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州琴书是全国三大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之一,它由三弦、丝弦、唱扬琴到徐州琴书逐步衍变而来,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反映时代变化,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化价值和传承价值。
关键字:徐州琴书;历史;艺术价值
徐州琴书是一种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流传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形成于明末清初,仅凭徐州琴书“柴门”一户族谱来看,已经传到第二十辈,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一、徐州琴书的历史
徐州琴书是由三弦――丝弦――唱扬琴――徐州琴书一步步衍变来的。
1.三弦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徐州知府佟国弼主持兴办了“育婴堂”。到这里的孤儿除学习一定的历史知识外,主要学习演唱,学成后便沿街卖唱,或为商贾等唱堂会,因多为盲人,观众称表演者为“先生”“瞎先生”,称其表演为叫“瞎腔”,也因当时演唱时表演者自弹三弦,观众亦称之为“三弦”。艺人们手持三弦、手板,三五个或更多为一个整体,以唱为主,演为辅,演唱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所唱曲目多为单曲,一方面来源于徐州当地的民歌小曲,另一方面来源于当时面世的小曲刊本如《丝弦小曲》《百戏竹枝词》《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等。
2.丝弦
由于育婴堂艺人们的流动性较大,人员较多,生活变得困难。晚清时期一些较大的班子经过协商自行解体,由原来的三五人搭班自由结合成双人档、单人档演唱。单人档一人坐唱,双人档一人操琴,另一人打板。这样的组合形式便于演出,争取了更多的观众,在当时为主要的表演形式。由于此时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三弦改为了坠胡,坠胡所用的弦由真丝捻制而成,故观众把这种演唱称为“丝弦”。有时伴奏乐器中会出现扬琴,观众把这种加扬琴伴奏的丝弦称为“唱扬琴”或“打扬琴”。此时“丝弦”已由“三弦”阶段的单曲演出变成若干曲调联曲演出。如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的《荐诸葛》《火烧赤壁》等十多个段子,艺人们将这些同一题材的段子串在一起叫做“以人串书”,这使大量的中篇书目不断产生,其中有些中篇书目后来成为徐州琴书最重要的保留书目,如《王天宝下苏州》《双锁柜》等。这一时期徐州琴书基本形成。
3.唱扬琴
抗日战争时期,徐州百姓流离失所,为了谋生,涌现出大量流浪艺人,他们远离家乡流动演出,大量的新剧目涌现,如《杨家将》《抗日先锋》《***下场》等,题材大都宣扬保家卫国赞颂抗战英雄。由于此时的演唱曲牌已十分丰富,加上此时长篇剧目出现,对创作的新书目装腔和伴奏都有所困难,于是艺人们在演出中,经过长期的筛选、改造,终于把原来演唱的曲牌[风阳歌][垛子板]相结合,作为演唱的主要曲调,解决了长篇剧目的难学难唱问题。标志其完成了从联曲体到板腔体的转变,形成了现在徐州琴书的板式。这一时期扬琴已广泛用于徐州琴书的伴奏中,听众称这种形式为“唱扬琴”,使徐州琴书进入了成熟期。
4.徐州琴书
1948年徐州***,在***府大力支持下,一个新曲目创作和演出的高潮很快形成,新增《王二还家》《悦来饭店》《马前泼水》等一大批约三百多个优秀节目。20世纪50年代初,琴书艺人崔金兰赴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经各方商讨定名为“徐州琴书”。而后,这种称谓被艺术界和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被记载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戏剧曲艺大词典之中。为了进一步发展琴书艺术,1959年徐州专区文化艺术学校(现为徐州文化艺术学校)首次开办“徐州琴书”班,招收学员近20名。
二、徐州琴书的艺术价值
徐州琴书是徐州人民三百多年来辛勤创造的结晶,它唱腔优美,曲调丰富,据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徐州琴书的审美价值
徐州琴书生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紧紧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生活,内容非常广泛,生活伦理、脂粉、灵怪、朴刀、棍棒、铁骑、公案。等,其中以生活伦理、社会功德、惩恶扬善见长,艺人称其为“针线筐里的买卖”。康熙三十五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中这样记载:“窄样春衫称细腰,蔚兰手帕鬓云飘。霸王鞭起金钱落,恼乱徐州叠断桥”,题下小注两行“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名为叠段桥,甚动听。”这段记载就是对当时徐州唱曲艺人在北京演出时深受人民的写照,表现当时民众们徐州琴书表演的喜爱。同时徐州琴书的唱腔优美,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变化丰富的唱腔和板式让听众身临其境,能使表演和听众的审美达到完美统一,身心都得到了美的满足。正因为徐州琴书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用声音的感性力量打动人心,满足人们听觉上的审美需要,使得它能够历经三百年多后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辉。
2.徐州琴书的教化价值
中国自古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徐州琴书艺人们用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形式,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口头传唱,在娱乐的同时它也承载着对人们的伦理道德、生活规范和文化习俗的教育功能,在许多边远的小乡镇,很多百姓都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徐州琴书传播着仁义道德、生产生活知识,对民族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社会道德规范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如《王天宝下苏州》中的唱段:“说松林、好松林,黑压压,雾沉沉。四圈摘的是垂杨柳,乌鸦磊窝树上蹲。老乌鸦退翎飞不动,小乌鸦四圈打食孝母亲。又一扭头留神看,小牧童赶来羊一群。小羊吃老羊***,双膝扎跪地下沉,像它鞭毛都有孝母意,王天宝不如走兽和飞禽……”。
随着时代的进步,徐州琴书继承了优良的曲艺传统歌颂仁义忠孝外,它的教育功能在新时代又有了新的体现,歌唱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等,同时还传授农业知识生产、生育卫生等科学文化知识,为新中国的文化思想道德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被评为全国曲艺优秀节目的《悦来饭店》就是讲述大学生丁兰芳毕业后成功创业的故事。
3.徐州琴书的传载价值
徐州琴书本身就是一部书,它传载了中国的千年文化再现了各时代的社会内容。它的声腔与语言紧密结合,叙唱亍有关传说神话、历史、人物风俗和生产劳动知识,使得这些内容一直保存到现在。它是历史的补遗录,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歌颂赋。如《西厢记》《水漫金山》《八美***》等是神话传说或故事小说。像《三国演义》《说唐》《水浒传》这些都是展现历史风云的唱本。《杨家将》《钢***》《抗战到底》等作品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人文精神的歌颂。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和风俗,并以口头音乐的形式流传至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山东琴书被列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徐州琴书于2008年1月成功申报了部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徐州琴书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徐州琴书作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民间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保护。
注 释
“柴”为传授技艺师傅者姓氏,“柴门”指柴师傅门下所有弟子组成的“柴氏门户”,
老艺人们划分琴书题材的方法,脂粉指儿女之事,灵怪指神话传说,朴刀、棍棒、铁骑都指武戏。
参考文献
[1]单兴强徐州曲艺考徐训文化局出版,2006
[2]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3]倪钟之著曲艺民俗与民俗曲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
[4]吴文科著中国曲艺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庞兴华女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学历: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徐州琴书的历史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