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往往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老师只看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其实是本末倒置。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以载道”,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灵活穿插情感教育,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利用课堂教学不失时机,进行情感渗透
(一)品词析句,感染渗透
语文学科的情感渗透以文学作品为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采取富有变化的阅读方式,一方面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笔者在教《劝学》一文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渗透。文中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感悟到:“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明确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把情感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教育目的也就水到渠成。这种情感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本身。
(二)创设情景,自然渗透
新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中获得美感享受。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再辅以优美***片帮助学生进入诗境,缘景明情,在感受作者描绘出的一幅幅荷塘月下的美丽***景的基础上,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妙处。以情动人,由景及己,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吟诵名句,感悟渗透
新教材中,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应重点分析和讲解,并要求熟记,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更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悟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的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斗争的精神。
二、利用作文教学训练,进行情感渗透
俗话说:“作文如做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此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情感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
方法一: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泪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取材并非深远,骨肉亲情,感人肺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叔侄深情,跃然纸上……这些足以提示我们的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抱着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从身边的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
方法二: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品味、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运用于作文之中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句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史铁生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
方法三:通过一些具体的材料,以话题或者命题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做到有感而发,写出美文佳作。
总之,语文学科是集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没有情感,语文就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情感,语文也就是只剩下河床的枯河。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定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叶菊萍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 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