,形体较小,形制与前件略有不同。平面仍为长方形,后面和左面有较高的围墙,墙角上覆两面坡起脊瓦垄,前面和右面仅有平台,对角也各有一厕,均悬山顶,覆有瓦垄,脊部较平,山墙上各有一门,与右前方的三级台阶相通。圈内有一灰陶立猪,标本M2:106(***14),二圈一厕,平面近方形,围墙低矮,后面起有平台,角上横列一长方体小屋式厕所,四阿顶,覆筒瓦,檐及脊端均饰圆瓦当,山墙开一长方形门,与拐弯向下的15级台阶连通圈外,厕内长方形便池与圈相通,圈内设有一段墙形柱体支撑厕所。圈内有一立姿陶猪,系模制,造型夸张。
后士郭M1出土的两个陶猪圈建筑模型各附二厕,设计合理,显然源于生活,说明当时居家已有男女分厕现象。尤其是M1:91 左边一厕,前面设有门楼过道,更加隐秘,似专为女眷使用设计。
附有二厕的陶圈模型在洛阳和南阳都有发现,但形制不尽相同。洛阳市唐寺门曾经出土两件有确切纪年的东汉晚期陶猪圈,其中M2一件与后士郭M1:91惊人的相似,此类陶圈厕建筑模型设计迄今所知仅此两件。唐寺门M1另一件则与后士郭M1:04基本相同,洛阳龙门博物馆征集收藏的一件也与其大同小异。该圈厕(***15)为一圈二厕,灰陶,质地细腻。平面呈长方形,平底,前、后、左三面围墙高深,下部模印有阴刻错缝砖纹,上有两面坡板瓦带脊墙帽,右前两面起有平台,其上对角设有二厕,内有便池与圈相通,山墙上各开一门,与平台及四级台阶连通圈外。一厕覆四阿顶,作有瓦垄,另一厕无顶,墙上有两面坡板瓦带脊墙帽,平台及台阶上模印有阴刻柿蒂纹和***钉纹等方形、圆形连续***案。女主人坐于平台,拣粮晒暖,悠然自得,猪狗鸡鸭成群,鸽子飞卧厕顶,老鼠圈内乱窜,一派富裕祥和的农家庄园***景。
1992年10月在泌阳县城还发掘出土一件东汉中期附有二厕的陶猪圈建筑模型(***16)。泥质红陶,施有黄釉。一圈二厕,整体平面近方形。圈则为长方形,围墙低矮,前面出宽平墙檐,前墙开有两个长方形圈门。圈上左右两侧后部对称各建一造型相同的长方形小屋式厕所,上覆四阿顶,作有瓦垄,正脊微翘。厕底有孔与圈相通,圈平底且也有两个半圆孔。厕所正面各开一长方形门,与前面平台及斜坡通道相连,下为拱形猪窝。圈内有猪一头,呈站立状。此类陶圈厕多见于南阳东汉墓中,诸如南阳市建东小区46号墓和南阳市环卫处1号墓等均有发现,而洛阳及其他地区则不多见。古代的泌阳与南阳曾属同一行***区划,因此,其建筑、文化、习俗等均有许多相同之处,陶圈厕便是其中典型一例。
附有楼阁式厕所的陶猪圈建筑模型,1984年3月在禹州梁北乡东十里村东汉晚期墓中发掘出土一件,编号M1:7(***17)。泥质灰陶,模制成型,白粉打底,施以彩绘,惜已大部分脱落,唯有阁楼正面仍留部分朱红。圈平面呈正方形,围墙低矮,三面墙上覆有两面坡起脊瓦垄,一面起有斜坡高台通道,前面一角开长方形门,四阿式顶,作有瓦垄,中间起脊。后面一角建有两层阁楼,为重檐四阿顶,作瓦垄。上层望楼,下层厕所,前面开门,皆有挡墙。上层左右两侧、前面挡墙及左侧通道墙外壁上均隔有若干方格,格内饰有鸟形浮雕,阁楼其他墙壁也饰有浮雕式井字纹及斜方格纹。圈内置一立姿陶猪,模制,立体感极强。
迄今所见河南出土的陶猪圈建筑模型主要是作为墓中的随葬明器,开始出现于西汉中晚期,东汉中期普遍增多,到了东汉晚期更为流行,三国以后逐渐减少,西晋虽还有,已不如汉代的丰富多彩,之后就销声匿迹了。陶猪圈是代表地主庄园财富的一种建筑模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经济、建筑、艺术的发展状况,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礼俗,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责编 耕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河南汉代陶猪圈模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