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著名的格言激励了无数人,并促其为其梦想不懈努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令人怀疑:难道时至今日,知识已经无法改变命运了吗?
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作为传统的劝学名篇,曾在历史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那句 “书中自有黄金屋”被传颂至今。正所谓“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人对“知识”在“改变命运”进程中的重要程度的认知,在此可见一斑。
但是,现下的一些现象却好像要这个经由历史证明过的命题。根据相关调查,高考状元的成才率是不太高的,或者说离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难道在常人的普遍认知中知识积累丰富的状元也会面临无法改变命运的事实?这个年代,是“状元”出了问题还是“知识”出了问题?我个人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部分状元并没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和动力,最终没有让知识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有用,才能够改变命运?网络上流传着大学生戏谑自己的一段话:“很多年前,我还会做三角函数,背化学元素表;再往前,我还知道强酸制弱酸,看懂个电路***,知道小孔成像,能背很多文言文,英语语法也挺熟。现在,是的,我也是个文盲!”不运用的知识是会被忘却的,而且这种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速。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在高中阶段所接受的知识很多是“无用”的,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不能直接学以致用的,但这些“无用”的知识其实是智慧经验的总结、实践应用的基础,能开阔视野、增长阅历,而且还能温暖人的心田、陶冶人的情怀、塑造人的性情。我们不应该对高中阶段所应承载的教育内容有太过功利的奢望,它能带给我们的,是能改变命运的知识的原始积累。而至于我们所探讨“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过程,需要在今后的大学生涯、职业生涯中不断践行。因为改变命运的知识,不单纯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受用终身的不二法宝!许多名人回顾学生时代,仍对高中的学习记忆犹新,是因为那时期对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通达奠定了以后成功的基础,得到了将知识转化成能够改变命运的力量。说到底,“知识改变命运”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里逐步显现的过程,不需要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现实的压力,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放宽心态,认真、努力地完成我们这个阶段所应完成的知识积累,其实这也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过程,只是它仅仅是初始阶段罢了。
人生犹如一条漫长的路,但关键的只有几步,所以把握住命运转折点尤其重要。没有稳妥扎实的准备,就不可能实现对人生机遇的有力把握;没有之前积累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在关键的时刻发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祈愿时下的众多学子,能够在学生时代排除干扰、认真学习,把握好时机,为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张会超,男,1978年出生于河南省郾城县,曾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档案学系副教授,兼任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档案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