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兵团文化是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兵团文化孕育了兵团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中国屯垦戍边实践中的深化和体现。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传承兵团文化、弘扬兵团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兵团文化 兵团精神 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家“硬实力”大幅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强决心的集中宣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特点简介
1969~1970年,全国共有十二个生产建设兵团和三个农建师,上百万城市知识青年成为兵团的主力***,在中国大片荒芜、贫瘠的土地上描绘了可歌可泣的屯垦戍边、寓兵于农、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奋斗长卷,形成了特殊的兵团文化。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批示:正式批准组建中国人民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列入序列。1969年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呼和浩特召开了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三周年暨庆祝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会。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特殊,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北部与蒙古为邻,东北部与苏联交界。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六年的发展中为祖国戍边固边,为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它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既是开发建设边疆的生产队,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工作队,还是保卫边疆的战斗队。
内蒙古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划定了兵团文化的“文化空间”,其所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确定了兵团文化的气质。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平均海拔1000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 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区别于当时其他生产建设兵团经营模式,采用的是工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同时又突出工业的特殊生产经营模式。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师部驻巴彦淖尔盟磴口县,二师师部驻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三师师部驻巴彦淖尔盟临河县,四师师部驻伊克昭盟海渤湾市,五师师部驻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六师师部驻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兵团人劳武结合,有着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垦文化更多的体现为兵团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热爱祖国,保国守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文化精神品质。
二、兵团精神的科学内涵及时代意义
兵团人用鲜血、汗水、智慧和生命浇铸的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核心,也是兵团人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生产生活方式。关于兵团精神的科学内涵,学界在广义上大致有四种不同角度的概括和阐述:一是认为兵团精神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执行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二是认为兵团精神是兵团人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三是认为兵团精神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创造的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四是认为兵团精神对于兵团内部来说,是兵团成员普遍认同并遵循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素质、理想信念、性格特征的总和;对于兵团外部来说,兵团精神是兵团集体人格的体现。从狭义上学者普遍将兵团精神的内涵界定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中国屯垦戍边实践中的深化和体现。“热爱祖国”是兵团人的精神支柱,是兵团文化的核心。“无私奉献”是兵团人的崇高品质,兵团文化的价值取向。“艰苦创业”是兵团人的优良传统,兵团文化的实践特质。“开拓进取”是兵团人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是兵团文化的时代精神。
兵团人扎根边疆, 奉献青春、奉献终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对***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兵团人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以及他们人定胜天的浪漫情怀和英雄气概无不具备强大感召力和鼓舞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团结和睦的纽带。在当代,兵团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内在一致性。
兵团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生产建设兵团的生动实践。兵团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各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世界的塑造,更关系到国家、地区的前途和命运。
三、兵团文化的显著特征
“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兵团文化是兵团人在内蒙古大草原开垦荒原、屯垦戍边的环境中,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不同文化因子交流整合而成的移民文化和地域文化。
兵团有自成体系的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设施,俨然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曾经有人用“四不像”来形容兵团这种特殊的体制:“是***府,要纳税;是企业,办社会;是部队,没***费;是农民,入工会。”兵团文化就是产生、形成和发展在兵团这一特定建制上。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兵团文化是独一无二的。
兵团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 不同文化因子融合而形成的全新文化,具有鲜明的兵团风格和兵团气派。第一,兵团文化具有鲜明的***垦文化特征。屯垦戍边是定国安邦的千古良策,兵团人继承历史传统,在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实践中,以屯垦戍边为主要内容, 用多种文艺形式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垦文化。第二,兵团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特征。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接收安置了大批来自不同省份的知识青年。来自北京、河北、天津 、浙江、上海、山东和呼和浩特、包头的知青为兵团文化带来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和多姿多彩的风情。第三,兵团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特征。兵团发扬中国人民文化传统, 特别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各连队都有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节目。还有放映队巡回放电影。第四,兵团文化具有显著的***治性特征。兵团文化源于***队文化,是***队***治使命的反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之初,对战士的思想教育抓得非常紧,兵团战士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也得益于此。兵团沿用了部队开展***治思想工作的方法。1970年9月1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创办了《兵团战友》报,作为兵团***的机关报,一直发行到每个班,通过报纸宣传兵团***的指示,交流工作经验,表扬先进典型,是兵团开展***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工具。第五,兵团文化具有崇高与悲壮的审美特征。兵团人远离故土,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因此兵团文化所具备的崇高和悲壮的审美特征震撼人心、魅力无穷,也使得兵团文化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兵团精神产生于兵团文化,伴随兵团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是兵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兵团文化是孕育兵团精神的土壤与依托,为兵团精神的铸造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当前,社会思想和文化意识日趋多样、多元、多变,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的脉动。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传承兵团文化、弘扬兵团精神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兵团精神是凝聚人、吸引人、感召人、鼓舞人的精神动力。应当说,兵团精神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更属于未来。
参考文献:
[1]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定宜庄,刘小萌.中国知青事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何岚,史卫民.知青备忘录: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潘鸣啸(法).失落的一代:中国上山下乡运动(1968 ~198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7]何岚,史卫民.漠南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写真.法律出版社,1994
[8]赵秋波.我的内蒙兵团.河北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传承兵团文化 弘扬兵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