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朝鲜族民谣是在早期移民时期时就从本土所带过来的传统音乐形式,劳动谣属于朝鲜族民谣之一。朝鲜族劳动谣具有丰富的朝鲜族艺术文化价值,是朝鲜族民谣文化不可缺失的体裁,本文针对朝鲜族劳动谣的特点展开论述,劳动谣是指在进行各种生产劳动过程中演唱的民谣。劳动谣这种民谣可分为集体劳动谣与个体劳动谣两种形式,笔者通过本文介绍劳动谣的特点及分类等,延续和传颂劳动谣,为今后朝鲜族劳动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朝鲜族;劳动谣;集体;个体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民情风俗和音乐文化。其中,朝鲜族的民谣在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有着自己的生活气息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文化,有着相对的音乐艺术成就。我们应该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音乐文化传承,了解国家的民族音乐,并弘扬、传承、发展朝鲜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朝鲜族劳动谣是朝鲜族民谣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扮演着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角色。
一、朝鲜族民谣形成的文化背景
朝鲜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的朝鲜族大都居住在位于中国大陆东北部的有浓郁朝鲜族风情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它们的民间音乐节奏明快、内容丰富、相对复杂,有一定规律,抒情优美而旋律流畅。朝鲜族在移民时期最早带入的音乐是口头民谣,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前创作的新民谣和带有行业性质的祠堂派体系音乐等其他音乐的传入与几次民族大迁徙同步,移居的人数越多,传入的音乐也就随之越多。
二、朝鲜族民谣的类型
在移民时期中国朝鲜族从本土带过来传统音乐:民谣、农乐、杂歌等民间音乐。民谣,自古以来有着“风”“雅”“颂”之中“风”的美誉,即民间歌谣,又谓民俗歌谣。其中,民俗是程式化的世态,民谣是艺术化的心声。中国朝鲜族民歌大体可分为口头民谣和新民谣两种。口头民谣:它是既没有专门的词作家,也无指定的曲作家,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长河里,自我传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间歌曲。新民谣:是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由行业词作家与曲作家携手创作,并经过行业歌手们演唱之后,流行于广大人民大众中的富有民谣风格的新歌曲。从19世纪末开始,朝鲜民族移民在中国剧增现象是变形的近代性或现代性产物。同时,朝鲜族民歌的变形,也应该从这样的潮流中去理解。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民歌的音色和色彩也不得不发生变化。众所周知,移居到中国的朝鲜移民带来了传统民歌,并把在中国的生活体验作为新的音乐要素融入传统民歌,使之发生变化,就这样形成了朝鲜族民歌与传统民歌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当然,朝鲜移民移居中国时带来的传统民歌,不可能直接形成朝鲜族歌曲。也就是说,朝鲜族歌曲的形成,经历了朝鲜人固有的音乐志趣、音乐感受、音乐能力等与朝鲜人实际生存状况融合的所谓“本地化/现实化”的过程[1]。
三、朝鲜族劳动谣的概述
朝鲜族劳动谣在朝鲜族民谣当中是很早就产生的一种体裁形式,经过时代的传承与劳动人民传唱至今,从初生的状态一直到发展成一个民谣艺术的文体。历史、地理、人文、生态、***治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的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下的思想感情,在长短、调式等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种因素的辅佐下,发展并促进了劳动谣多种形态的创作和传播。劳动谣的歌词形象生动,语言简单易懂,根据劳动者的体力劳动而随之变化的歌词与旋律,即兴性比较强,经常出现助兴语,如“哎嗨、哎嗨呦、嗷豪”等。这些语句的旋律经常运用重复、模仿等手法,形成了先唱和后唱的形式或者上问下答等演唱方式。
四、朝鲜族劳动谣的分类
(一)集体谣
集体谣选择了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演唱形式。领唱的人一般会根据演唱环境和个人即时情绪的变化即兴创作出合适的歌词来演唱表演。合唱部分由简易的、节奏感强的、不断重复的歌词配合着进行演唱。
(二)个体谣
个体谣的文体结构比集体谣的文体结构范围更广泛一些,曲式存在多种变化。例如,有单三部结构、乐段结构、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复三部曲式……个体谣体现出的情感是抒情且丰富的,柔美与强烈并存的微妙变化在旋律中得以展示,这与朝鲜族人民外柔内刚、热情的民族性格特点息息相关。个体谣中的旋律性要比节奏性更强一些,音程的走向、方式多变并且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效果。
五、朝鲜族劳动谣的特点
(一)机能性
众所周知,音乐的灵感来自生活中情感的积累,人民在劳作中组成了独特特点的劳动歌曲。劳动谣既能缓解人民劳动的疲劳也能提高人民劳动的效率。劳动谣被人们口口相传而传承至今。伴随着辛苦的劳作,人们创造出的劳动谣总是能带给劳动人民无限的活力与激情。
(二)节奏性
节奏是人在投身于社会生产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相结合的有规律的突然变化,并且把各种变化因素组织起来,形成了前后贯通的整体,这是以抒情性作品为主的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方式。节奏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产生艺术产生美的核心,由于劳动谣是在人们辛苦劳作中产生的,而其产生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且消除劳动中产生的疲劳感。
(三)即兴性
即兴性作品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创作者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就创作时的感受进行创作、表演或演讲。详细解释其含义,即兴是指创作者在受到某外在或内在刺激下,快速地创作出某种作品。
(四)历史性
朝鲜族劳动谣在朝鲜族民谣当中是很早就产生的一种体裁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岁月伴随劳动人民至今,从初生的萌芽状态直到发展成一个民谣艺术的文体。这些劳动谣大体上是口头创作出来的,之后由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劳动谣是朝鲜族劳动人民艺术情感的升华,与悠久漫长的民族历史一起经历磨砺而日益完善,朝鲜族的劳动谣有着自己独特且固有的特征。朝鲜族劳动谣的这些特征,可以从劳动谣中的民族情感和简洁构造、丰富的样式和独特的音调中看到。朝鲜族劳动谣以五声音阶为大体系,夹杂了其他的一些调式,羽调式最多,其余就是徴调式、宫调式、角调式和商调式几种,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劳动谣,以农业劳动和渔业劳动的歌曲为主。这与以前朝鲜民族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手段和朝鲜半岛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特征有关。朝鲜族劳动民谣还包括矿业劳动、建筑及土木劳动、林业劳动、家庭劳动民谣。代表曲目:《插秧谣》《春耕谣》《锄头谣》《农夫歌》《舂米打令》《织布打令》《出苗谣》《镰刀谣》《海之歌》《鼓风打令》。
朝鲜族传统劳动谣的核心,也就是它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长短、调式、曲式结构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朝鲜族传统劳动谣的风格特色,是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笔者通过对朝鲜族传统劳动谣中主要艺术特征的简要阐述,试***使读者大致了解朝鲜族传统劳动谣的基本形态特征,为后文整体的发展做铺垫,如期达到对朝鲜族传统劳动谣可供性阐释与分析[2]。
1.节拍、节奏
朝鲜族的节拍主要是以三拍子系统为主(由单拍子、复拍子以及混合拍子为主),其中以6/8、9/8、12/8、3/4、5/8等拍子为主要节拍,也有部分二拍子系统的运用。根据长期的历史发展,语言韵律等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朝鲜族节奏体系——长短。朝鲜族“长短”是朝鲜族传统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构成民族音乐的重要展现手段之一,是朝鲜族劳动谣的音乐特征之一。它不仅仅是诸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也是规定音乐情绪的因素,是音乐结构的框架,是表达一定情趣和风格的民族音乐所特别存在的表现手段。如果一段相同的旋律加上朝鲜族的长短,或者不加长短,两者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通常运用民族打击乐器——“仗鼓”来进行演绎。朝鲜族长短在不同的传统音乐体裁中运用,其效果也是不同的,在朝鲜族传统民谣中常见的几种长短主要有:古格里长短、阳山道长短、中莫里长短、安旦长短、扎紧莫里长短等。在每一个长短中,所表现的强弱、快慢均是不同的,它主要以基本长短节奏型为基础,变化节奏型相结合而成。每一首民谣根据歌曲的节拍和情感选择相应的长短类型进行伴奏。
2.调式
朝鲜族传统音乐和朝鲜族劳动谣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朝鲜族劳动谣的五声调式同我国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称呼有所不同。根据流传的传统劳动谣所呈现的调式色彩特点,可分为平调式与界面调两大类,每个调式音阶都有其独特的骨干音及调式色彩。朝鲜族传统劳动谣的音乐特征的分类方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地区所呈现的调式特征所划分的,由此可见,调式音阶决定着朝鲜族劳动谣的音乐形态。
3.曲式结构
朝鲜族劳动谣的结构形态主要是以乐段体为主的。其中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出现在朝鲜族劳动谣中的数量居多,通常来说这种三句体的结构较为符合集体劳动中领唱与齐唱相结合的形式,可以起到缓解疲劳、统一动作的功能作用。四个乐句与多个乐句也是朝鲜族劳动谣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四句体是由单乐段发展和变化形成的形式,其中有完全重复,也有变化重复。多句体是用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是多次变化重复。因此,普遍形成了长短不一的音乐段落。从朝鲜族的歌曲历史中可以看出,朝鲜族的劳动谣拥有很强的艺术活力。
六、丰富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
劳动谣可以在多种劳动场所中演唱,它能很好地反映劳动者的内心世界。例如,《丰收歌》劳动谣产生于民众之中,是在漫漫历史岁月中,民众为了生活将希望寄托于农作的必然产物。当前,民族音乐的传播方法相对来说有些单一,这就导致民族音乐的传播发展会被单一的传播方法所局限。而今后,应该拓宽民族音乐传播的渠道,而不是用单一的传播方式,传播的方法要不断创新,如在热门音乐软件与网络平台上推出民族音乐专属栏目、即兴编创民族乐派系列教材等。笔者认为,在类别多样的传播方式创新中,最明显有力的方式莫过于学校教育。我们应把民族音乐文化植入全国各地学校的教育中,让优良的民族乐派从一个人小时候开始受到熏陶,提高国人的民族精神、提高国人的综合素养,耳濡目染地从根源上改善国人对民族音乐的刻板印象。同时,学校的多元化教育能吸引更多的爱乐青年投身于民族乐派的传播发扬中,为民族乐派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为其适应时代适应现代提供新的里程碑。
七、劳动谣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劳动谣是朝鲜族民谣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担任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角色。朝鲜族劳动谣多为朝鲜族音乐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在长时期的认同中被视为朝鲜族文化的代表、文化的象征。但作为民族情感寄托的朝鲜族劳动谣在现代音乐中呈现衰微趋势,通过调查得知,朝鲜族青少年只在节日时听传统民谣,还有一部分朝鲜族青年由于父母中有一人是汉族或由于就业需要在汉族学校上学导致不熟悉朝鲜族民谣,只能哼唱几句《阿里郎》。朝鲜族劳动谣在传承发展中一方面受到现代流行音乐冲击,作品的更新过于缓慢,没有新作品、没有媒介来传播朝鲜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已经从在劳动中缓解疲劳,歌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爱情以及心上人的赞颂转变为更为私人化的情感需求。许多具有朝鲜族歌唱风格与特点的歌曲逐步转变成更为接近汉族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其具有朝鲜族特有历史特色的歌词内容也逐步转变成具有歌颂性质的内容。这些因素都导致朝鲜族劳动谣的发展停滞不前,对此,我们应在传承中做出有效的行动——创新发展。朝鲜族劳动谣未来的发展还需对原有表演内容进行改革创新:第一,坚持原有风格,在原有曲调上加入新的旋律,在曲调旋律中填上新词、进行改编,旧曲新唱。第二,在充分利用原有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加入民间的素材进行创新。朝鲜族劳动谣会在重新填词与改编的方式下创新发展,同时保留原有歌曲曲调和民间素材对朝鲜族人民来说更有熟悉感,更易于本族人民接受,对非朝鲜族人民来说则通俗易懂,更方便传唱,这有助于推动朝鲜族劳动谣的传播发展。
八、结束语
朝鲜族劳动谣是我国民族音乐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无论从保护民族音乐的文化多元性和文化生态平衡性上看,还是从保护民族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层面看,保护、传承和发展朝鲜族民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劳动谣的特点探究,可以看出朝鲜族劳动谣中蕴含着独特的音乐特征,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精粹。第一,朝鲜族劳动谣的精神文化内涵,诉说着整个朝鲜民族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第二,劳动谣在不同时期,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劳动谣的节奏、机能、调式等特点进行归纳概述。第三,对于劳动谣传承上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转变以往的传承路径,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改革,只有这样才更好地传播朝鲜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同样也希望,在传统与创新的融会贯通中,我们的朝鲜族民谣能在新的舞台上,传播中外,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金鑫.延边朝鲜族传统民谣的变迁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20.
[2]朴春花.朝鲜族传统民歌——劳动谣与抒情谣[J].音乐生活,2008(06):36-37.
作者:邢凯琳 单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民族音乐劳动谣的特点