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河南坠子作为一种曲艺表演艺术形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流派纷呈、各有创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文章对河南坠子唱腔做了简单梳理。
【关键词】河南坠子 唱腔 南口 北口
一、曲文词格与韵辙
每个曲种的曲文词格与其声腔体系是密不可分的。河南坠子的音乐结构是板腔体,其唱腔音乐为一个上句、一个下句的齐言对偶句,习惯上称作上、下句。这种结构形式既是唱词的文体格式,也是唱调的乐段程式。
河南坠子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其唱词多以“七字句”“十字句”的规整句式为主,也有由此变格而出现的“混合句”“五字句”。无论何种句式,在一段唱词的句数中必须是成偶数,即二、四、六、八……演唱时可加衬字,以达到流畅顺口的效果。
例如:1.七字句
二爷 接过 一杯酒 就知 药酒 害英豪
二 二 三 二 二 三
将酒 泼在 刀刃上 火焰 冒够 二指高
二 二 三 二 二 三
这是比较规整的词组字数,二、二、三词格的七字句。七字句的句调,必须是上四下三才能唱得顺口。
2.十字句
这本是 黛玉悲秋 红楼梦 像这样 痴心女子 多伤情
三 四 三 三 四 三
十字句习惯上三、中四、下三,有时候十字句是用上三、中三、下四来组成的。
3.五字句
秦重 端银灯 打量 女娇娃
二 三 二 三
青丝 如墨染 鬓角 斜插花
二 三 二 三
4.混合句
大观园一阵起秋风 (八字句)
林黛玉与众不同 (九字句)
黛玉说残秋人爱观残秋景 (十一字句)
丫环说怕是姑娘对景耍伤情 (十三字句)
这种混合句,打破了规整的七字句和十字句式,比较自由。
5.加“衬”字句
(要)山长青松松罩山,
山上有洞是洞里(那个)修仙。
昔日(里)有位(这么)读书客(呀),
他的名字叫魏景元。
(在)家中奉了(他们)父母娘的命,
(这个)一奔华山念圣贤。
这是一段加衬字的变格七字句唱调,曲谱没有变化,句子就显得活泼的多了,演唱流畅顺口。在河南坠子不少的传统曲目中,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础的变格成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并加以衬字来演唱,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这种结构为上下句的齐言诗体,在文辞上讲究声韵。声指四声,韵指韵辙,这种讲究与演唱的需要相关。
从文辞上讲,坠子曲文是上、下齐言句的诗体,归韵属中州韵,习惯上叫十三辙,即发花辙、索波辙、乜斜辙、一七辙、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由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中东辙。
坠子唱词多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上、下两句的文辞格式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每句又依辞意和语节分句逗,并成为遵守的规格。上句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但作为一个唱段的首句,一般都应合辙押韵,起一种规定此唱段使用什么韵辙的作用。
二、唱腔
河南坠子的唱腔,过去曾有“九腔十八调”之说,那无非是想说明其唱腔丰富。不仅坠子,很多曲种都说自己有“九腔十八调”。我们只能根据所掌握的材料,以及艺人们通常的习惯,把唱腔分为起腔、平腔、落腔、寒韵、武板、垛板、五字嵌、十字韵、快扎板和曲牌等,而其中的起腔、平腔、落腔与快扎板是常用的唱腔,武板、垛板、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和曲牌则不太常用,一般只根据唱词的需要,将其插在平腔与落腔之间使用。在一个曲目中,其具体的组联方式大致是:由起腔以中速或慢速度起唱,下接平腔(可以多次反复,并可以分为许多小段落),速度逐步加快,中间有时可以插入五字嵌、十字韵、垛板或寒韵等,最后进入快扎板结束全曲。
坠子的唱腔,过去曾历史的形成了“南口”和“北口”两大流派,并有东路、西路、中路之说,但音乐上讲,仍以“南口”“北口”区别较大。
(一)起腔
起腔是用在唱段的开始部分的一种唱腔,也有人称之为起板或大开口。由于其第一、二句唱词常用同韵字演唱,所以又叫“定辙腔”。其主要特征是:唱腔的旋律性较强,句尾常有拖腔,其后多附有模拟该句唱腔旋律的过门。
常用的起腔有三种,一种是书帽式的起腔。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坠子多在茶馆、书棚演唱,为了招徕听众,常在正段开始前演唱几句书帽,一方面试弦儿,一方面等听众,所以又叫引子。其唱词是一些现成的套子,在简单的唱词之外,往往加上许多衬字。这种书帽式的起腔,可长可短,短则一句,长则数十句不一。
随着坠子走向舞台演出,这种书帽式的起腔,已逐渐被能够概括整个唱段内容,或能引出人物、故事的起腔替代,这种起腔多为四、六、八句唱词组成。起腔的重要特点是调式。
“北口”的起腔比较强调唱腔的音乐性,可以明显看出其脱胎于“南口”的起腔与落腔,同时也不难看出其与山东大鼓的具体联系。
(二)平腔
平腔是坠子的基本唱腔,其产生早、用得多。其主要特征是:上下句,宫调式。上下句之间可有过门,也可不要过门。基本结构为一对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并以此构成大段唱腔。每句唱腔的旋律,通常多为四小节。上句句尾落音较自由(其中落“3”音较多些),下句一般落“1”音(有少部分,如北坠子中,有落“5”音者)。上、下句一般不拖腔。
在平腔中,尤其是在演唱长篇大书的时候,常常在唱腔中插入一些话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伴奏音乐不停,在保持正常节拍进行的同时插入,话白结束后,以下的唱腔随时接续上去;另一种是唱腔和伴奏全停下来,插白结束后,或直接唱,或另奏过门后往下将唱腔顺延下去。
(三)落腔
落腔是用以构成段落的方法,即俗话所说的“换个疙瘩”。其和平腔一样。由上下句组成,不同的是,落腔是调式,下句落“5”,上句可以落任何一个音。最常见的是上句落“5”。在传统坠子里,上句落“7”的情况最少见。下例中最后两句是落腔。如张秀兰的《草船借箭》。
(四)寒韵
寒韵与(平腔)同为一眼板,唱腔旋律舒展,悠长而自由的行腔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较多,不论是句子的起落,还是旋律中的起伏与转折,大都现在眼位上,唱腔的下句多由高而低下行,并落于低音“5”。“寒韵”有大、小之分。“大寒韵”行腔跟腔过门较长,“小寒韵”唱腔及跟腔过门较短,旋律亦较简约。
(五)快扎板
快扎板是用在整个唱段结束时的一种唱腔,因此又叫(收尾腔)。演唱坠子时,速度总是由慢到快,唱到将近结束的地方,速度变得更快,曲调简化到近似朗诵,这就是快扎板。快扎板的长短没有一定要求。其特点是速度较快,突然一个甩腔、落在“2”或“5”音上,把板扎死,当然也可以“快唱快刹”和“快唱慢刹”。
(六)其他唱腔
1.武板
唱腔旋律节拍较自由。在有板无眼(1/4拍)的伴奏背景下,大部分唱腔属于“快打慢唱”。多用于表现紧张、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2.五字嵌
唱词为五字句,一板一眼(2/4拍)。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多落“1”音,一般多与[平腔]相穿插。
3.十字韵
唱词为十字句,一眼板,上句多落“2”音,下句落“1”音,[十字韵]一般也是同[平腔]穿插使用。
4.垛板
一板一眼。多与[平腔]相穿插。在具体形式上,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有[牌子]的习称,最早见于范丽凤所唱的《小黑驴》唱段,上句多落“6”音,下句落“2”音。第二种多见于北路乔派唱腔,上句多落“3”音,下句则落“6”音。
河南坠子的唱腔中,除以上常用的板式外,有时还采用一些杂曲、小调,如《小放牛》《探清水河》等。有些长篇大书中,还常从某些戏曲中借鉴一些腔调,如在唱段前奏之前,在念完“定场诗”之后的“叫板”,或唱段中某些“半说半唱”部分。均从豫剧或越调等剧种唱腔中的“滚白”借鉴而来。曲牌则多是一些***的民歌。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于会泳.曲艺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说唱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4]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曲艺音乐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
[5]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